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兴趣班试听不错,就真的不错?!我都想呼自己巴掌!

 俊熹麻麻小宇宙 2020-07-11

试听的体验太美好了!

我们带小马试听了一节口才与表演课。试听课的当天,我和小马爸都去了,加上小马,教室里一共是4个孩子,都差不多和小马一般大。

表演课的X老师,非常漂亮,穿着打扮又时尚又优雅,主持人出身,普通话标准,人又风趣幽默,很地道的东北老铁,又很带范儿的那种感觉。用“老铁”这个词是因为我虽然是土生土长的沈阳人,但却不怎么有东北人的那种典型的特质,让我说两句东北话,我可能都学得不伦不类。因此一直被小马爸嘲笑,我连家乡话都不会说。我和小马爸在试听的过程中,数次被老师的风趣逗得憋笑憋得浑身颤抖,就是简单的师生互动,听着都跟小品或者相声一样,很有趣。老师讲课的方式,也如其人,特别飒爽。当天的课程以给孩子们分组PK的形式进行。所有家长都进到教室后,孩子们分组上台给所有的家长表演今天学习的内容。

最搞笑的是,第一次上台的小马,因为不太会鞠躬,闹出很多笑话,被X老师特意手把手的纠正了好几次,把家长们都逗乐了。第一次,小马鞠躬只微微的向前倾斜身体,不肯低头。第二次,小马学旁边的小姑娘,把两只手并拢放在小肚子那儿,像女孩儿的鞠躬动作一样鞠躬了。第三次,被纠正得不知所措的小马,双手合掌,做泰国式萨瓦迪卡的问好。老师也是又气又笑,问小马,“你是不是信点啥啊?

下课之后,小马觉得课程很有趣,我和小马爸对这种轻松的授课方式也非常喜欢,即使课堂上,老师在讲绕口令的时候,在白板上写了拼音,写了文字教孩子们,我们觉得有点超过4岁孩子的认知和理解,但对整个教学过程而言,瑕不掩瑜,无伤大雅。我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给4岁的孩子在白板上写拼音,认字,这其实都是一种“不适合”的表征。我们回家商量了一下,就立刻报名了。因为试听课的感受,实在是太好了。但后来遇到的情况,却让我们越发觉得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学习的同伴竟然年龄差2岁!

当天试听课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个班上竟然还有一个6岁的孩子。因为他当天请假了。孩子们相差2岁甚至更多,对语言和表演类的课程,我不知道老师会怎么平衡不同年龄孩子在认知、语言发育上的差异。迁就大孩子,小孩子们接受困难,迁就小孩子,大孩子会觉得无聊啊。

后来,我并没有看到老师平衡这个情况,只是按照自己准备好的上课内容,一节一节的进行。大的孩子学习和接受起来,非常轻松,有时有点无聊,对小孩子说了好几遍还是记不住的台词,有点不屑。小的孩子,磕磕绊绊,也算是尽全力,勉强可以通过重复很多遍跟上进度。一起表演时,哥哥的声音非常大,把其他孩子们的声音都盖住了,小孩子们在这个时候,多少有点技不如人的挫败。

课程的模式僵化固定!

试听课时的分组PK,我和小马爸都以为是灵活和机动的。没有想到竟然每节课都是以PK的形式进行的。试听时,孩子们都是一般的大小,相互PK,发出挑战,接受挑战,输赢都差不多。但有那个6岁的孩子在,这个平衡就被打破了。

孩子很聪明,都发自内心都喜欢赢的感觉,他知道每次都找小马这个新来的或者另外一个小一点的小男孩PK,他可以赢,所以他几乎每次都选择他们俩。这就导致了每次小马他们都输。积累了太多次这种挫败的经验,小马开始不喜欢上这个课程了。

可孩子们并不知道,他们的这种“暂时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他们表现得不够好,而是由于年龄的差异,随之而来表现在语言、表达、肢体动作方面的差异。他们并不知道,当他们也长到6岁,他们也可以表现得同那个哥哥一样,甚至更好,现在的“失败”其实都是不值一提的。可孩子们没有机会见到这样的“成功”带来的喜悦和希望。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是输的那一组。

