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县面皮,你吃过没有?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吴中芹

图:来自网络

面皮,是一种极为普通的小吃,虽然其貌不扬,但却是广受家乡人民欢迎的一种简易美食。在我的故乡萧县,大街小巷均可看见它的身影。

据传,萧县面皮是从唐代冷淘面演变而来,具有筋斗,柔软,凉香,酸辣可口,四季皆宜之特点。其面皮选料精良,工艺严谨,调味讲究。以“白,薄,光,软,筋,香”而闻名。冷爽可口,如今已是徐海地区的重要名吃。

萧县面皮做法,是用小麦面粉和成面团,放在盆里醒一会,直到感觉面团柔软劲道时,接着便是开始洗面。洗面就是一遍清水再一遍清水清洗,一直把面洗出清水来,剩下的就是面筋,然后把面筋平摊成圆形放在蒸笼上蒸,大约十分钟便可。

这时,洗面筋的面水要放到一个大盆里沉淀,最短三个小时。待到水浆分离后,看到面浆都沉到盆底就可以准备大锅蒸面皮了。

蒸面皮需要一口锅一个平盘,锅里盛上七分滿的水,大火烧开,水开后,用勺子舀一勺面浆均匀倒进平盘里,然后放到锅里的水上蒸二分钟左右,面皮就熟了。把平盘从锅里取出,取适量的油抹到要放面皮的盘子内,然后把平盘里的面皮揭下来放到盘子里,接着就可以做第二张面皮了。

出售面皮时,还要辅以豆芽,黄瓜丝,萝卜榨菜,油炸花生仁,以及面筋等,然后调配入芝麻酱,辣椒油,精盐,味精等佐料,拌均后,卷成卷,红绿相映,黄白互衬,外观色泽鲜亮。

萧县各家的面皮口味是都不一样的,口感也略有不同,文汇楼的面皮薄,颜色晶莹透亮,入口细腻,量却很少,价格也略比其它家贵了一些。但是却最受大家的喜爱,因为它所代表的就是浪漫式的爱情。

很多年轻人,打心底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份浪漫的爱情,就像文汇楼面皮的特点:颜色晶莹透亮,很容易被它的外表所吸引,入口细腻,伴随着浪漫的温馨。而另一家稍有名气的面皮,则是圣泉寺的面皮,这家面皮,皮儿稍厚一点,辅料品种也比文汇楼的面皮多了一点,价格每张面皮比文汇楼的低1元。

未退休之前,我在距离县城约十公里的一个煤矿上班,每逢休班回家,午餐时必须要购买二卷面皮,作为下酒的小菜。将面皮切成长条状,卷皮内的黄瓜丝,面筋,用蒜瓣和醋拌勻装入盘内,吃着面皮,饮上二两白酒,好不惬意!

退休后,来到了省城,虽然在一些街面上,也能看到写有萧县面皮的招牌,曾经也买了几次,但细品起来,与正宗的萧县面皮相差甚远。

今年十月份,回老家陪护老母亲,我又特地去了上岗街,在一个中年大嫂那里买了一卷面皮。这位大嫂,手把伶俐,她摊开面皮,撒点盐,滴上几滴香油,放上面筋,黄瓜丝和切成粹粒的萝卜咸菜,全程动作不过10秒钟,如此娴熟,直让我目瞪口呆。

拿起面皮,咬了一口,红辣油顺着嘴角流了出来,酸辣可口,津津有味。正宗地道的肖县面皮口味!我还与这位大嫂聊了几句,她告诉我,近几年面皮生意不如以前了,主要是加工卖面皮的太多了。一些外地的,做工粗糙,也打着萧县面皮的旗号,流向徐州,淮北等地,坏了名声,正宗的萧县面皮销路也有所下降了。

萧县面皮,那独特的味道,虽然经历时间变迁,却一直萦绕在心上,挥之不去;

每次回到萧县,我首先想到的小吃,就是面皮,文汇楼以及圣泉寺的二家面皮,我交替地吃着,细品着略有差异的口味。

每当清晨,在睡意朦胧中,又似乎听到了“面皮,谁买面皮”的吆喝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