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落榜后,王阳明写了一首诗,震惊了在场所有官员:此子必为圣贤

 昵称18991982 2020-07-18

王阳明被誉为是中国最后一位圣贤,他一生坚守着“知行合一”四个字,在学术和政治上都取得了难以超越的成就。

落榜后,王阳明写了一首诗,震惊了在场所有官员:此子必为圣贤

王阳明是东晋琅琊王氏旁支的后裔,为此他的血液里有着与生俱来的荣光,他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便显示了自己的不凡。据说王阳明的母亲郑氏怀胎十四个月之久,王家人见胎儿迟迟不肯降世,以为这是一个如同哪吒般的妖孽。

而就在王阳明呱呱坠地的当天,他的祖母梦见仙人从云端降下,在香花、喜乐、歌舞当中将一个婴儿交到她的手中,王阳明的祖母在梦中疑惑之时,便被王阳明嘹亮的啼哭惊醒了。

王家人都以为这是神谕,为此专门将他出生的那座小楼命名为“瑞云楼”,只因为仙人从云端降下将婴儿交与他的祖母。王阳明确实在幼儿时期便显示出了他的不凡,五岁之时的王阳明便能脱口背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仁……”

全部的章句,而且是在仅仅聆听了祖父读书的情况下记下全文的。当然了,圣人的身上一般都有着极为奇异的传说,后人编造附会的例子也不在少数。但是无论如何,王阳明的天资是相当聪慧的,至少比“古今第一完人”曾国藩要好太多了,曾国藩少年时期读书的典故也流传甚广,但与王阳明相比可谓判若云泥。

落榜后,王阳明写了一首诗,震惊了在场所有官员:此子必为圣贤

据说曾国藩小时候极为愚笨,他幼年时期在房间内背书,恰巧有一个小偷潜伏在房梁之上。

小偷本来想等到曾国藩睡着之后下来行窃,不料曾国藩将一篇短短的文章读了数十遍,还是背不下来。小偷在房梁上从入夜等到了半夜,实在是受不了了,于是便将文章从头到尾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留下了目瞪口呆的曾国藩。

这或许有夸张的成分,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曾国藩确实是笨,王阳明确实是聪明。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明宪宗时期的状元,作为状元之子的王阳明自然也要走上科举之路,但他的应试之路颇为不顺。

王阳明一生三次应举,前两次接连失败,在第三次的时候才考取了“二甲进士出身第七名”,也就是全国第十名。

而这一年的科举真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因为与王阳明同一考场的还有著名的才子唐伯虎,王阳明的目标是中个举人便好,而唐伯虎的志向则要高远得多—连中三元。唐伯虎确实在这一年中了状元,但无奈的是过于自信的他在放榜之前就对外宣称:“今年的状元必定是我!”

落榜后,王阳明写了一首诗,震惊了在场所有官员:此子必为圣贤

为此唐伯虎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被人举报科举舞弊,而后终生不得应试为官,从此以后踏上了与王阳明截然不同的另一条道路。

科举不顺的王阳明最后成为了圣贤,而少年得志的唐解元只能靠卖画度日,两人境遇之殊变真是造化弄人。王阳明少年就有才学,他第一次落第之时便显示出了他的不同,当时考官们都料定他日后必为圣贤。

明朝的科举是以“程朱理学”为考试内容的,但少年王阳明在考场之上旁若无人,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他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其结果自然是名落孙山了。而多年以后,程颐和朱熹的学子门人仍旧以“阳明格竹”的事件来羞辱他,可见王阳明此次作文是多么离经叛道,他的落第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当时已经做了大官,加上王华本人在京城有着良好的口碑,因此众多的官员听说王阳明落第之后都前来看望,其中便有当朝宰相李东阳以及此次科举的诸多监考官。这些人都是冲着王阳明的父亲的面子来的,但见到了王阳明又不能不做做样子,于是他们一边安慰王阳明一边要求他参加三年之后的考试。

落榜后,王阳明写了一首诗,震惊了在场所有官员:此子必为圣贤

李东阳更是以讨好的口吻对王阳明说:“你将来必定要中状元的,不如现在写一篇《来科状元赋》怎么样?”李东阳本是客气客气,然而王阳明先生当真了,现场挥毫泼墨写下了这篇赋,让在场的人目瞪口呆。

王阳明所作的《来科状元赋》文笔流畅而思路清晰,在场的官员在读完之后都惊讶不已,赞叹状元王华之子王阳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但是,这些人在私底下都嫉妒王阳明,认为他目中无人,日后一定考不上进士。而三年之后的王阳明确实再次落榜,这帮人又来到了他的家中安慰他,王阳明的父亲王华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便中了。”

王阳明当场回了一句话,在场的人无不震撼不已,王阳明笑着说:

“吾不以不及第为耻,吾以不及第动吾心为耻。(你们以不中为耻,我以不及第却懊恼为耻。)”

此话颇有孔老夫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味道,这些主考官们从此料定王阳明不是一般人物,日后必定是配享孔庙的圣贤。

落榜后,王阳明写了一首诗,震惊了在场所有官员:此子必为圣贤

“语出非凡者,即是非凡人”,当年在私塾内求学的王阳明脱口而出:“作圣人”,历经了两次落榜的他已然对名利看得非常淡了。王阳明少年时曾作过“格竹子”的事情,最终导致了大病一场,但殊不知这恰恰是他“心即一”思想的萌芽。

“知行合一”的道理要待阳明发配龙场时悟出,但此时的他已经开始向内求索了。“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是王阳明《传习录》中的名言,一个“磨”字道出了他对人生的独特看法,只有经历磨难的人才能够内心强大,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够真正地接近圣贤。

王阳明经历了一些困苦,他深入地思考之后得出了“心即一”这个道理,而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处事准则,他的智慧不得不令人佩服。幼年时期便立志作圣贤的王阳明就是靠一个“磨”字,数次平定了明朝的叛乱且躲开了政治势力的迫害,成就了一个近乎完人的王阳明。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固然不需要成为圣贤,但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困苦与挫折,我们如何能够做到不愤怒不抱怨?王阳明的这句话便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只有耐得住现实的磨练,才能拥有一颗真正强大的内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落榜后,王阳明写了一首诗,震惊了在场所有官员:此子必为圣贤

王阳明的智慧值得每一个人深入研究,《知行合一》与《传习录》便是他所有智慧的集大成者,研读此书对于我们处世为人、工作学习都大有裨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