而且,在课程介绍的时候,顾问也跟我们说,有各种表演剧目的形式,语言的形式。但我们上了10节课,我们发现,每节课就只是古诗,绕口令,诗朗诵,故事等,而所谓“表演”的形式,就是把口中说的文字和动作对应起来。而这个对应,是老师自己创造的,并没有什么约定俗成的理解和认识。比如,说到“今天”,就双手食指伸出,指向地面。每次提到“今天”的时候,都做同一个动作。而与口才与表演相关的,练声,肢体表达,模仿,演唱,主持的部分似乎都没有。

尝试主动沟通,帮小孩子们争取一下。

因为每次都是PK的形式,每次跟大孩子竞争,小马和另外几个孩子总输,小马也积累了一些负面的情绪。他回家跟我说,在课堂上,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一方面安慰小马说,当他长到像哥哥那么大的时候,他也会学得很快,表现得很好,现在只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回家多做练习,就会掌握得更好。但另一方面,我想,我怎么都得跟老师沟通一下,看看这种混龄的形式是一时的,还是持续的。

X老师说,因为很多孩子在外面有其他补习班,所以时间很难整合,会一直这样,希望我们能理解。

啊,这种情况我实在是没法理解呀。我个人很喜欢蒙氏混龄的教学方式,小孩子可以模仿、学习大孩子,有了参照,各项技能会掌握得很快,大孩子可以照顾帮助小孩子,在这种帮助中,生发出责任感和担当感,被毫无保留的信任。但蒙氏教育里面的混龄,孩子们之间并不是不同能力层级上的竞争关系,是合作,是学习,是吸收,是借鉴。

这个表演班的混龄是以大孩子和小孩子PK的形式进行的。相差2岁,大孩子的语言、肢体动作表达、记忆方面,都要比小孩子们好太多了。即使老师在分组的时候,也希望能平衡各组的实力,但不可否认,让4岁的孩子和6岁的孩子PK竞争,大孩子赢了,得意成就,小孩子输了,积累挫败。长期这样下去,那真的就是拿自己的孩子给大孩子获得成就感做陪练了!尤其是他们还认识不到这种失败只是由于年龄的差异带来的。

我把我的想法和X老师沟通了一下,并表达了,我和她的出发点和目的都一样,都是希望能帮助孩子,站在舞台上,站在众人前,内心无所畏惧,自如的表达和展现自己。

而老师并不认同。她觉得上台PK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意志力,自信心以及竞争力,增强孩子的团队意识。比赛本来就有高低之分,在比赛中,难免会出现发挥不好,成绩不理想,本身水平存在差异,这种天然条件下对孩子适当的进行挫折教育,也能使孩子正确的看待自己的失败,不屈不挠,重新再来。

我想她可能以为我在意孩子的输赢。但实际上,我在意的并不是输赢,而是“不公平”“不天然”的竞争条件下的输赢。我愿意积极引导小马正确的看待比赛和输赢,也希望增强他的团队意识。但让4岁的孩子和6岁,马上就要上小学的孩子去比赛,争输赢,这不是同一个年龄段孩子水平存在差异、发挥不理想、成绩不理想的问题,这种PK,本身就不具有公平性可言。

我表达了我并不是质疑她的授课方式,只是表达不同的观察。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1大3小的情况,是不是也可以让孩子们变成一整个团队,一人一句来完成绕口令或者诗朗诵,每一次的练习都调整他们的顺序,来保证孩子们掌握内容。或者下课之后,集体给家长表演一下,因为家长们是大人,只能听一遍,孩子队也可以挑家长队来PK一下。如果是1大4小,也可以大的孩子当个领队,两队PK的时候,大的孩子可以选择第一轮帮助哪个队加分,第二轮帮助哪个队加分。大孩子,小孩子,都提高了参与感和互动感,大孩子、小孩子练习的次数也并没有因此而减少。PK的形式没问题,但是PK的双方实力实在太悬殊。

因为我是表达我的建议,我也说了,这种可能课上的程序更复杂,给老师更添麻烦,如果情况一时没法改变,我也愿意回家继续跟小马沟通,鼓励他学习哥哥,力争每次PK尽自己的全力,表现得更好。

