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画记】陆俨少:创“陆氏云水”新程式(上)

 真友书屋 2020-07-14
邵洛羊在《不羡同能,但求独诣》一文中评价陆俨少称:“现代中国山水画,深具传统功力而出新有据者,老一辈中有黄宾虹、吴湖帆、贺天健、张大千、潘天寿等,陆俨少晚出,却也曜然树一帜。”

陆俨少属于老一辈有传统功底的画家,他比黄宾虹、吴湖帆出名要晚,但其画作也有着独创性,对于他的画风所本以及毕生成就,邵洛羊在文中说道:“俨少山水画,起步‘四王’,远汲宋元,近变明清,劲辣雄沉,得自中立、唏古;稠密醇丽,出乎巨然、山樵,严法度而不受羁。他为人执著而内向,刚直不阿,讷于言,滞于行,一生以殉道精神求变,遂开生面,创‘陆氏云水’新程式,于中国绘画史上增添一碑。”

陆俨少《沧江渔翁》

关于何为“陆氏云水”,邵洛羊在此文中并未解释,而车鹏飞在《陆俨少山水用笔浅析》一文中谈及陆俨少绘画用笔时写道:“他的单笔线运行时中指频频颤动,且颤且行,屋漏虫蚀,纷至沓来。这种‘颤’是其多年用笔创造。应该指出,颤笔与不擅用笔者无病呻吟的抖笔根本无关,抖笔虽是企求线条涩毛感,但取法不当,痉挛寒战,如发癫痫,不能自控,结果造成笔势混乱,力量抵消,自相践踏,面目可憎;颤笔则不同,颤的目的是以颤动频率来微调笔毫,使之注墨均匀,增加线条苍茫浑厚感,也就是涩毛感。”

看来,单线条的颤动乃是陆俨少用笔的主要特色之一,而这种颤并不是不能控制的抖动,而是陆俨少独创的一种绘画技法。车鹏飞接着称:“但是,‘颤’频非常有讲究,必须视线的表现需要来调整缓疾,它完全是即兴的、自然的随机发动,不能预测,不能制作,是一种功到自然成、不期然而然的产物。若是刻意追求,便失自然韵味,于画无补,反而有害。”

陆俨少《高士图》


正因为陆俨少发明了这样的独特绘画技法,方使得他的画作呈现出迥异于他人的面貌。而其如何能出现这种独特的效果,车鹏飞在文中也有简述:“陆先生作画一般喜欢一支笔到底,不似他人往往视所需随时换笔。他的画法,强调的是尽笔之功能表现物象,在这种情况下,一支笔要当作几支笔来用,要随时能调节笔触的大小粗细。在长期的此种用笔环境训练中,使其获得了心手两忘,心手合一的自由。他行笔时结合指颤变速注墨,或疾或缓,不让铺毫中辍,或提或按,注意杀笔入纸”。

这种技法显然是陆俨少在绘画实践中渐渐摸索出来者,因为从他的学画经历来看,他的老师中没有一人使用过这种技法。关于陆俨少学画的起因及相应的师承,周凯在《性本爱丘山——试析陆俨少早期艺术生涯中的显象与隐意》中有如下简述:“陆俨少自幼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尚未读书前他就喜欢涂鸦,读书后课本上的插图就成了他的‘范本’。十三岁时邻居送他一部《芥子园画谱》,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像样的图画,他如获至宝,并如饥似渴地临学。十四岁进上海澄衷中学读书,在学校图书馆里见到一本珂罗版印的《中国名画集》,使他大开眼界,终日耽习之,并萌生了专心学画的念头。十八岁中学毕业,他终于获得父亲的许可,入读无锡美专,但旋即因对师资水平失望而辍学。在彷徨无奈之际,命运来眷顾他了,苏州王同愈先生落籍南翔,他是前清翰林,学问一流而且书画皆精。经过表兄的介绍,陆俨少结识了王同愈,后来又由王同愈介绍,正式拜师于海上名家冯超然,其时陆俨少十九岁。”

陆俨少《黄山雄姿》

看来陆俨少在年幼之时就对绘画有兴趣,而从其家庭出身来看,陆家并没有这方面的基因遗传,李仲芳在其专著《陆俨少传记》中写道:“陆俨少父亲叫陆韵伯,为长子,少樵公四十多岁就去世,米店和家庭的担子自然就压在他身上。经商谋生以外,陆韵伯喜欢看书,且买且读,而且写得一手工整小楷。尤擅长心算,他上街购物,买一大堆东西,结账时,往往是店员‘噼啪噼啪’打着算盘还尚未算出,他已通过心算把总数报出来了。”

