分享

古诗词日历 |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唐诗宋词古诗词 2020-11-04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树林尽头,高山分明,竹林掩映在城墙边。散乱的鸣蝉,夏末的衰草,围绕着一片小池塘。空中翻飞的白鸟时不时可见,照水的荷花散发出细细的香味。

在村舍外,在古城旁。手拄藜杖缓缓徘徊,转身间迎来斜阳。殷勤的雨公公昨夜降下一场雨,又得以享受漂泊人生的一日清凉。

注释

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红蕖(qú):荷花。
古城:当指黄州古城。杖藜 :拄着藜杖。
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赏析

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三年时,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让他完成了一次绝境突围,从儒家向道家转化的涅磐重生。
从词中“翠竹”、“鸣蝉”、“红蕖”、“衰草”等信息来推断,可知它基础时间为季夏,基础空间为古城墙旁。
唐诗以境阔取胜,宋诗以哲理取胜。唐诗注重丰神情韵,宋注重筋骨思想。苏东坡的这首《鹧鸪天》正是这样。表面上,他是在写眼前之景,实际上景中蕴含着丰富的哲思,表达了他在人生困境中的美学观,思想上实现了一次自我突围。
开头两句,一个“断”字,一个“隐”字,一个“乱”字,一个“衰”字,都暗示着诗人的所处的环境,糟糕透顶,令人心灰意冷。这也比较契合词人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
如果光写逆境之景,那就不是苏东坡了。
这首词的绝妙之处,正在于后两句的突围: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它展示了苏东坡身处困境,不为所困的生活美学。
那些在广阔天空,不时上下翻飞、自由翱翔的白鸟,临水散发出细细香味的美丽荷花,不正是诗人眼中发现的生活美学。
无论生活怎样,都不能荒芜了眼中的诗意。
翻空的白鸟,多么生机勃勃;照水的红蕖,多么摇曳生姿。
人虽身处绝境,但心不能绝望。
生命中有多少美正在悄然发生,不要辜负它的美意。
下阕,词人心情在“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中明显发生了变化。
在村舍外,在古城旁。词人手拄藜杖慢步徘徊,忽然斜阳迎面而至。
“斜阳”一词,意象深远,显然蕴涵着词人对于未来满怀希望。这种希望不是儒家入世的希望,而是道家出世的希望。
这与同时期作品《定风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里的“斜照”是一个意思。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词人至此,生出了一种感激之情。感激“殷勤昨夜三更雨”,让词人又度过了清凉的一日。
即便世间只剩下一点温暖,也要心怀感激。
最后一句“浮生”二字,其道家思想已呼之欲出了。
当儒家思想不得其行的时候,道家思想能够挽救词人于绝境,与《定风波》一起成就了人生困境中的美学之作。
得失皆在一瞬间,从各个角度你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遇见是缘,点亮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