不懂幼儿心理,再有专业资质也没用。

经过一次沟通,老师也是从谏如流。隔周上课就改变了PK的形式,变成了小火车的游戏,按照车头、车厢的站位顺序,轮流来说绕口令,孩子们都觉得非常欣喜,第一次我们家长在外面听见孩子们在课堂上笑得嘻嘻哈哈的。

或许虽然改变了PK的形式,但教授的内容,始终都是绕口令,古诗,诗朗诵,形式很单一,就是“说”,趣味性也差一些,在表演的方面,也只是单纯的把嘴里说的词和一些特定的动作联系在一起,大概上了4节课的样子,小马就跟我提出说,不想要上这个课了,觉得没意思,不想开口说话。

我跟小马说,现在才上了几节课,课程或许并没有真正进入到小马喜欢的表演的部分,因为没有见到全貌,还没办法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我希望他能再多上一些课程,给自己一点时间尝试看看,再确定自己的心意,是不是真的喜欢。小马也同意了,但表示,不想开口说话。我跟他说,那是X老师的课堂,如果他不想说话,得征求老师的同意,我请他在课堂上有什么想法,自己去跟老师说。

威胁恐吓能让孩子开口吗?

那一阶段,在上课的前20分钟,小马状态还挺好,但到了后半部分,他就觉得很无聊,开始玩鞋子,玩凳子,完全不参与了。老师也尝试邀请他一起加入,他拒绝,X老师虽然不太高兴,但也没有勉强他,因为勉强也没法让一个不想开口说话的小孩说话。但X老师说了一句话,让小马对这个课程更抵触了。

那阵子,小马正在经历很严重的分离焦虑。那天X老师的课上,小马数次跑出来确认我和小马爸是不是在外面等他。我之前也私下和X老师说明了小马的情况,让小马和老师道歉了,因为他上课中途跑出来,打扰了老师的上课进度和完整度,也不够尊重老师。但那天课上,X老师可能是为了鼓励小马开口,就说,“你要是不张嘴,一会儿下课就不让你妈妈进来了!

本来就在分离焦虑,很害怕的小马,听到这话,立刻就被吓哭了。哭着出来找我们,跟我说X老师说了什么。我知道后,赶紧解释说,老师是为了鼓励你,让你开口的,不会真的不让妈妈进去。可小马还是被吓哭了。后面的几周,小马更排斥上这门课程,发展到在教室门口哭,希望我们能进到教室里陪着他。这情况,可真的从来没有过,就连入园,都没有这样过。

“我看不到你,我就着急。我想你在教室里。”出于安抚他,也出于能让他继续进入这门课程去探索自己的心意,我跟X老师申请了进到教室里坐在后面看我的书,陪着小马上课。这个课程,除了试听,时不时也有其他家长坐着陪上课,这倒并非什么很特殊的状况。

我在教室里时,他有时愿意参与一下,有时几乎是全程头放在膝盖上,玩鞋子,玩凳子,很煎熬的样子,完全不参与。后来甚至在我们坐车路过上表演课的地方的时候,小马都会因为想到上表演课而不开心。

让孩子“抢东西”能带来什么?

每节下课家长都进到教室之后,为了鼓励孩子们,X老师都会带一些小礼物给孩子们。有时是一些零食,小酸奶,小饼干,一些塑料小玩具之类的。之前PK时,是赢的一组先选,后来不PK了,X老师想出的主意是把东西都放在桌子上,发出指令,让孩子们自己抢自己想要的。

小马对吃的,没有什么执念,每次都是盯着玩具。

第一次,小马动作慢,没有抢到自己想要的玩具,还因为和小朋友抢了同一个,小马松手了,没有得到心仪的玩具,大哭了一场。

回家,我帮他分析了原因,并且陪他练习几次“抢东西”。你说说,是不是也要醉了?

