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男旦兴衰(2)魏连生

 戏迷知音 2020-07-18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男乐与女乐有同等的历史,但是在重男轻女的时代,作为娱乐的主角,还是女乐,在《旧京鸿印录》文章中这样写到“古来剧曲,多用女乐”这确实是当时的一种写照,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可以说就是男人的附属品,被凌辱被压迫,所以从当时整体社会审美来看,多用女乐也是合乎历史的。


这篇关于先秦乐诗的文章中也提到了当时以女乐为主的歌乐流行。其实最早妓与伎应该是相同的,是女乐的代称,也由此而印证了古时是以女乐为主的局面。

《旧京鸿印录》一文还提到:

明代有教坊并有官制还有女乐会所,不难看出,至清朝之前,是允许女子演戏的,像当时主要的昆班,就有很多女子班社,为了满足男性的需求,戏曲市场是以女性为主的也不足为怪。

明朝男宠盛行,伶人中也有弄假女人存在,还有从事青楼的女子以唱曲见长,但是伶妓是互不相扰的。到了清朝,更注重传统礼数一些,所以清王朝政权稳定后,对女子戏班就有了许多限制,取消了男女合演,甚至一度禁演女班,当时的京都是不允许女伶演出的,逐渐削弱了女性占据戏剧市场的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男性戏班,康熙年间清政府组建南府,是否能够代管戏曲还有待商榷,但是有了专职太监唱戏,到道光七年,又扩大为升平署,直到清王朝结束。

显而易见,在清朝统治期间,女子戏班一直处于半死不活状态,男班占领了市场,清朝初期北京的戏曲主要是昆曲,衍生了茶园制,品茗听戏,只收茶资而不售票,到民国时,这种模式还存在。
当时除去内廷供奉外,就是各王府侯门设的小班,只有喜庆寿宴,款宾待客,才会有演出,民间只能等酬神赛会才能看到。这也为一些男伶充当相公而提供了条件。
这里还需要介绍一个重要人物,就是魏长生。
 

长生(1744-1802)祖籍在四川,因行三,所以也称其为魏三。甲午年(1774年)夏天,他才来北京谋生。
当时北京的戏曲舞台,虽然以昆腔为主,但此时的昆腔式微,而弋阳腔、徽调、皮黄、乱弹开始盛行,尤以弋腔影响最大。
盛行的弋阳腔,让士大夫们感到厌烦了,但又没有其他可欣赏的,正好在这个背景下,魏长生来到京都,他以独创的梆子腔受到士大夫们的喜爱,又以善演金瓶梅的故事《葡萄架》,尤其以《滚楼》一剧轰动京城。他的音鸣动人,又善演淫戏,所以一下就轰动了,当时是“六大班具为之减色矣!”当时的《燕兰小谱》就有赞美他的诗句,更成了《品花宝鉴》的原型。
魏长生以“雏伶盛装侑酒,士大夫趋之若鹜,始作俑者亦即魏长生”《金台残泪记》中有记载了魏长生与和坤传有断袖之宠。按照现在时髦的话说,那时候魏长生出台率相当高的,他除去演戏,就是周旋于各王公大人之间,也说明了当时官场的黑暗。

其实在魏长生之前就有伶人做相姑的,魏长生的红火,令其他六班都生意惨淡,直到“壬寅秋(1782年)奉禁入班,此风始息”,“光宣年间,想九霄(田际云)请呈禁止”,但未能绝迹,后来许多男旦和小生,暗地还都兼相姑。

在京都的这段时间里,魏长生的名声大噪,也为他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于是京都的事交予他的弟子陈银官打理,他回四川隐居了,在嘉庆辛酉年(1801年),花光积蓄的魏长生再次进京,然而年近六十的他已经失去了往日风光,昔日旧人以其曾经名望,多以结交,壬戌年送春日死于北京,曾受其恩惠的朋友,将其收敛送回原籍安葬。

在前面曾提到“他独创的梆子腔很受欢迎”,这里有个问题,魏长生究竟唱的是什么?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疑惑的问题。

魏长生幼年学秦腔旦角,秦腔一路由西北进京,也融合了许多地方风俗,起了很多变化,所以我认为他的梆子腔应该是陕西梆子与山西梆子结合,并融入了京都一代的风俗而来,亦或是河北梆子的萌芽。

因为此时山陕梆子已经流入河北,在清代有关记载中,称其为秦腔或乱弹,直到1952年左右才改秦腔为河北梆子。因为年代久远,么有任何的影音资料做参考,所以这个疑难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查询有关文献资料再研究。

尽管魏长生是以演淫戏出名的伶人,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相公,使雏伶盛装侑酒扩大化,但他也是一个很侠义的人,谁有困难都会帮助,《燕兰小谱》里曾说“自魏长生以来,秦腔首倡于京都,其继之者如云”,不仅使秦腔在京都有了一席之地,也使旦角占据了优越地位。

魏长生对戏曲最大的贡献就是发明了贴片子与踩跷。

最早的旦角只是戴着网子,故也俗称包头,魏长生进行了改革,全梳水头,与女人无异,《梦华琐薄》和《燕云小谱》对此都做了详细记载,成为梨园史料中重要一笔。


通过这些史料不难看出,清朝的大部分时间里,在京城都是男班挑班演出,京城之外还有一些零星的女班演出,但绝不允许到京都的。因为都是男班,所以剧目中的女性角色,都由男性来扮演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男旦,那时统称伶人。坤伶的涌现那就要到民国了,请您继续关注下一期,男伶的盛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