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明心学的基石:心即理

 飞华个人图书馆 2020-07-11

明代王守仁,自号阳明子,因此被人称为阳明先生,又称王阳明。他是一位传奇人物,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的学说简洁有力,读懂了阳明心学,理解了“心即理,可以让你受益无穷。

格物穷理

 “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起点,王阳明在反思程朱理学的错误时,顿悟出了“心即理”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整个阳明心学。所以要理解“心即理”这一命题,我们要先说一说程朱理学。

顾名思义,程朱理学最为尊崇理这一概念。其实他们的学说与老子有相似之处,老子说“道”是宇宙的本原,程朱则说理是宇宙的本原。理与气(物质)结合生成万物,万物都含有理,就像每条河流之中都有一个月亮。理在自然界表现为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中表现为伦理道德。人的心中也有理,只要能认识到心中的,你的所作所为就全部符合道德了,你也就成为圣人了。

那么如何能认识理呢?朱熹说,很简单,既然万物之中都有理,你去研究身边的事事物物就可以了,这就叫做“格物”。你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如此持续不断的格物,总有一天会豁然开朗,认识到那个最高的理,这就是“格物穷理”。

亭前格竹

王阳明从小就与众不同,别的孩子读书是为了中科举,而王阳明读书则是为了做圣贤。所以当王阳明学习了程朱理学后,他怦然心动,便和朋友相约去格竹子中的。他的朋友先对着竹子格了几天,最终病倒了。王阳明以为是朋友太弱了,于是自己对着竹子坐着格,他比朋友多格了几天,也大病一场。

王阳明始终想不明白,这竹子与伦理道德有什么关系?朱熹肯定是不会错的,王阳明因此认为是自己太弱了,看来这圣贤不是人人能做的。这个故事,叫做“亭前格竹”。

龙场悟道

后来,王阳明因为上疏弹劾刘瑾,被贬到了贵州龙场驿站,那个地方非常荒凉。王阳明在那里没有灰心失望,他开始日夜苦思:如果是圣人到了这个境地,他会怎么做呢?终于有一天,他悟出了“心即理”的道理,史称“龙场悟道”。

到底什么是“心即理呢?王阳明说:朱熹错了,人类的伦理道德与自然界的规律完全无关,道德只与我的本心有关——我真心喜欢、赞成的事,就是善;我真心憎恶、厌弃的事,就是恶。这就是“心即理”!因此,我本来就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就是良知。

任何人都有良知。有一天王阳明抓到一个贼,他让贼把身上的衣服都脱掉,贼一件一件脱,最终只剩一条内裤。王阳明还让他脱,他怎么都不肯脱了。王阳明说:虽然你做了贼,但也知道当众裸露是很羞耻的,这就是你的良知。

这样,“心即理的意思就是“吾性自足”“吾心自足”“吾理自足”,理在心上,心外无理。心与理合一,不再是心与理为二。理不在心外,这样就无须即物穷理,而是理在心上求。为学功夫不再支离破碎,而是简易直截。

 “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基石,之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都以此为基础展开。所以,正确理解“心即理,对于掌握阳明心学起到了基础的支撑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