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平老故事】康平境内清代柳条边初探 作者:孙会久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0-07-18

神奇的传说
——康平境内清代柳条边初探

明清之际,辽河上游东西两岸肥沃的黑土地,被中央王朝弃之于两道人为的边墙之外,造成了这里人烟稀少,民生凋敝。这两道边墙就是明代的“辽东边墙”和清代的“柳条边”。

细看今日的地图,辽河东岸的威远堡、庆云堡等以堡命名的地方就是明代辽东边墙的边堡。庆云堡距离康平东部边界直线距离22公里,是离康平最近的边堡。清代的柳条边定边于现今的法库县境内,法库边门、双台子、五台子等地就是当时柳条边边门和边台的地点,法库边门距离康平的南部边界直线距离12公里。

然而,在康平县的东关街道、方家屯镇和西关屯乡,却有几个村屯,这几个村屯连在一起,是一条东西走向的线:三台子一一前、后旧门——边台子。似乎也是一道柳条边的边墙。

这是怎么回事呢?

查阅康平县的地方史志,这一条线还真的是清康熙年间修建的一道柳条边;走访这几个村屯的老年人,他们也都说这里在康熙朝修建过柳条边。

◆康平县东关街道三台子村路标

清宣统年间出版的《康平乡土志》不见记载。最早记载康平境内柳条边修建情况的是1994年出版的《康平县志》:“三台子是有古烽火台三座而得名。前后旧门南北相距2公里,南近邻法库,清康熙年间,清廷向北扩展柳条边,筑前、后两个边门,因遭蒙古族的拒绝,回移边墙16公里于法库筑新门,这两个村遂成前、后两个边门旧址。”

◆康平县方家电镇后旧门村和前旧门村

这是康平史志里第一次出现有关康平县柳条边的内容。这段记载对“三台子”的解释值得商榷。此处地势平坦,历史上也无长城类的建筑,在此建烽火台于情于理都不相符;在前后旧门建两个边门也不符合历史事实,根据当时柳条边的修建特点,不可能相距2公里就建前后两个边门。走访当地的老人,得知了事情的部分真相。三台子村的一位80多岁的张老汉说:“闯关东到东北后,听当时的老人讲,这里是康熙爷展边的时候建的看柳条边的台子。”后旧门当地的老人则介绍说:“在前后旧门中间,是康熙朝修建柳条边时,建立边门的旧址,所以,边门后边的就叫后旧门”。前边的叫前旧门”。老人们说的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在西关乡边台子村,村里的老人们指着村部后的一座小山丘说:听老人们讲,那里曾经有过一座台子,不知道是干什么的”。

◆西关乡边台子村柳条边遗址

从史志上和当地流传下来的传说中,都证实了在康平确实有过一道柳条边,只不过后来又被清朝康熙皇帝下令废弃了。皇帝规划建设的防御设施,为什么要更改呢?从清代的史料可以找出部分答案。这还要从建柳条边的缘由说起。

明朝初年,燕王朱棣“靖难之役”,也就是叔叔造侄子的反,夺取了皇位,兀良哈蒙古三卫应朱棣调遣有功,受到封赏,三卫成了外藩。没想到,三卫后来和日渐崛起的女真人一样,到明朝中期已经成了明朝的东北部大患。于是,自正统七年(1442年)开始到成化十五年(1479年)结束,明朝在东北,主要是辽宁境内修建了辽东边墙(也叫辽东长城)用以防备蒙古人和女真人。女真人入主中原后,马上对他的政治盟友,最早归附于他们的蒙古人采取了防备措施——效仿明朝,修建了柳条边,防备蒙古人。

◆为旅游恢复的柳条边

所说的柳条边就是宽、高均为1米的土堤,堤上每隔5尺插柳条3株,柳条粗4寸,高6尺,理入土内2尺,外剩4尺。各柳条之间再用绳连结,称之为“插柳结绳”,外侧挖一口宽8尺,底宽5尺深8尺,其横断面为倒梯形的壕沟,壕沟与土堤并行,土堤呈‘人’字形横亘在东北平原上。

