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剧是什么?什么是戏剧?

 戏剧传媒 2020-07-12
一、什么是“戏剧艺术”

戏剧艺术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着观众的面表演故事的艺术”。著名表、导演艺术家金山说:“戏剧是‘活人演活人给活人看’的艺术”。
戏剧一词,在汉语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凡由演员扮演人物当着观众的面表演故事的艺术都可以称之为“戏剧艺术”,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梵剧,朝鲜的唱剧……还有歌剧、舞剧、木偶剧……狭义的戏剧是指从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开始的,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并在世界广泛流传至今的舞台演出形式,英语的名字叫“drama”,20世纪初,从日本传入中国,1928年中国第一位留学美国归来的导演艺术家洪深先生提出的。他以这种戏剧以“说话”为主要表现手段而定名为“话剧”,以区别中国原有的“戏曲”,也是中国独有的名称。
戏剧构成的要素,学者们众说不一。有“剧本、演员、剧场和观众”的四要素说;有“剧本、演员和观众”的三要素说;还有“演员和观众”的二要素说……这些说法都是对的。大家可以看出其中“演员和观众”是大家都提到的。的确,戏剧的诞生就是因为“有了第一位演员扮演人物”而产生的。没有观众的参与戏剧艺术是不能完成的,没有经过向观众表演的剧本,只能属于“文学”范畴,是书架上的文学作品,只供读者阅读,只能是一种文学样式和体裁。而只有经过演员的表演,直接传达给观众的剧本才能叫“戏剧”作品。没有演员,没有观众,戏剧也就不存在了。只要有了演员和观众,戏剧艺术活动就可以进行……“二要素说”是论及到戏剧艺术最本质的两个要素。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观众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着,我们的表演艺术水平是不是适应了今天观众的审美需要?我们对什么是戏剧?戏剧是什么?重新进行认识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课题。
为了帮助大家认识戏剧艺术,寻求戏剧之美,所以,提出
“戏剧是什么?什么是戏剧”的课,首先研究戏剧艺术的特点。

二、关于戏剧艺术的特性

戏剧艺术有三个最基本的特性:综合艺术、集体艺术、现场艺术。

1、综合性的艺术:戏剧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综合,也可以说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
视觉艺术是受众通过“视觉”所接受的艺术,如美术、文学、表演、影视、造型、灯光、舞蹈等等;听觉艺术是受众通过听觉接受的艺术,如音乐、唱腔、台词、音响……科学的进步,当代电子和人工智能时代,许多科技也可综合到戏剧中来。过去有个片面的解释,称影视是视觉艺术,戏剧是听觉艺术。其实它们都是“视、听结合”的艺术。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人类在视、听的接受上,视觉要高于听觉十倍。中国也有句老话:“百闻不如一见”。所以我们看过的许多戏,可能人物的台词,你记不得了,可剧中的许多场面和演员的表演,你记得很清楚。
所有被综合到戏剧艺术中的门类,都会失去相对的独立性,而要服从戏剧艺术,也就是演出艺术的统一需要。在综合性戏剧艺术中的各种艺术成分不能强调各自的独立性,一切要服从戏剧的综合性。
在众多艺术门类的综合中,我认为表演艺术是中心,其他艺术是为表演艺术服务的,是围绕在表演艺术而存在的。观众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接受戏剧艺术的。其他艺术在戏剧中与表演艺术的关系是“红花与绿叶”的关系。

