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教法,你会选择吗?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0-07-19

【题记】

◆ 在国际读书日是(423日)之际,让我们一起倡导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肯读书的人,气质定然不凡。八卦是把自己的眼睛盯着别人,而读书,更多的是致力于发现自己,修炼自己。

◆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 凡有不得,反求诸己。凡是心量放大了的,随顺它境,任由的那些事,也都可能盛然开放了。

小学数学课程是最具有基础性的课程,时代要求它提供作为21世纪的公民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素养。当前,教师“教教材”现象还依然存在:教师在教学中或“照本宣科”,或“我出题你尽管做”搞“题海战术”等,都是与数学新课程标准相违背的。

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学习、研究和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也可努力运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编写、增删教材内容。

大家知道,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体系是由课程、教材、教案的结构和序列转化而来的,所以作为教师应当努力优化教学策略,即以自己先进的教学理念,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把握好新内容与原有知识固着点的“潜在距离”,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以追求最理想的、形式多样的、便于学生理解的知识呈示方式。

  

 一般来说,优化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知识关联抓住核心

有的知识体系中知识间的关联性很强,这些知识往往植根于同一项概念或规律。这项知识便成了学习整个知识体系的关键。下大气力攻克它,往往可以收到一通百通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比和比例”这一大块知识体系中,“比例”的意义就是一个起核心与关键作用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掌握,承前联系“比”、百分数(百分比)的意义,启后又成为比例的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及相应的正反比例应用题学习的基础。对比例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不但能使先前的“比”的一列知识得以巩固,而且在学其后的新课便能迅速进入学习情境,抓住关键问题,从而节省较多新课的学习时间。

 

再比如,在“分数”这一的知识体系中,“分数的意义”便是一项举足轻重的核心知识,其它如分数的大小比较、假分数与整数或带分数的互化、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计算的算理、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分析等都建立在分数的意义这块基石上,与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好了“分数的意义”,其后学习的许多知识就能迎刃而解。可是由于“分数的意义”与其后继的知识分开学习,教师往往不能瞻前顾后,而是训练学生用机械的“套 ”的方法去讲述“一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这是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

二、知识分散暗中求连

循序渐进是数学教材编排的基本特点之一,新教材也是这样。教学中,我们就是要努力把握这个“序”,并遵循这个“序”。即不仅要让其体现在整个教学中,更要体现在每一章、每一节乃至每一堂课中。

例如,教材中四则运算的意义在低年级就进行了渗透,中年级再加以概括,一些相关术语也是在中年级出现的,而且四则运算的意义与“解方程”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同时“方程”这一知识点的处理也是从低到高暗中有序的),这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儿童学习的难度。这些内容看上去是分散的,但其中既有知识发展的序,又蕴含思维培养和思想方法的“序”,教学中教者要心中有“序”,暗中求连,一步一步夯实双基,使学生学习成螺旋式提高。

三、知识雷同重在开头

教材上一些章节知识体系上前后有雷同,编排的一般特点是:开头的课中新知识多,思维的难度大,以后的课只在一两处有所发展,如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就拿20以内的进位加法来说,教第一节9加几时学生要学会分解小数、凑十、求和、说计算过程、简缩思维熟练计算。在以后的几节课中,8加几,7加几,6加几等除了“小加数”逐渐变大等因素外,已无多少新的知识点,显然知识的“冗余度”在逐渐变大。

因此,开头的课,教师要花大力气教好,课时甚至可以多用,以后的课就可做不同程度的简化,合并处理,逐渐增多学生自己领悟的份量。这样做,学生就会感受常新,教师也节省课时,真正做到“省时、低耗、高效”。

 

四、知识偏难提前渗透

教材中的每一部分知识既是旧知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继新知的基础。所以学生掌握的概念越清晰,知识就越牢固,对新知的同化能力也就越强,知识正迁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小学数学教材中对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了超前渗透。虽有些渗透虽不太明显,但通过钻研教材,是可以提示出来的。

比如,高年级在“分数工程问题”应用题出现之前,一般都在前面的练习中多次出现了诸如“一堆煤,10天可以烧完,平均每天烧了这堆煤的几分之几?”,“一项工程,每天可以完成其中的,几天可以完成任务?”等题目,这些题既是对简单分数乘除应用题的巩固、拓展与加深,同时又是对后面分数的“工程问题”的一种铺垫性渗透。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根据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加强直观与实际操作,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重视实际运用、举一反三及联系对比,以揭示概念、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习得的知识经过“内化→外化”,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本文曾发表于《云南教育》,有改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