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三庚数头伏。 入伏后,酷暑难耐的三伏天开始了。 高温炎热,暑气重重,空气湿度也大。 此季节正是新鲜嫩姜大量上市时。 冬吃萝卜,夏吃姜,朝食三片姜,胜过开药方的说法耳闻目熟。 好多人开始吃鲜姜,新鲜生姜有醋泡、凉拌等各种吃法。 那既是食材又是药材的姜,都有哪些功效? 又该注意哪些事宜? 一起了解一下与姜有关的各种制品。 生姜药性: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应用: 1、 风寒感冒,少阳证。 2、 肺寒咳嗽,喘息气促。 3、 恶心呕吐,腹胀腹痛。 4、 水肿胀满,中风痰壅。 5、 风湿痹痛,跌打瘀痛 6、 血热妄行,热痢热疮 7、 心悸气短,消渴虚劳。 使用生姜注意事项: 阴虚内热者忌服。 干姜生姜,切片,干燥后即为干姜。 药性: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应用: 1、 脘腹冷痛 2、 呕吐泄泻 3、 亡阳证:心肾阳虚、阴虚内盛所致之亡阳厥逆、脉微欲绝者,每与附子相须为用,发挥协同作用,增强回阳救逆的作用。也就是古之“附子无姜不热”之说。 4、 寒饮喘咳、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如小青龙汤。 5、 蛔厥证:上腹部突发绞痛,或钻顶样痛,面青汗出,手足逆冷, 6、 寒积便秘,治痼冷积滞,便秘,腹痛得温则快者,常与大黄,附子、人参等同用。 7、 水肿,治脾肾阳虚,水湿停滞,肢体水肿,胸腹胀满,手足不温,大便溏等,常与附子,白术,茯苓同用。 使用禁忌: 干姜辛热燥烈,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服。 生姜和干姜的区别: 生姜为新鲜根茎,干姜为干燥根茎, 生姜性味缓和,长于发散表邪,温胃止呕,解半夏、南星及鱼蟹毒。 干姜辛热燥烈,功专温中散寒,祛在里之寒邪,温回欲脱之阳气。 生姜皮为生姜根茎的外皮。药性:辛、凉。 功效:和脾行水。 主治:皮肤水肿,入汤剂3~10g。 生姜汁:即为生姜捣取的姜汁。功效同生姜,但偏于开痰止呕,便于临床应急服用。 如遇天南星、半夏中毒的喉舌麻木肿痛,或呕逆不止,难以下食者,可取生姜汁冲服, 还可配伍竹沥,冲服或鼻饲给药,治疗中风猝然昏厥者。 炮姜为干姜的炮制品。 将干姜砂烫至鼓起,表面棕褐色,或炒炭至外表色黑,内呈棕褐色入药。 药性:苦、涩,温。归脾、肝经。 功效: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干姜经炮制后,挥发油含量降低,其化学成分也发生一定变化,具有止血作用,而生姜和干姜均没有此功能。 姜黄通常认为姜黄是粉末状的干姜。 其实,姜黄是姜科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因其形似姜而色黄得名。 药性:辛、苦,温。归脾、肝经。 功效:破血行气,通经止痛。 应用: 1、胸胁刺痛,胸痹心痛。 多用于肝郁气滞所致胁肋疼痛,以及肝郁血瘀所致腹痛。 常与白芍、当归、延胡索、红花等同用。 2、用于痛经经闭,癥瘕。 可与丹参、莪术等同用。 配伍白芍、当归、红花等,可治产后腹痛。 3、风湿臂痛,跌仆肿痛。 姜黄辛散温通,能行气血,通经止痛,可与羌活、防风、当归配伍使用。 4、疮痈肿痛,牙痛。 治疗疮痈肿痛,常与大黄、白芷、天花粉为末外用。 治疗牙痛,可与细辛、白芷研末外擦。 高良姜还有一种姜,高良姜,一般在调味品中使用较多。也是一味中药。 高良姜与生姜同为姜科植物,因其形似姜,而命名为高良姜。 高良姜特征是块茎分枝少,色泽红棕,气香浓,味辣。 药性:辛、热。归脾、胃经。 功效:温中止呕,散寒止痛。 应用: 1、 胃寒冷痛, 2、 胃寒呕吐 3、 诸寒疟疾 4、 牙痛、腮颊肿痛。 高良姜的成熟果实即是红豆蔻红豆蔻是具有药效的中药。 药性: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应用: 用于寒湿所致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不欲饮食。 还可研末,用于风寒牙痛。 总结以上对姜及与其相关制品的药性及功效进行了简介。 值得一提的是,阴虚有内热者忌用姜及其相关制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