2、集体性艺术:在综合性的戏剧艺术中,每一种艺术都有相应的创作者参加,所以任何一部戏剧的演出都不是个人行为可以完成的,而是集体共同参与完成的。在创作中,大家应该是互相尊重,共同创作,平等合作的关系。当然,在集体创作中就不能各行其是,必须服从演出完整性的需要。演出的完整性是由导演艺术掌握的。所以,我认为在集体艺术中是以导演艺术为中心的。
导演艺术的产生要远远晚于戏剧的诞生。导演艺术不过只有200多年的历史。由于戏剧综合性地发展,在戏剧艺术的创作和演出过程中,必需有一门艺术来掌握和统一全体创作人员的创作,于是,导演作为一门艺术在欧洲产生。有记载的第一位“导演职称”是德国“梅宁根剧院”的一份务忘录中,是1776年。那时的导演还不是艺术创作,更多的组织工作。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导演工作有了艺术构思,并成为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导演艺术”,这位导演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德国诗人歌德,他当时担任德国“魏玛剧院”的院长和导演。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中,导演的工作是分别由好多人去执行的,直到后来,戏剧艺术的发展必需要有一位既能对戏剧演出进行组织,又能对演出有艺术构思的,一个专门的艺术部门就产生了,这就是导演艺术。到今天的舞台上,导演艺术已成为戏剧演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了。导演的水平对演出的成功与否是有重要作用的。
对这两大特性,我以为准确地说,应该是:
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环节的综合性艺术;
以导演艺术为中心环节的集体性艺术。
这里提到了两个中心,并不矛盾,因为是针对两个范畴而说的。一个是对艺术样式,品种而言,一个是对参加戏剧的众多创作人员而言的。

3、观演关系的直观性和现场性
戏剧演出与观众的直接交流,是戏剧不可能被电影和电视艺术取代的最根本的原因。观众在演员表演的现场直接感染下,产生剧场特有的共鸣,满足观众审美的愉悦要求;演员也会在观众的直接反映下更加投入地进行创作,观演关系的直观和现场性是戏剧艺术的第三个特性……这是2500多年,戏剧演出被证明的一种特殊的观演关系。“活人演活人给活人看”就是指戏剧的观演关系和创作原则,这里的三个“活人”就是我们戏剧工作者要认真研究的和终身为之奋斗的。尤其是演员,因为观众是直接通过演员的表演而接受戏剧作品的。不管你用的什么创作方法和原则表演的戏剧,都是为观众而表演的,都得通过演员去体现。所以,前面介绍的“两原素说”是抓住了戏剧要素中最为本质的要素。
演员应该熟悉观众,为观众而演戏。演员应该具备创造人物形象的各种技能和技巧,并用自己的真诚去打动观众。发挥戏剧艺术特有的这种艺术特性。
戏剧演出的重复性与保持演出的新鲜性也是这个特性所派生的特性。所以,我们有可能不断丰富和修正我们的演出,这是影视艺术不可能做到的。有人说“影视艺术是遗憾的艺术”,就是指他们完成艺术创作后的不可修改性。而我们戏剧艺术是可以在下一场演出中进行修改和加工的,“遗憾”之感,相对要少许多。
戏剧艺术的门类很多,样式和体裁也很多,我们只分析了它的基本特性,或者说“共性”中的主要特性。每个剧种也还有各自的一些特殊的特性。如歌剧、儿童剧、戏曲……时间关系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了。

三、戏剧艺术的样式,即体裁:

体裁是指文学作品表达思想内容的具体样式,也就是作品的表现形式,表现方式。就文学体裁而言,大致分为四大类: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就戏剧体裁来讲,又可分为三大类,即悲剧、喜剧和正剧。悲剧和喜剧诞生在公元前6世纪,正剧诞生在十七、八世纪。
下面分别给大家介绍:

