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形好玩,数学好学──“认图形”教学案例与评析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0-07-19

【题记】

  • 苏步青说:“学习数学要多做习题,边做边思索。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

  • 卡拉吉奥多里(希腊函数论数学家)说:“学数学,绝不会有过份的努力。”

  • 爱因斯坦说:“圆圈的里面代表我现在学到的知识,圆圈的外面仍然有着无限的空白,而且随着圆愈来愈大,圆周所接触的空白也愈来愈大”。“在天才与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的选择了勤奋,因为它是世间一切成就的催生者”。“我反复思索好几个月,好几年;有九十九次都是错的,而第一百次我对了。”

【说明】

本课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现实情境,从立体图形入手,逐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并能找出和说出生活中有关物体表面是什么图形,培养他们对图形的兴趣(觉得“图形好玩”),以及一定的探索意识,初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和想像能力。

【案例】

一、在启发谈话中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在上一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几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现在你能说出来吗?

生:在老师的讲台上有长方体,有正方体,还有圆柱体。

生:讲台上的黑板是长方体,魔方是一个正方体。

生:易拉罐是圆柱体,还有足球是球。

……   

师:你们的桌面上也有很多物体,请找出你喜欢的物体。

(学生在桌上各自拿起自己喜欢的物体)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生:我拿的是长方体。

生:我拿的是圆柱体。

生:我拿的是正方体。

生:我拿的是球。

(教师根据学生所拿出来的物体,随机性地在黑板上粘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师:这些都是我们自己认识的物体,请小朋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有什么感觉?把你的感觉告诉同组的小朋友。   

(学生摸各物体的面,并和同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觉)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觉。想说的就站起来说。

生:我觉得这些面摸起来滑滑的,如果不小心,它还会从手上掉下来。

生:我觉得这些面摸起来冰凉冰凉的。

生:我摸的是圆柱,它的上下两个面摸起来感觉平平的,中间这个面摸起来是圆圆的、弯弯的。

[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教师并没有局限于书本,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来选择学习的素材。教师所选的素材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物品,这些形状多样的素材,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信息的多样化。]

师:小朋友通过摸一摸,发现这些物体有的面是平的,有的面是圆圆的、弯弯的,也就是曲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平面图形。

(教师出示课题:认图形)

二、从实物观察中认识平面图形

师:哪一位小朋友知道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对了,我们可以从长方体的一个面上找到长方形。

(从长方体的一个面上拿下一个长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长方体模型的旁边,并板书:长方形)

师:下面请每个小朋友从桌面上找一个长方体。

(学生动手找)

师:请把你找到的长方体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有的学生举的是教师给的学具,有的学生举的是自己的书或笔盒)

师:你能从自己手中的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吗?找找看。   

(学生认真地从自己手中物体的面上找长方形)

师:谁找到了?

生:我从这块橡皮上找到了长方形。

师:在哪儿呢?你能摸给大家看看吗?

生:(边说边摸)在这里。   

师:还有谁找到了。

生:我在笔盒上找到了6个长方形。   

师:你真了不起,在长方体上找到了6个长方形。其他的小朋友呢?

生:() 找到了。   

师:好,下面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找到的长方形。

(学生认真地摸自己找到的长方形)

师:好,大家都很能干,都能从长方体上摸到长方形,那么你们能不能从其他的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

[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那么你们能不能从其他的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 ”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想像力和思维的发散性,使学习成为一个生活经验数学化、学习过程“再创造”的过程。 ] 

生:()!

师:好。大家找找看,并把你找到的图形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学生从物体的面上边找图形边告诉同组的同学找到了什么图形)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找到了什么图形?

生:我在圆柱上找到了圆形。

生:我在正方体上找到了6个正方形。   

师:刚才大家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正方体的一个面上拿下一张正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正方体模型的旁边,并板书: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圆柱的一个底面上拿下一张圆形纸片,贴在黑板上圆柱模型的旁边,并板书:圆)

师:(指着贴出的图形)这些都是小朋友找到的图形,认识它们吗?

生:()认识。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生:一种是图形,一种是物体。

生:长方体突突的,长方形扁扁的。

生:长方体能站起来,长方形站不起来。

生:正方体有6个面,正方形只有1个面。   

师:大家都很了不起,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都是平平的,它们都是物体的一个面。

[教师创设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在稍后的学习中更好地体会出“面”在“体”上,作了巧妙的铺垫。]

三、用不同的实物描出不同的图形

师:下面,请小朋友利用桌面上的物体在纸上描出今天学过的图形。同一小组的小朋友也可以互相合作。

(学生有的自己描,有的两个人合作描,不会的学生有的主动请教会的学生,有的自己打开课本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描的)

师:这个小组的小朋友描得最快,我们就请他们来把描的图形展示一下,并说说是用什么物体描的。

生:我用正方体描出了正方形。

生:我用圆柱描出了圆形。

师:你们真能干。

[学生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描,初步体验探索性学习,并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即每个人都从众多解决问题的策略中选择了适合个人的学习方法。]

四、体现知识应用于生活

师: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小朋友相互说说。

(同组的学生互相说出自己在哪儿见过这些图形,场面非常热烈)  

师:谁来向大家说说?想好了就说。   

生:我家电冰箱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铅笔上下的面是圆形的。

生:电脑的显示屏是正方形的。

生:窗户是长方形的。

生:黑板是长方体。

师:对,那黑板的面是什么形?

生:长方形。

生:有些屋顶的面是三角形。

生:有些窗帘是长方形的。

师:确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这些图形,小朋友要学会仔细观察。

……

[此环节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解读】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在小学低年级教材编排了“图形的认识”,这和传统教材是有所不同的。这样做的意图无非是让学生及早接触生活中常见的图形,使同学们对图形兴趣,进而为他们更进一步学习和认识他们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在首次认识图形时,让同学们觉得“好玩”是十分重要的,而案例恰恰能做到这一点。具体如下:

1、图形就在身边──好玩

由于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这样学生在学习新课时,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出这三种图形。教师通过提问“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觉得图形真好玩!

2、动手实践操作──好玩

本教学中,教者通过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整个过程中,通过摸、找、描、说等活动,让学生触摸、拼摆,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学习的信心。

3、小组自主探究──好玩

教师在学生初步学会了从""上找""的方法,弄清了""""关系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尝试找出怎样利用物体来描出平面图形的策略,既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层次性,又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同时,由于摆在学生面前的几何形体是多种多样的,学生描图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学生要描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必须懂得从各种各样的几何形体(多种信息)中寻找自己喜欢的几何形体( 有效的信息),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十分有益的。此外,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注重了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了从""上找""的方法。教师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异同,深化了对两类图形特征的认识,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感知发展到抽象地认识图形,进一步体验到""""得和""""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通过让学生充分参与操作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4、自由表达见解──好玩

在学生过程中,学生的自由表达十分重要。在此教学中,教者十分重视这一点。虽然有时学生表述的语言不一定规范,也可能有的学生会说出许多其他知识,但教师都能予以肯定(但并要求其它学生都会说)。

在小组交流和班级交流过程中,教者还注意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引导学生注意:只有要小组在小组活动中主动参与操作实践活动,积极而善于进行观察,注意和其它同学的协作和个别交流,都能真正有“东西”可说,真正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本文曾收入朱红伟主编《新课程核心理念与案例·小学数学卷》,东南大学出版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