从陆俨少祖父那一辈,陆家就经营米店,而陆俨少的父亲陆韵伯喜欢写小楷,最奇特的本领乃是心算,他心算的速度甚至能够超过算盘。陆韵伯超人的记忆力遗传给了陆俨少,这使他能够看过古人的画作就能记住整体的面貌,而后能够背临出来,这种能力对于学习古人绘画是很好的天赋。李仲芳在专著中写到了这一点:“陆俨少记忆力好。他模山范水,极少对景写生;对传统名作,陆俨少大多是凝神谛视其用笔线条脉络,直到能够背临;还有,他晚年应《朵云》杂志编辑车鹏飞之约,撰写了《陆俨少自叙》,青少年时期经历皆历历在目,这些,或许就是遗传自父亲的。”


陆俨少《苏东坡诗意》


陆俨少早在上学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超强的记忆天赋,某次心算比赛他当仁不让地得了第一名,但是有着这样好的天赋,他却对做生意没有兴趣,在他13岁的时候,邻居开店的老板送给他一部石印本的《芥子园画谱》,这成为了陆俨少学习绘画的启蒙之师。

《芥子园画谱》对陆俨少影响很大,他按照书中所教的技法努力临摹,同时也练习书法。中学毕业后,陆俨少再次向父亲提出要求去学画,而此前他已经向父亲提过这个要求,但未得到应允。陆俨少的一再要求让父亲感觉他在这方面很有信心,于是就同意他转往无锡美术专门学校去学画,这一年陆俨少18岁。

无锡美专创建于1925年,乃是由胡汀鹭、贺天健、诸健秋、陈旧村等人所办。钱松喦、吴湖帆等名家都曾在此校任过教师,但出于各种原因,陆俨少仅在这里上了一个学期就再未返校。那时苏州的国学大家王同愈居住在嘉定南翔,陆俨少的表兄李维城跟王同愈之子王仲来在东北时原本是同事,经过李维城的介绍,陆俨少跟随王同愈学习绘画,但并未正式拜师。

陆俨少《蕉林书屋图》

王同愈以长老身份指导陆俨少学习书法、绘画以及读古诗文,因为王同愈认为要想学好山水画,必须先要有很好的文化功底。陆俨少在王同愈那里看到了不少“四王”的精品,这也让陆俨少开阔了眼界。

那时候的王同愈已经年逾古稀,而陆俨少还不到二十岁,因此王同愈觉得应当找一位年富力强的画家来教陆俨少绘画技法,因为他已经看到了陆俨少在绘画方面的天分。而那时的上海画坛最富名气者乃是“三吴一冯”,其中的“一冯”就是冯超然,于是在1927年正月,19岁的陆俨少在王同愈的带领下,来到了冯超然的寓所,在此正式拜冯为师。

艺术院门口无法停车

院名


冯超然对弟子的要求很严格,他当时就跟陆俨少说:“学画要有殉道精神,终身以之,好好做学问,名利心不可太重。”这样的教诲让陆俨少受益终身。此后的陆俨少每隔一段时间就前往上海冯超然师那里交上自己临摹的作业,而后由冯超然指出作业中的不足之处。关于冯超然收徒弟的情况,陈巨来在《安持人物琐忆》中写道:“广收门人,尤多女弟子,凡收一女弟子,必为之更名,若孙琼华、谢瑶华(佩真)、毛琪华、张琰华(谢绳祖之妻也)达二三十人之多,无不以玉旁,华字辈。最后收一女弟子,唐华(冠玉,潘公展之妻也)。”

陆俨少虽是冯超然的男弟子,但他却对这位弟子有着特别的偏爱。陆俨少的学生尹舒拉写过一篇《穆如馆纸篓拾得》,此文所记全是陆俨少的各种事迹,而其中“不要像老师”一节则记录的是陆俨少的所言:“冯超然先生有三十多个学生,而冯先生最喜欢我。原因是我的画不像冯先生,学生像老师肯定不会太有出息。当时,和我一起跟冯先生学的有一个叫张谷年,他学冯先生学得极像,不知道现在画得怎么样了。据说,张谷年现在在台湾,你如有关系可以找他的画看看。”

牌匾

一楼绘画展

冯超然是位开明的画家,他不像有的老师要求弟子们只能画自己的风格,他有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念。当时他的两位学生陆俨少和张谷年是两个极端,陆俨少学出来的画与老师完全不像,而张谷年画的却很像老师风格。对于这两位弟子,冯超然认为他们都会很有成就,故某天他对两人说:“中国山水画自元明以后,流传有绪,不绝如缕,一条线代代相传。现在,这条线挂到我这里,你们两人用功一点,有希望可以接着挂下去。”

