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简读

 yh18 2020-07-16

转自 聚丰园吴彦祖

四书有固定的顺序,《大学》排名第一。据说旧社会读私塾,学习四书是从《大学》开始的。大概也是因为它最短,本来只是《礼记》当中的一篇,作者是曾子,即曾参,他与父亲曾点一起师从孔子。曾点(字皙),在《论语》里面的高光时刻,就是他的人生理想得到了孔子“吾与点也”的认可,就是著名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探究的也是终极的道理,是至高的学问追求。《大学》的地位为什么这么高,因为它通篇只讲了一件事,“三纲八目”,是儒学的价值观的统领,是核心,是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三纲,就是全文开篇的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就是要使明德更明,把德之本发扬光大。明德会受“人欲所蔽”,导致“有时而昏”,需要使其灵明。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继承了这一点,也强调在“事上磨练”,来去除私欲蒙蔽。

亲民,程子曰,“亲,当做新”。亲民,就是要除旧图新。在后面段落里的解释,也都是证明了“新”的意思,而不是亲。比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另外,这句“无所不用其极”,本意是褒义,是君子之为,就算按字面意思,也是“by all means”,至少是中性的,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变成了贬义。

《大学》简读

止于至善。善恶是儒家的大话题,至善,是最高境界了。这个“止”,有讲究,不是停止的意思。按朱熹的解释,“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止,就是一定要到达,不再走的地方,可以理解为目标。止于至善,把至善作为目标。这一点,跟7 habits里面的“以终为始”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中西方文化,其人异也,其理一也。

跟这个“止”类似用法的,在后面段落还有,比如“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但是也有不一样的,比如《诗经》有云,“缗(mín)蛮黄鸟,止于丘隅”,这个止,就是本义,停留的地方。

接下来讲讲八目,可概括为八个字:

《大学》简读

格物致知。这四个字历来大有深意。因为《大学》全篇,对于三纲八目做了详细的解释,全文与格物致知相关的却只有这一句“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后面没有任何展开。导致历代大儒在这个四个字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大做文章,这四个字也是王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的主要分野的开始。格物,就是分析事物的道理,只有穷究了万事万物的道理,才能够得到完备的知识,这就是理学的主要观点。而王阳明认为理不在心外,万事万物之理其实都在人心之内;而致知,则被王学拓展为“致良知”,要把心内的良知,推广到大千世界去。所以这两种理解,一个由外而内,一个由内而外,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

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wù)恶(è)臭, 如好(hào) 好(hǎo)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念要真诚,不要自欺欺人,即便对待自己,也像是讨厌臭味,喜欢美色一样自然。慎独这个概念,在《中庸》里也有解释,君子修为,即便一个人的时候,仍然自律,儒家非常重视这种品质。以至于在这里,出现了《大学》全文里唯一一句引用作者自己的话“曾子曰”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人的所作所为,都是在大家的监督当中的,都在看着你,指着你,想隐瞒是隐瞒不了的。这句话也符合孔子对曾参“参也鲁”的评价,这个鲁,不是说鲁钝,也有“诚笃”,“质鲁之人”的意思。

正心,心要正,关键是要注意避免负面的因素,“身有所忿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当你有了愤怒、恐惧、贪图享乐之心,是无法做到心正的。这里面,还是天主教的七宗罪讲得更全面一点,“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淫欲和暴食”,后面三个可以概括为贪图享乐,只有愤怒是共同的。可见,愤怒也不是一种太好的情绪啊。

修身。台湾有位老电影明星就叫梁修身,可见传统文化对修身这两个字,非常重视。歌星任贤齐的名字,出自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也是修身的一种。自我修炼永无止境。为什么说八纲是有逻辑顺序的,这里在修身当中,也体现了诚意正心的前提。比如“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谚语里说一般人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最好,对自己地里再壮硕的庄稼也不满意,这样是无法修身的。

齐家。家既是家庭,也是社会。南怀瑾讲解《大学》的课程里提到一件事,有一位哈佛的教授来问他,修齐治平,在“齐家”和“治国”中间,差了一个社会,没有社会,哪来的国家。南怀瑾先生回答,以前中国社会的家庭,就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很有道理,因为宗族里面的族长,要负责一大家子几百号人的家庭事务,婚丧嫁娶,甚至教育、法治,确实承担了相当一部分社会的职能。文中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对父母的孝,可以用来对君王;对兄长的悌,可以用来对长官;对晚辈的慈,可以用来对民众;这就是儒家认为家庭和社会的共通之处。

治国平天下。这里的国指的是诸侯国,天下基本意思就是全世界了,虽然那个时候对“世界”的理解还很狭隘。治国平天下,就不用太详细解释了,因为儒家的思想,用来指导个人修为,能通向君子之路;其政治理想,却普遍比较原始,天下大同的想法就是代表。毛主席曾经说过,“我们共产党人,是从批孔起家的,但是我们决不能走前面他们的路,批了再尊,等到我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时,再把孔子的思想拿来给与老百姓的思想时,就落入历史的一种循环,这是不行的。如果共产党也到了自己没法统治或者遇到难处了,也要把孔子请回来,说明你也快完了”——(《毛泽东文选》1973版26卷《毛主席与毛新远同志谈批孔》)。

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归纳来看,也是涵盖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曰内圣,属于穷则独善其身;一曰外王,则是达则兼济天下。历代多少大儒名家,都把这视为金科玉律,为之努力终身。

古人作文,必定用典。《大学》已是2500多年前了,仍然引用了不少同时期,甚至更古的典。孔子的话必不可少,诗经也是正常的,有《康诰》,西周时期的;有《秦誓》;有商汤王刻在盆上的铭文(“汤之盘铭”),需要查一查才能看懂。但是全文其实很短,一共才2千多个字,真的推荐读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