我平常对小马的教育都是不要抢玩具,大家一起玩,协商轮流来。小马幼儿园的老师和乐高课的小C老师也说过,小马没有在这方面和小朋友发生过什么争执,要么小马松手了,再去拿一个,反正那么多,要么就协商解决。可现在因为这个课,我还得带小马去练习抢东西。

好吧,从积极正面的角度,我给小马解释的是,这是拼手速,锻炼反应的速度,谁的速度快,谁就可以拿到想要的东西。从这个角度出发,小马和我也就都接受这件事了。

有一次,小马还是依靠手速,抢到了自己想要的小直升飞机。他当时非常兴奋的举起给我看。他觉得这是因为他在家里练习,他的动作很快,让他拿到了想要的玩具,他为此很得意。我正在教室后面给他比赞。就在这时,一个小姑娘,从小马手里,抠走了那个直升飞机。

别说我们这些家长在教室后面,都看到了,老师就站在他们面前,也目睹了全程。小马立刻就带着哭腔跟老师说“是我先拿到的!”小马是愿意尊重规则的孩子。

可X老师并没有主持公道,也没有维护孩子之间的公平和正义。她反而指着桌子上其他小朋友抢剩下的一个毛绒玩具说,“你拿这个吧,这个也挺好。”小马一听这话,立刻委屈的哭了起来。

既然游戏的规则是谁先抢到是谁的,那作为这个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且是一个成人,更要去维护这个公平公正,以此来保护认真参与游戏的每一个孩子的权益呀!

可X老师或许是迫于家长们都进来了,觉得抹不开面子,或许是其他原因,即使看到了全程,也并没有让那个小姑娘把玩具还给小马。她去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教室了。

小马还站在那儿哭,我不能直接介入这个纷争,另外那个小女孩的家长,也在场。于是我走过去问小马,“这个是谁先拿到的?”小马哭着说“是我先拿到的,她从我手里抠走的。”我鼓励他,“那你去和姐姐要回来。告诉姐姐,这个是你先拿到的,谁先拿到是谁的。”小马当时又委屈,又生气,哭着说不出来。

那个女孩的妈妈也过来了,她也目睹了这个过程,她跟女孩协商说“你看弟弟都哭了,你是姐姐,你还给弟弟。”我听到这话,觉得不对,年龄与是非对错无关,不能用年龄来要求大孩子必须就要让着小孩子,这样的说辞,对那个女孩也不公平。但我也能理解,那个妈妈可能是很着急让女儿把玩具还给小马,下意识的用了这样的理由。小姑娘很不情愿,这样的理由,也不足以服人。

我说,“并不是因为你大,你是姐姐,弟弟哭了,才要还给弟弟。与谁大谁小没有关系。而是因为弟弟先拿到的手里了,游戏的规则是谁先拿到是谁的,要尊重规则,才需要还给弟弟。”后来女孩很不情愿的把玩具还给了小马。这本来并不需要家长介入,但X老师在这件事的处理方式,让我开始反思,并不是拥有专业资质,就真的可以执教幼儿的,无论是哪一个科目。

对了,这次之后,我们迫于无奈,还练习了几次抢到心仪的东西之后,把东西藏到身后,以免再被抠手抢走。

我也是万分的纠结和动摇。

几次的课程下来,也让我很纠结。同样是兴趣班,在乐高课上,小马完全不需要我在教室里陪着他,和小伙伴,和小C老师玩得别提有多high,下课都不肯走,我们几个妈妈饿着肚子,陪他们在乐高教室里玩到尽兴才离开。在其他的兴趣班上,小马也是一样。老师也好,教练也好,都是在更能深刻的理解孩子,更能和孩子良好互动,更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的这条路上,有所追求。我们聊天时,我也问过小马,为什么上乐高课,同样也是教室关门,我坐在等待区,他也看不到我,但他并不需要我在教室里陪着他,他上课的状态也完全不同。小马语焉不详。

如果孩子确实不喜欢课程,也不喜欢老师,连路过这个地方,都觉得焦虑有压力,很煎熬,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本来就意在探索兴趣的课外班,我们还要继续吗?我们已经在课程中花费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是沉没成本,但我们还要继续上的时间和人力就是机会成本了,我们本来可以用来做更有趣的事情。大概第7节课开始,我就在纠结。但同时,我也带着小马在家里做练习。

教育的方法、时机都欠缺,帮助我下了决心及时止损。

我和小马商量,不能每节课都坐在教室里面陪着他,因为老师可能也希望专注在教学上,不希望家长在场打扰。我和小马约定,到了一定的课节,我就慢慢退出来。小马也同意了。我慢慢的退出教室。

