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平老故事】康平县的三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遗址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0-07-18

编辑制作:康平法库微同城

(ID:ddaqian200012)  

彩陶片

康平县地处辽河中游,铁岭地区的西北部边缘。西邻彰武县,北与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左后旗毗邻。在该县西北部、东部地区,地面上散布有许多固定的沙丘(当地谓之沙坨子)在这些沙丘上,常有原始氏族所遗留下的古文化遗存。今年春季,我们在该县普查时,在这些沙丘地带发现原始文化遗址多处。现仅就其中的三处彩陶文化遗存予以简要的介绍。

1、敖力营子

敖力营子位于康平县城西北45公里,与彰武县搭界,属沙金乡。遗址在敖力营子村西南二公里的一片沙丘地带上。沙丘中有许多风蚀坑,文化遗物就散步在这些坑的底部。遗物分布面积南北约40米,东西约30米。文化遗物有陶片和石器。陶片可分彩陶和素面陶两种。

(1)彩陶片,共采集40余片。质料均为夹细砂红陶,砖红色,表面磨光。上绘黑彩纹饰。因陶片过于残碎,图案全貌不清,器型也难以识别,仅能辨认出有折腹钵两件。花纹基本有两种形式,即平行带状纹,旋涡纹。

素面陶片有夹砂褐陶、夹砂灰褐陶两种,以褐陶占多数。陶胎粗糙,质地松脆,火候较低。器底大多数压印有席纹。

(2)石器仅采得一件,系沙页岩磨制的小石锛。梯形,刃略有弧度,长3.97厘米,宽1.2厘米。制作比较粗,背部尚保留有自然剥裂面。

2、李家窝堡村四家子北坨子

李家窝堡村四家子在康之在康平镇北西北17公里。遗址距北四家子屯约1.5公里,与哲里木盟科左后旗东胜村接壤,是一处较大的遗址,属二牛乡。仅从风剥露头的文化遗物所散布的范围估算,这处遗址面积可在万米左右。地面文物丰富且复杂,既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片、压印“之”字纹饰陶片,和细石器等物,又有辽金时期的瓷片,铁箭头等。由此可见,该遗址人类活动的时间较长的。

彩陶片仅得五片,泥质黄褐陶四片,泥质红陶一片。泥质黄褐陶片内外皆饰以黑彩。花纹图案单一,内外均彩绘平行带状纹。其中有罐口沿两片,厚0.6厘米。泥质红陶片则内外涂以红陶衣,所绘黑彩图案同上,只是笔略细一些,厚0.5厘米。

  “之”字纹饰陶片,共采集30余片,质料以夹砂灰陶为主。约占70%,夹砂褐陶次之。制法皆为手制,质地松脆。火候不高,口沿下一般有钻孔。压印的“之”字纹很有特点,大多为竖压横带,整齐细密的弧线“之”字纹,亦有少量的横压纵向,细密有致的“之”字形线纹。

石器可分为细石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三种。

(1)细石器:

石镞4件,可分三式:Ⅰ式二件,呈凹底等腰三角形,均为蛋白石石料。通体压琢,具有波状的加工痕迹。镞锋尖锐,两边锋刃薄利,横断面呈棱形,Ⅱ一件,呈凹底柳叶形,燧石料。两面均压琢修整,尾带翼,前段断折,残长3.7厘米,宽1.1厘米,横断面呈棱形。Ⅲ式一件,呈平底三角形,系黄白色玉石制成前段尖锐,正面两侧磨成锋刃,横断面作梯形,长2.4厘米、宽0.9厘米。

梯形长石片一件,燧石质,由石核用间接打击法剥落下来,刃部锋利,背部平坦,正面两边有二步加工痕迹,断面呈梯形。长2.6厘米,宽1.1厘米。

刮削器6件,指甲形刮削器一件,白色燧石质,末端有部分自然台面,周边游使用痕迹。凿形刮削器一件,斜刃,上端修整成亚腰状,剖面作枣核形。柳叶形刮削器一件,两侧均经过加工压琢,中间呈脊状隆起,燧石质。长3.5厘米。宽1.6厘米、厚0.2厘米。另有不规则刮削器三件,系用石片加工做成,边缘有加工痕迹。

石叶一件,蛋白质石料,长条状,已断折。横断面呈棱形。长2.7厘米,宽1.2厘米,通体加工,压琢精致。石钻一件,燧石石料,上端略窄,钻头呈扁圆锥体,横断面呈梯形。残长2.1厘米,宽1.2厘米。

(2)打制石锄一件,黑灰色砾石岩质,器型较大,制作粗糙。长26厘米、宽14厘米。刃部有长期使用后崩缺痕迹。

(3)磨制石斧一件砂岩质,通体磨光,长10厘米、宽6厘米、厚2.4厘米。横断面呈扁圆形。

3、刘家店后岗

刘家店村在康平县东北部,是辽河流域的冲积平原地区。遗址是南北走向,长约700米,宽约500米的一道漫岗上。东南距县城25公里,属四家子乡。据当地群众讲,刚下低洼地过去曾是辽河河道。在这里我们采集的文化遗存主要是陶片,不见石器。陶片有彩陶和素面两种。

彩陶仅采集四片,夹砂红陶质,表面磨光,上涂红陶衣,施黑彩花纹。四块陶片三种图案,计有平行、斜带纹三片。另一块是大块黑彩,面貌不清。

素面陶,大多是呈赭黄色夹砂陶,手制,火候不高,质地松脆。器型多直颈,唇部微外侈,口沿下一般都有钻孔。部分器底压印有席纹。厚度均在0.6~0.7厘米左右。

结   语

由于上述三处遗址都分布在沙丘地带,风移沙埋的自然破坏,使这些遗址内的文化遗物都散落无层次,同时也没有发现灰层等遗迹,只限于地面露头采集,这显然对于全面认识康平县彩陶文化遗存的真面貌是有很大距离。但作为初步认识和探讨彩陶文化在辽宁北部的分布和渊源还是有所帮助和借鉴的。就李家窝堡四家子遗址所采陶片、“之”字纹饰陶片和细石器等遗物的特点来看,同赤峰地区红山文化的遗物极为相似。因此,我们认为李家窝堡四家子彩陶文化遗存当是红山文化在辽宁北部的一支分支。敖力营子、刘家店遗址的彩陶虽同李家窝堡四家子遗址的彩陶有一定的差异,诸如在陶质、花纹图案上都有所变化,但这只能表明一种文化在发展中,由于地域的差别,原材料取舍的不同,所造成的一种地方性特点。从整体上观察,它们依然是红山文化的继承者。

欢迎在文章下方打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