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菔子 性质:辛甘平,无毒 功用:宣,破气,化痰,消食,下气,除胀,止痛 治:风痰,风寒、咳嗽、痰喘,下痢后重,利大小便,消肿毒,发疱疹 杂论:此物属阳,入肺脾二经,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利气有熟降生升之妙,惟虚弱者服之,则气喘难布息。 人体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具备了先天混元之气,发育分化为六等,乃太阴、少阴、厥阴、少阳、阳明、太阳六气也。再继续分化,一气又化为清轻与重浊二气,乃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足少阴至手足太阳十二气也。 人始生于寅,自太阴始。在胎儿娩出之后,随着清气吸入肺中,肺叶张,阳气举,机体手太阴肺气与足太阴脾气开始了分化之后的生理功能。 天食人以五气,五气通过鼻喉而后入于肺,呼吸宣肃,吐故纳新,生成肺气。此赖手太阴肺也。 地食人以五味,五味通过口咽而后入于脾胃,受纳腐熟,运化精微,通过小肠泌别清浊(小肠的功能归属于脾),将水谷化为机体可以利用的精微物质。此赖足太脾阴也。 手太阴所成之气与足太阴所成之精相合生成宗气,助肺司呼吸、贯心脉,宣达通利水道;下助脾胃,肃降气机以利大肠。这里形成一个以“食——气——水”为相对独立的功能系统,莱菔子之气味功效与此系统暗合。 莱菔子辛辣气散,可宣肺气达于卫,故曰“宣”也。 二太阴之气郁则上不宣、下不达,莱菔子能宣达太阴之气,利于宗气生成,故曰“破气”也,注:寓含“不破不立”之意,在气的调理角度上,“破气”比“理气”强度要大,适用于气郁甚至于气结的病理。 手太阴肺部,气不宣、水不调,水气郁而为痰,莱菔子可解之,故曰“化痰”。 食入于胃,胃必受纳和降,莱菔子可助胃受纳和降以腐熟,故云“消食”。 二太阴系统调节机体气机的升降:手太阴肺主宣肃,为升降也;足太阴脾主升清,足阳明胃主降浊,亦为升降也。病理状态下,二太阴清者不升、浊者不降,均可滞满:手太阴则胸满气喘;足太阴则胃腹胀满、食滞不化。莱菔子能下二太阴之滞气,李时珍有云:莱菔子生则气升、熟则气降,是指莱菔子需要炒熟炮制,生用易致呕吐是也,故云莱菔子“下气,除胀”。 风寒之邪郁于肺卫,气不宣肃,气郁敛液而为痰,病在手太阴肺也。莱菔子味辛可宣,能解其肺卫之郁;莱菔子破气下气,则能平气喘。 食滞于胃腑,脾胃运化有碍,津液不行,痰气凝滞,病在足太阴脾也。莱菔子下气消食、除胀行津,故可治疗食滞之痰喘。 至若下痢后重,莱菔子需要重炒,后重乃肠气滞也,莱菔子下气通其滞,炒接近于炭,取其涩收之力渐强,故对于虚痢尤佳。再如消肿毒、发疱疹,则最好生用,取其辛烈之力偏强,为肿毒疮疡的消托之法。 莱菔根 性质:辛甘无毒 功用:宣,破气,化痰,消食,下气,行风,去热,散瘀,和中,补不足,利五脏,理颜色,通关节,宽胸膈 治:五脏恶气,鼻衄(捣汁入酒少许,热服,并以汁注鼻中),失音(生捣汁服)、肺痿吐血、劳瘦咳嗽(同羊肉、银鱼煮食)、消渴(生捣汁服)、吞酸、反胃作噎(蜜煎浸,细嚼咽)、水谷积滞,肠风下血(蜜炙食)、酒痰下血(井水煮烂,入淡醋空腹服)。疗满口疮(捣自然汁频漱),打扑汤火伤(生捣涂) 杂论:此物禀土金之气而生,属阳,生食升气,熟食降气,辛宜肺、甘宜脾,其功长于消食化痰,入太阴、阳明、少阳气分,故所主皆肺脾肠胃三焦之病。然多食则耗气渗血,白人须发,服首乌、地黄者尤忌之,中其毒者,生姜可解之。 莱菔根之于莱菔子的不同,注意它的散瘀之功,五脏之气不得升降,浊气留滞,进一步阻碍清气化生,与瘀血、痰浊盘结,为五脏恶气,莱菔根散瘀行气、通腑化痰,故能治五脏恶气。注:我们可以认为五脏恶气是癌肿恶疮的初级病理,或是病理基础。 应用莱菔根“捣汁入酒少许,热服”,并“以汁注鼻中治疗鼻衄”,以及“生捣汁服用治疗失音”,都属于对症治疗,而非对“证”治疗,是应用其汁的辛烈辣味引起粘膜的收缩反应,从而达到止血、开窍之目的。 所治鼻衄,为血热出血证。莱菔通过足阳明而利足太阴。 所治失音,为外感暴病,肺气郁闭之证。莱菔利手太阴肺气,宣肺所以升、破气所以降,则郁闭开而音得出。 所治肺痿吐血、劳瘦咳嗽,赖莱菔根之止血、补不足、利五脏,“同羊肉、银鱼煮食”是加强温补益肺也,所谓“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此手太阴之经也。 所治吞酸、反胃作噎、水谷积滞、肠风下血,我以为用莱菔之枯根最为得当。此足太阴之经也。 总之,莱菔能调理太阴之气,恢复肺脾之机,不可轻贱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