第10节课,班里加上小马,只有4个孩子。我坐在教室外面看书。教室是百叶窗,我在外面可以看到小马,小马在教室里面看不到我。上课不久,我发现小马在揉眼睛,揉了好长一段时间。我走近蹲下仔细看才发现,他是在哭。

我心下很着急,但还是忍住了冲动。我一直看着小马在小声的啜泣,而老师没有丝毫处理他情绪的意思。我在窗户外面,蹲着观察了很久,一直等到我的忍耐极限。老师都没有处理他哭的这件事。我不知道是老师专注教学,没有注意到,还是老师注意到了,基于什么样的原因没有处理,我等到了我忍耐的极限,把小马叫了出来。

小马一出来就扑在我身上大哭起来。说在教室里看不到我,也不想张嘴说话。压力和焦虑瞬间倾泻了出来。我安慰了他,还是劝他回到教室里。如果不想开口说话,要征求老师的同意,得自己跟老师说。我安抚他的情绪之后,跟他说了,我就会在教室外面等他,不会离开。送他回去之后,小马还是很焦灼,焦灼到坐立不安,实在忍耐不了,在老师指导其他小朋友的时候,他就跑到门口看看我还在不在。

我跟小马说,这样来回的跑出来,太影响其他小朋友上课了,也打扰老师讲课,希望他能好好的跟着老师上课,有任何想法,我们下课再谈,回家再和爸爸一起商量。小马点点头,鼓足了勇气,带着眼泪回到了教室里。

但这时,老师却把他狠狠的批评了。我在门外听到老师问小马为什么跑出去?小马说,“想妈妈。”X老师问,“为什么就你想妈妈?别的小朋友怎么就不想妈妈?DD的妈妈还在北京呢,她还见不到妈妈呢,她怎么不想妈妈?

小马被问得不知道回答什么,愣在那儿了。

X老师继续追问“我跟你说话,你听到了吗?听到你就点点头或者摇摇头!”小马没动。因为进教室时还带着眼泪和焦虑,在此刻被质问,以我对他的了解,他是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回应的。

X老师问别的小朋友说“我说的你们能听懂吗?”其他小朋友有的点头,有的先摇头,再点头。

X老师说“上课你要出去,要跟我请假。我同意了,你才能出去,我不同意,你不能自己出去,听明白了吗?如果你再这么出去,我下课就要找你妈妈谈谈了!”小马点点头。

在X老师开始讲课时,小马才回过味儿来,委屈的哭了起来。X老师说,“去叫你妈妈进来陪你上课吧。

但此刻,我却觉得,真的不必了。X老师来叫我进去的时候,我说,您上课吧,不打扰了。我把大哭的小马叫了出来,开始给他穿衣服。

孩子真的不知道规则吗?

我完全能理解老师的本意在告诉小马课堂规则。但对于一个已经上了一年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课堂上不能随意的走动,跑来跑去,早就已经是内化于心的了。所以小马最初小声的啜泣,他都是坐在凳子上哭的,一直忍耐着,都没有离开。因为老师一直没有任何处理他情绪的意思,我等到我忍耐的极限才把他叫了出来。

我想如果是因为老师专注授课进度,没法兼顾每个孩子的情绪,但班上只有4个孩子,其中1个哭了,哭了那么长时间,换任何一个老师,真的不会停下来去问问,你怎么了吗?这绝对不是因为哭的是小马,我才会这样想,如果哭的是当天班上任何一个孩子,被这样对待,我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如果课堂上没有时间处理孩子的情绪,还要兼顾其他正在上课,正在状态中的孩子,孩子在哭,打扰了课堂的教学,也完全可以把孩子暂时送出去找家长,等整理好了情绪再回来。我想,即使不是老师,普通人看到一个孩子哭了那么久,可能也会问问,你怎么了?

已经上了10节课的小马,会不知道上课期间不能跑到门外去吗?他是已经焦灼到实在坐立不安了,才跑出来的,不然,他不会坐在凳子上哭了那么久都没动吗?

明确规则的时机恰当吗?