陆俨少经过刻苦学习,绘画渐渐有了成就。1934年春,他父亲去世了,陆俨少料理完丧事,经朋友的劝导,在上柏山建起了农庄。这个阶段,他又到南京、北平等地游览山水,到处观看相应的画展,不断开阔着眼界。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侵华,陆俨少带领全家人来到了重庆,还在成都举办了画展,由此开始在绘画界渐渐有了名气。

一楼展厅

未找到陆俨少画作

抗战胜利后,陆俨少一家人又回到了南翔,此后不久,他在无锡举办了画展。这个阶段他跟宋文治、徐邦达有着密切交往,而徐邦达同样是冯超然的弟子。多年后,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陆俨少精品选集》,此画册由徐邦达作序,徐在此序中谈到了他们曾经师出同门:“我认识嘉定陆俨少兄,约在六十多年前他的老师冯超然先生上海寓中,那时我们都才二十几岁。陆兄山水画全学冯先生,一丝不苟。他因家在嘉定南翔镇,上海不是常来的,所以我们见面的时候也不太多。其后他的画法,渐渐起了变化,从中已能看出他自己的个性比较强烈,将来一定能够独立门户,决不会死守师法、成法的。”

不守成法正是陆俨少日后能够形成自己面目的关键所在。他的绘画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底,徐邦达在序中还谈到了陆俨少的眼界所在:

看他的新创作,既包含宋董源、巨然,元王蒙、倪瓒等人遗意,但均不受诸家规模的束缚,即造化亦未能拘住着它。从此后五十余年中,画笔与日俱增,到六十年代以来声誉日隆,画名驰于国内外,为当世人所一致推重。非虚誉也。

由此登上二楼

陆俨少作品文献展前言

陆俨少一向强调学习古人要学习精华所在,不能一味地模仿,他在1961年完成的《怡然册》中写下了这样的跋语:

石涛有云:“笔墨当随时代。”此句是顶门棒喝。因思予以前自谓学古人,实则仅得其糟粕而已。一千余年来山水画中颓废出世思想与今时代精神,宁有些事凑合否乎?此犹水火不能相容,而予恬然自安,不思其过,又复侈言笔墨。夫所谓笔墨者,充其极不过优孟衣冠,今时亦何用此古人之翻版?孤立以言笔墨,未见其有当也。学古人要为今用,故必有所创,创而后能合德者也。迷途知返,请自今始!

照片墙

陆俨少画像


陆俨少自称年轻时只知道死板地学习古人,并未领悟到其中的精髓,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画风,因此必须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概念,所以他下决心通过汲取古人的精华最终展现自己的独特面貌,而这样的展现要集众家之长。他在《陆俨少自叙》中讲到了这一点:

我有倔强劲,自有想法,不欲蹈袭前人,所以后来我画梅花,也以线条见长,屈曲奇古,疏枝淡韵,不同一般。有人说我发干学陈老莲,我自认有学他处,但不尽同,他发枝线条,纯用中锋,而我中锋偏锋互用,以求变化。陈老莲用两笔圈花,我则一笔圈成。有些像石涛的方法,但我用整饬一变石涛的烂漫。我主张为学当“转益多师是我师”,集众家之长而加以化,化为自己的东西。画如此,写字也同样情形。

老写字台

画作

集众家之长,乃是陆俨少重要的绘画理念,而更为重要者,他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所长与所短,这也就决定了哪些画风可学哪些不可学。比如他很看重吴湖帆的成就,但他却明白自己不适合学习吴的风格:“当时吴湖帆的画有天下重名。他设色有独到处,非他人所及。我有八字评他画:‘笔不如墨,墨不如色。’如果也走他这条路,研求设色,虽然他的法子可以学到,然其一种婉约的词境,风韵嫣然的娴静美,终不可及。人各有所禀赋,短长互见,他之所长,未必我亦似之;而我之所长,亦未必他所兼有。我自度禀赋刚直,表现在笔墨上,无婉约之致,是诗境而非词境。他主娴静,而我笔有动态,各不相及。所以如果走他的路,必落他后;而用我所长,则可有超越他的地方。同能不如独诣,于是我注意线条,研求笔墨点线,笔笔见笔,不欲以色彩取媚。绝去依傍,自辟蹊径,以开创新面目。正因为突出线条,所以不用重色,少施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以免掩盖笔迹。这样我的设色,也不同于吴湖帆之设色,即使青绿设色,我也有自己独特之风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