1、什么是悲剧?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我们称之为悲剧。悲剧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也就是真善美的代表者,当然,也有悲剧的主人公是邪恶的代表者。作者以其悲惨结局和命运来提示生活中的假恶丑。鲁迅先生对悲剧曾下过一个定义,是有一定道理的。他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的作用是为了激起观众的悲愤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或者对邪恶人物的揭露批判,以达到提高观众的思想和情操的目的。悲剧能宣泄、净化、陶冶和升华观众的情感和情操。即亚理斯多德在《诗学》中指出的“卡塔西斯”作用。卡塔西斯作用是悲剧特有的作用,甚至可以是戏剧的作用。当然,悲剧中也有些主人公并非英雄人物,甚至是反面人物。是假恶丑的代表。
悲剧是对这类戏剧的一个总的体裁概念。它还需要进一步细分。一般有:
(1)性格悲剧,主人公的性格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如《马克白斯》等。
(2)社会悲剧,造成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黑暗,如《哈姆雷特》、《奥塞罗》等。当然造成他们的悲剧命运的原因中有性格问题,但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社会的因素。
(3)命运悲剧,这类戏过于强调“宿命论”观点,如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
(4)历史悲剧,一般表现历史上发生的大悲剧,如《岳飞》等。
悲剧在创作上要求:演员表演上特别强调感情的真实,激情的浓烈,演员必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打动观众;形体动作和舞台调度要有选型性和雕塑性;悲剧的基调要低沉、压抑;美术上色调不宜鲜艳,多用冷色、重色;舞台调度不宜锁碎杂乱,宜稳重,深沉……

2、什么是喜剧?
喜剧是以强烈的夸张手法展示假恶丑,落后事物与美好,进步的事物之间的不协调的滑稽可笑的现象,并对否定的事物加以辛辣的讽刺或善意的嘲笑。鲁迅先生是这样给喜剧下定义的:“喜剧是把那些没有价值的东西,撕破了给人看”。
在我国,喜剧还用来表现和歌颂新人新事,好人好事。如《今天我休息》、《锦上添花》、《满园春色》等。

喜剧又可分为:
(1)讽刺喜剧,包括生活讽刺喜剧、政治讽刺喜剧、道德讽刺喜剧等;
(2)抒情喜剧,如《三星高照》等;
(3)滑稽喜剧,如《阿混新传》等;
(4)相声剧,如《我肯嫁给他》等。
喜剧在古代还有闹剧,亦称《羊人剧》等种类。
喜剧在创作上的特点是:夸张、机智、幽默和滑稽,要有笑点,即“包袱”。喜剧对生活的表现,手法非常夸张,动作幅度大,甚至夸张到荒诞的地步。虽然离生活距离较远,所有夸张的舞台行动都具有一定的生活依据。高度的夸张要求演员要具备更大的信念与真实感,鲜明、强烈的节奏感;喜剧的基调要求明快、轻松、活泼;舞台色彩宜明朗鲜艳,宜多用暖色;舞台调度可比较灵活、多样。
悲剧和喜剧两体裁,在戏剧的历史长河中,已出现二千五百多年了。早期,这两种体裁是水火不相容的。到了十八世纪,剧作家们觉得仅仅用悲剧和喜剧的体裁,已反映不了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于是就开始探索一种新的体裁,就产生了“正剧”。

什么是正剧?它兼有悲剧和喜剧的特点,创作中不受悲剧和喜剧的限制和划分。正剧出现后,成为人类戏剧中重要的体裁样式,被戏剧家广泛运用。因为正剧反映的生活面宽,思想不受悲剧,喜剧形式的限制。它既可反映严肃的主题,有深刻的教育作用,又可轻松,活泼,幽默。这种体裁被许多剧作家采用,尤其我国,正剧的体裁是大量存在。
正剧的类别很多,很细:
(1)社会正剧;
(2)心理正剧;
(3)革命正剧;
(4)历史正剧;
(5)富于悲剧色彩的正剧;
(6)富于喜剧色彩的正剧。等等。
正剧在创作上,一般比较接近生活,要求表演真实,自然,有机;注意生活细节,富于生活气息等等,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创作特点。
以上就戏剧历史而言,体裁大致划分三类。戏剧发展到今天,在体裁上又有不少新发展,如“荒诞戏剧”、“悲喜剧”、“音乐剧”、“咖啡戏剧”、“贫困戏剧”、“浸没戏剧”等等。

四、戏剧的功能与作用:

