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哥窑的身世之谜

 荣纳堂 2020-07-11

转自 逐梦女子成长馆 2020-07-10

南宋,浙江龙泉。

雨滴敲打着屋檐,章家两兄弟对坐而饮。半晌,弟弟放下酒杯:

“咱们都认为自己烧瓷技术更佳,一直分开制瓷。不过两个窑口都烧一样的瓷器会不会有点浪费?咱应该差异化生产,这样我们章家的瓷器才能占领更大的市场。”

哥哥沉吟片刻,缓缓点头:

“有道理,咱们既然一直擅长烧青瓷,要不我烧黑胎青瓷,你烧白胎青瓷,咱们两个窑口,以后无论哪一个瓷器受欢迎,我们都有相近瓷器可以售卖……”

雨声渐歇,兄弟二人对视一笑,举杯一饮而尽。

就这样,一款流传后世的名瓷诞生了,后世把哥哥烧制的窑口瓷器叫做“哥窑”。

弟弟:“等等!明明是两个人的电影,我却不配拥有姓名?!”

正是因为哥哥烧的黑胎青瓷技术极好,代代相传,受到后世追捧,等到元代时期,哥窑已经可以很好的仿造南宋官窑瓷器,并且仿造的技术惟妙惟肖,真假难辨。

也正是这真假难辨给后世的人带来很多迷题,也使得“哥窑身世之谜”越发扑朔迷离。

据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孔齐的《至正直记》中记载:

“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一般认为这就是哥窑的名称由来,这里指的哥哥洞窑和哥哥窑即为哥窑,而其中的“绝类古官窑”也正与南宋修内司官窑相符,就是现在被大家熟知的“传世哥窑”。

“传世哥窑”胎色黑、深灰、灰及土黄,釉色以灰青为主,釉片大小结合,染色后大纹呈现深褐色,小纹呈现黄色,被叫做“金丝铁线”“文武片”,做工精细,多为宫廷用瓷式样。

其中最著名的有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三足鼎式炉”,您去文华殿瓷器常设展就可以看到,实物散发的光泽要比图片美太多了。

哥窑三足鼎式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三足鼎式炉细节(局部)

之前官窑篇已经说过现存故宫博物院“传世哥窑”均为修内司官窑所造,其分类属于五大瓷的“官窑”。

后来,元代哥窑仿造的各类瓷器与南宋修内司官窑真假难辨,因此这些南宋的修内司官窑瓷器一直被称为“传世哥窑”。

民间多流传“官哥不分”,一方面印证了哥窑在民间烧造水平极其高超,同样代表了宋元最高的审美标准。

宋 哥窑青釉菊瓣式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 哥窑青釉鱼耳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哥窑八方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另一方面,今天被流传最广的哥窑作品仍然是“传世哥窑”,从这一点上亦可以看出,南宋的修内司官窑的烧造水平极高,真正达到了“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