在知道小马是哭着出去,带着眼泪,又鼓起勇气回到教室里的情况下,这个时候通过批评来明确小马已经知道的规则,是教育恰当的时机吗?

小C老师乐高课有一次请假,请Z老师代了一节课的时候,因为临时换了老师,小马又在严重的分离焦虑中,小马也曾在门口哭着不肯进教室过。但当小马回到教室里之后,Z老师说了什么?她说“欢迎你回来!快加入我们吧!”然后一边指导其他的小朋友继续按照步骤搭建,一边帮助小马追上大家的进度。我非常感激Z老师的善意,下课的时候,也特意跟老师表达了感激。我很感激她对孩子的理解和接纳也感激她的智慧。

批评是一种教育的方法,我在家涉及到是非和我看不过去的事情上,也会批评小马,小马幼儿园的老师在他有做得不对的地方的时候也会批评他。但批评是讲求时机的,教育不是随便说说,随口说说的。在孩子知道自己做得不对,重新鼓起勇气,带着眼泪回到教室的时刻,批评,只是雪上加霜,鼓励,才是雪中送炭。

忠实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有错吗?

就先不说,X老师怎么知道DD的妈妈在北京,DD不想妈妈的。就算别的小朋友不想妈妈,就小马想妈妈,他回答老师的问话,他忠实的表达自己的内心,他有什么错吗?小马严重分离焦虑,我提前都跟X老师沟通过。我们常说的接纳孩子,不正是接纳每个孩子身上的不同之处吗?在小马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时,得到的回应是,他是错的。错的原因在于,别的小朋友不想妈妈,就他想妈妈?

小马在第一次回到教室里时,我就和小马爸迅速沟通了一下。我们之前关于小马上这个课有过很多次的讨论。上,不上?继续上,立刻停掉?怎么上?怎么引导?在家我们做什么?我们甚至讨论过,我俩都不是什么“社会人”,但X老师身上东北老铁的范儿,小马是不是应该各种各样的人都接触,见识不同性格脾气的人,而不是只跟我们和我们的朋友一起。

只是还没有一个契机让我们立刻就做出止损的决定。很多原因杂糅在一起,也让我的纠结展开了。我拉着小马的手离开兴趣班的时候,真的是夕阳西下,照得我们俩暖暖的。

我需要再次确定小马的心意,即使我俩已经讨论了好多次。我问小马,你喜欢上这个表演课吗?小马摇头。那你以后还想来这儿上X老师的课吗?小马还是摇头。我说,我们已经尝试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你也坚持上了10节课,我们在家里也进行了很多练习,很遗憾,你不喜欢这门课。如果你真的不喜欢,那我们就先不上这门课了,你觉得怎么样?小马竟然长出了一口气,用力的点了点头。但妈妈觉得,表演课并不都是这样的,还有很多其他的形式,很多老师有很多不同的教学方法,你喜欢表演,我们以后再去体验其他的老师和方法。

我们的机会成本没有浪费掉,我们以后可以把上这门课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有趣的事情上。

我有时也会想,是不是我苛求兴趣班的老师要懂孩子的心理,要能接纳每个孩子很独特的一面,要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去小心的守护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释放天性,给他们更多的鼓励?我也在想,写这一系列的文章,会不会让读者觉得小马妈妈是个很挑剔的家长,是不是我在追求完美的教育?

但这一路思索下来。我觉得并不是。小马幼儿园上下,老师,园长,门口的大爷,小马现在运动课的教练,乐高课小C老师,Z老师等等,我们在线上,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这些人,可能是因为我们很幸运,同时也是因为我们并不满意当下教育机构功利又流水生产线的现状,我们在父母这个源头上,一步一步的寻找,探索,努力,向着我们心目中认可的理想的教育在靠近。这个靠近的过程中,肯定要带着警觉心,带着分辨力,筛选,剔除,才能开出一条路来。

而我们追求的“理想的教育”,不过就是教育本来应该有的模样。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给孩子爱与自由,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规则和界限。接纳孩子,发现并珍视他们的差异和生而为人的独特性,为他们提供成长需要的环境,鼓励孩子,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驱动力,用“儿童的100种语言”和孩子讲话。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技巧,以让孩子达成自己,实现自己,成为自己为方向……