在《诗学》第六章,亚理斯多德对悲剧有段著名的论述:“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个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卡塔西斯。”
上述论断的最后一个词汇:卡塔西斯(katharsis)自文艺复兴以来,曾引起许多争论。这个词涉及悲剧的作用和功能,在作者的美学思想中,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词汇。
在《诗学》的中译本中,先后被译为“净化”、“宣泄”和“陶冶”等。因为,古希腊语中的这个词汇,没有对应的汉语。因此,翻译家从宗教中借来了“净化”之词,从医学上借来了“宣泄”一词,形成了“净化说”和“宣泄说”两大学派。每派中又有多种解释......家父罗念生在翻译《诗学》时,译为“陶冶”。他主张:“我们姑且把卡塔西斯译为‘陶冶’,把悲剧定义中的‘使这种情感得到卡塔西斯’改为‘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但最好是不改,仍保存音译,因为意译没有相当的字眼。”
亚理士多德对悲剧能引起观众的“怜悯与恐惧”从而产生“卡塔西斯作用”,的确是非常重要的论断,也是我们从事戏剧艺术多年的感受和体会,戏剧艺术的卡塔西斯被2500多年的戏剧历史所印证,已成为全世界戏剧人的使命和追求。戏剧艺术的“综合性”、“集体性”和“直观性”的特点,由演员扮演人物,当着观众的面,表演故事的现场性,演员和观众在同一个空间里,共同完成演出的观演关系,所产生的审美快感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取代的,戏剧演出对观众的影响,潜移默化功能是鲜明和独特的。这种功能就是亚理士多德提出的“卡塔西斯”。
我从事戏剧艺术已超过64年,可以用无数的事例证明戏剧的“卡塔西斯”作用。在我青少年时代,经常观看演出,每出戏都会让我产生联想,引我思考。《万水千山》让我对长征,对中国命运有了形象的认识,从而敬佩红军;《刘胡兰》让我懂得了胡兰子“生的伟大,死得光荣”;《白毛女》让我懂得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难怪在解放战争年代,每个战役前,部队文工团都要为战士演出此剧,看戏之后战士们高喊“为喜儿报仇”参加战役!
戏剧对观众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太强大了。这也正是“戏剧反映人生”、“戏剧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戏剧具有卡塔西斯作用”......2500多年生存到今天也不消亡的原因。我认为再过2500年戏剧依然不会消亡。因为,戏剧作品观赏的直观性和现场性,演员和观众之间的直接交流,观众与观众间的相互影响,这种观演关系是影视艺术所不具备的,正是戏剧审美的独具的品质。
亚理士多德对卡塔西斯的论述是指悲剧而言,由于现存《诗学》是个残本,无法捕捉他对此词的准确所指,引起后人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解释。所以家父以为保持音译更好。
我们不是语言专家,也无能参与争议。我们只能用自己的戏剧实践去理解和认识卡塔西斯。经过学习、实践和思考,我的体会如下:
首先,亚理士多德专指悲剧而言,我体会凡戏剧都如此。悲剧、喜剧、正剧,凡是剧,就应该具备卡塔西斯。
其次,对于各种翻译的词汇,我们也不必纠缠。我以为把这些词汇放在一起理解,更能懂得卡塔西斯。观众看戏,被戏吸引,悲剧哭了,喜剧笑了,正是情感得到“宣泄”,看到悲剧英雄的行为,我们向他们学习,看到喜剧中被讽刺的人物的劣迹,我们警示自己,正是思想得到了“净化”。看戏之后我们还会思考,戏看多了就会对我们产生潜移默化,我们的精神就得到了“陶冶”。经过上面几个作用,我们的品德就会升华。因此我以为理解卡塔西斯抓住这几个词就行:宣泄、净化、陶冶和升华。这就是戏剧的卡塔西斯作用。
概括地说,戏剧的功能和作用是“通过演员扮演人物当着观众的面表演故事,让观众在观剧的过程中,通过娱乐,寓教于乐,欣赏演员的表演,得到审美的享受,颂扬真善美、鞭打假恶丑,潜移默化,提高精神情操,得到卡塔西斯。”。
戏剧的作用有:
娱乐性、教育性、审美性、社会性、群众性、现场性……





罗锦鳞:原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导演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著名导演艺术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