《柳边纪略》载:柳条边始筑于1638年(皇大极崇德三年)完工于1681年(康熙二十年),总长度为1300余公里,历经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用时43年。本来康熙亲政后,曾下令永不修长城但却按他爷爷和父亲的路数,继续往地下挖沟,沟边筑堤栽柳,以起到和城墙一样的作用。细究起来,也不算违背自己说的话。其实,在这一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见诸史料的故事。这个“三展皇边,倒退四十”的传说,也许能更好地解释康熙皇帝为什么改变主意和康平地区这条柳条边的来历。

康熙年间,由于盛京老边内的旗田不够分,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把盛京北部的边墙北移到了现在的法库东二台子——依牛堡子——边台一线。边内辽河沿岸的耕地分给了旗民。这就是康熙朝的“一展皇边”。

也许得到了甜头,看到展边的效果挺好,也许是为了盛京安全的考虑,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大手一挥,把离盛京北部最近的蒙古高原与辽河平原过渡地带最高的一片山地,全部划入了新扩的柳条边内。把柳条边扩至了现在的康平东关三台子一一方家前、后旧门——西关边台子一线。这片制高点由蒙古人控制,也许康熙帝认为是对盛京的严重威胁,那里可是清王朝的“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啊!这就是康熙朝的“二展皇边”。

◆红线为二次扩边线路,蓝线为三次扩边(退回定边)线路

康熙是高兴了,可有人急眼了。谁啊?还真不是别人,是康熙的姐夫、科尔沁左翼中旗的王爷班第。康熙与这个姐夫的关系还真不般。从血缘上看,班第的爷爷满珠习礼是康熙的奶奶孝庄的亲四哥。班第的妻子固伦端敏公主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之孙一一简亲王济度的三女儿。但公主从小就是由清世祖顺治帝抚养在皇宫中的,她比康熙大一岁,姐弟俩关系非常好。由于有这些关系,科左中旗的王爷奉令“领左翼三旗事”,就是说科尔沁左翼三旗的事情由科左中旗的王爷说了算的。而且,班第这个姐夫为了小舅子的江山也是蛮拼的,每次带领科尔沁左翼旗的蒙古骑兵打仗都冲锋在前,非常受康熙器重。

康熙的第二次展边把左翼前旗和后旗南部的大片土地全给划走了,“领左翼三旗事”的班第面子上也过不去啊。于是,由班第领头,科尔沁部的十个王爷(都是一个家族分出的支系)一起上北京找康熙爷打官司去了。一看自己的这帮表兄弟们真急了,康熙也不敢过份紧逼,告诉他们,等边疆事了,一定把柳条边撤回来。最后的结果是康熙和十个王爷各退一步ー一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柳条边往回撤了40里,退了不到一半距离,就固定在了法库一一五台子——双台子一线。把这片山地的大部分还是划到了边内,达到了康熙的部分目的。这就是康熙朝的第三次扩边。

康熙把柳条边退回去40里,十个王爷面子上也说得过去,总算是一个“双贏”的结局。但班第对自己的这个小舅子太了解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反性”。于是,就召集前旗和后旗的哥爷几个合计,集体做出了一个决定:把祖陵都迁到北巴尔虎山南麓一线去,往后死了也把陵都建在这里,往后康熙即使反悔也不能把三旗的王陵都给占了吧!康熙没有往外再展边,康法地区从此却留下了众多的蒙古王陵。

“三展皇边,倒退四十”,是清朝的统治者“闭关锁国”政策的一个缩影,也让边外的康平持续荒芜了很多年。康平境内的柳条边虽然在康熙朝就废弃了,但边门和边台的遗迹和地名,却给今天的我们保留下了清廷修边的珍贵历史记忆。

图文来源:《印象康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