于雅斯贝尔斯,理想的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

于我,理想的教育,终归于一句话,爱他们。

如果喜欢文章, 也请多多转发、分享、推荐。

回复“育儿观点”,收到如下推送,你也可以直接戳链接查看。

1、《昨天的图片和一次讨论》

2、《豫珑城,俊熹麻麻喊你加入母爱10平方》

3、《理解倾听感受我们的孩子》

4、《好“玄”的“育儿大咖”》

5、《也说说早教吧》

6、《这件疯狂的小事叫——给!娃!刷!牙!》

7、《先做精彩的自己,再做精彩的妈妈——记一次来势汹汹的乳腺炎》

8、《育儿中“不比较”、“不焦虑”你做到了吗?》

9、《小宇宙成立读者群啦~顺便安利小宇宙关键词和各项功能使用方法》

10、《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作妖的熊家长》

11、《这两次的交手,我这是在和小马死磕吗?在教养中设定明确的“界限”》

12、《不怕娃这个神对手,就怕老公这个猪队友》

13、《改造猪队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谈心对话调戏耍狠,第一仗,小胜~》

14、《“别人家的爸爸”是如何炼成的?——如何调动娃爸爸参与到育儿中来》

15、《作妖的熊家长,从来不觉得自己熊,只觉得孩子怂!》

16、《孩子,这个世界上有人喜欢你,也有人不那么喜欢你》

17、《改造家|用几组宜家比利书柜,给娃打造一个学习型的活动空间~》

18、《请回答2017|我们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小宇宙心愿单》

19、《经验谈|拒绝套路满满干货:如何给孩子择园?入园准备什么?你想知道的都在这儿!》

20、《经验谈|如果我的孩子被熊孩子打了,我能做些什么?》

21、《当妈妈说起来,都是眼泪呀~》

22、《经验谈|玩具不一定非得买,租也是独辟蹊径~》

23、《经验谈|当孩子出现“社交恐惧”,害怕小朋友,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4、《没有完美的教育|采访:一个理工逻辑IT男眼中的华德福教育》

25、《小马选园大吐槽|这些奇葩幼儿园,是谁给你们的勇气?梁静茹吗?》

26、《小马选园记|爱和自由,尊重和不打扰:选幼儿园,我们看重的那些点!》

27、《不吐不快|面对层出不穷的幼儿园虐童性侵事件,愤怒有什么用?把孩子和自己都武装起来!》

28、《让你性虐儿童!看英国人是怎么收拾这家幼儿园的……》

29、《请回答2018|心愿单: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妈妈》

30、《孩子一言不合就丧哭?他最不可爱的时候,最需要爱!》

31、《春节零食防不胜防,孩子一开始吃,还能收住吗?》

32、《开年手撕“专家”:你是不是对养孩子有什么误解?》

33、《再撕|@玫瑾奶奶的育儿观!我就是和你“杠”上了!》

34、《比起灭霸,老母亲们才是需要宇宙无限原石的人好嘛?!》

35、《当孩子目睹了一次惨烈的交通事故,我们怎么谈论它。》

36、《你带别的孩子上楼,我不能哭崩溃?你老公带别的女人上楼,你也哭崩溃啊!》

37、《童言无忌|那些让人爆笑的、惊喜的、可爱的误解!》

38、《孩子大了,心思活了,队伍不好带了!!!》

39、《我从不惧怕这样的时刻:妈妈,我想要买!》

40、《4步套路你,早教兴趣班招生话术大揭秘!》

41、鸡娃不如鸡自己|在学习知识上,我为什么不如孩子?》

42、《孩子不合群,又能怎么样?

43、防雷避坑|选兴趣班,老师比所有硬件条件都重要!

育儿生活目录下设如下关键词:美剧电影、小马成长、带娃旅行、碎碎念、育儿观点、买买买、读书、母乳喂养、猪队友、节日、纪念日、生日

回复“目录”、“烘焙”、“问答”、“辅食”、“育儿生活”、“小厨房”、“读绘本”、“爱歌词”、“唱童谣”、“分享会”、“玩游戏”、“讲故事”等关键字,查看相应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