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慢走向答案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0-07-19

 特级教师徐斌《画线段图解决问题》教学赏析

(此文发表于2016年9月《小学数学教师》)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也已初步掌握解题方法,这里是第一次学习画线段图解决问题。日常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对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准,教学时有的把“和倍、差倍”也作为对所有学生的要求,陷入教学的误区;有的过分强调线段图的画法,导致学生对于自己本来能够理解的方法都晕了,教学内容不能及时完成。

徐斌老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把“无痕教育”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学习,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知识,在循序渐进中掌握技能,在春风化雨中提升素养,最终让孩子们“慢慢地走向答案”。


01

[精彩片断一]慢慢认识“线段图”

师:同学们,徐老师给大家来变魔术,看看谁的眼光好?脑子灵?(同学们兴趣盎然起来)

师:我们在二年级时认识过“倍”,你能说出图上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吗?为什么?(图一)(生:红花是蓝花的4倍蓝花2朵,红花有4个2朵。)


师:
如果用两种颜色的正方形分别表示蓝花和红花,可以看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吗?(图二)


师:
如果把正方形靠近并拼接在一起,你还能看清倍数关系吗?(这样就相当于两种颜色的带子了)(图三)

师:如果把带子的宽度变窄一些,长度不变,你还能看清倍数关系吗?(图四)


师:大家眼睛不要眨,再仔细看
……
如果把带子再变一变,这就成了什么图形?(学生说不出,老师介绍并板书:线段图)


师:大家来看,上面
一条线段表示什么?下面一条线段的长度有几个上面一条那么长?4个)

师:回答得很好。像这样的由我变魔术变出的图形就是线段图,你们可别小看了它,它可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帮手。从今天开始我们正式认识线段图,学习画线段图解决问题。(揭示并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赏 析

徐老师深知,线段图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于是从“倍数关系”实物图演示在“不知不觉”地开始,通过“变魔术”始终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慢慢地把“花朵→正方形→条形图→线段图”进行变幻(先行组织者),不断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而且打通了直观到抽象之间的“通道”,这样学生对线段图就有了“本源性认识”,也为后继学习做好了孕伏与铺垫。通过这一“慢”过程,学生再理解、学画和观察线段图中的数量关系就“不觉难”了。

02

[精彩片断二]慢慢认识“分析法”

师:国庆节时,同学们去逛过商场吗?(去过)你看,小红妈妈也带小红去商场买衣服。(出示商场服装标价牌:一条裤子28元,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师:
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同学们提出:一件上衣多少钱?一套衣服多少钱?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便宜多少钱?老师选择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师:要解决“一件上衣多少钱”这个问题,我们怎样画线段图来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呢?把哪个数量看作一份?(板书:“裤子”及线段)只画一条线段,能看出多少钱吗?(板书:扩线和“28元”)

师: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图画出来了,那么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图又该如何画呢?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师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画法进行展示怎样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所求的问题呢?(最终形成板书如下

师:现在,请大家看着线段图,再看着文字信息,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生:更加清楚了。(学生口头列式解答:28×3=84元

师:如果求的问题是一套衣服多少钱,在线段图上如何表示出所求问题呢?(板书:扩线和“?元”)


师:要求一套衣服多少钱,需要知道什么?(上衣的价钱和裤子的价钱)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学生在本子上列式解答28×3=84元28+84=112元


师:仔细观察线段图,裤子的价钱是1份,上衣的价钱是这样的3份,那么一套的价钱就是这样的几份?根据这样的启发,你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学生讨论尝试,交流时,教师板书:3+1=428×4=112元)

:这两种不同的列式,都求出了一套衣服的价钱。它们有什么不同呢?尤其是第二种列式方法,主要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受线段图的启发

师:如果求一件上衣比一条被子贵多少钱,你会算吗?我们一起来看……

赏 析

本片断中,徐老师不急不躁,设计了一个又一个“脚手架”,让学生慢慢理解“分析法”思路。首先是理解一步计算的解决问题:要求上衣多少钱,需要知道什么?因为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所以必须知道一份也就是一条裤子是多少钱(引导学生一起边画边理解线段图);再理解两步解答的:要求一套衣服多少钱,需要知道什么?继续引导学生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继续引导学生一起边画边理解线段图)。这样一方面充分放大线段图的应用价值,又把“分析法”的解题思路,在补充完善线段图的过程(写名称、写数量、画括线、画问号)中,慢慢地得以深刻理解——至此,一个成功的数学模型也建构成功了。

03

[精彩片断三]慢慢领会“几倍求和(差)”和“相差求和”的异同

师:同学们刚才学习了“几倍求和”和“几倍求差”的解决问题,现在一起看图列式回答问题(出示线段图)

师:看了线段图,你能知道已经知道了什么和要求什么问题吗?请分别列出算式计算。(算得快的同学思考如何用不同方法列式展示学生的算式进行反馈评价)

师:(出示线段图如下面的线段图中,两个数量之间还是倍数关系吗?16米、7米可能是什么呢?

学生:卷尺(绳子、小路、水管、楼房、布匹……)


师:是的,这样的16米、7米可能是长度、高度,也可能是宽度,原来一个线段图可以表示的数量还真不少呢。大家一起看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问题?你能观察线段图列式计算吗?(老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方法一:16+7=23(米)  16+23=39(米)

方法二:16×2=32(米)  32+7=39(米)

师:(针对方法二)刚才的线段图中,16为什么要乘2,表示什么意思?再加7又表示什么意思?

赏 析

本环节慢慢地进行了看线段图理解题意并解决问题的比较。一是几倍求和和几倍求差的比较,二是几倍求和(差)与相差求和的比较。但无论怎样比较,都是借助于线段图来进行,通过图进行进行数量分析,通过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对线段图的理解逐步加深,而且对几倍求和、几倍求差与相差求和异同的理解也逐步加深,这样在感知、体验、比较中逐步形成较好的“解题模型”。

总评

  总的来看,苏教版教学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是,二年级下册开始初步与学习“综合法”思路,从三年级上册的本单元开始初步认识与学习“分析法”思路,即从所求问题出发,向已知条件的推理。对于这一思考方法,孩子也是陌生的。于是,他坚守地站在孩子的背后,想孩子所想,想孩子所难,待儿童“省悟”和“成长”。他慢慢地带领着孩子们,从分析一步计算的问题到两步计算的问题,又通过线段图各部分的不断完善,把几倍求和、几倍求差、相差求和等多种类型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进行横向、纵向的分析、比较,最终内化建构成良好的“模型”和“结构”。

  教师是带着“好的教育理念”进课堂,还是带着所谓的“好课标准”进课堂呢?徐老师的课无疑给了我们答案。日常教学中,老师贪图课堂效率,会直接抛出线段图进行介绍,然后就赶快转入“数量关系分析”。但徐老师让通过“变魔术”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未知欲望,让学生在实物到线段图的变化中慢慢认识线段图。徐老师深知,“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知识的理解与内化经常是一个困难而缓慢的过程,它有自身的规律,一点勉强不得。正如奥地利诗人里尔格《给青年诗人的信》说:“对自己心中所有求解的疑问要有耐心,并且要试着去爱这些问题……不要寻求无法给予的答案,重点是去体验当下的问题……也许你会慢慢地、不知不觉地,在未来的日子里迈向答案。”


  以下是缪建平“缪不可言行知录”部分文章的链接,欢迎选择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