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情境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0-07-19

[教学片断一]一位老师教学《100以内的减法》

师:(播放课件)小熊来到一家超市,他想购买一些牛奶。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货架上一共有多少盒牛奶?

生:(学生根据货架上提供的数据说)一共有100盒牛奶。

师:现在小熊家要购买32盒,问货架上还剩多少盒?要求还剩多少盒,我们该怎样计算?

生:要求还剩多少盒,就是要用一共有几盒,减去小熊家购买了几盒。

师:对,很好!谁来说说该怎样列出算式?

生:10032=?

师: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列出竖式,再说说是多少?

生:是68盒(齐答)

师:(继续播放课件)现在你看,小猪、小象、小兔也来超市了,他们也要购买和小熊家同样多的牛奶盒数。货架上的牛奶够吗?要不要进货?最少该进多少盒呢?

……

[教学片断二]一位老师教学《工程问题》

师:你们家装修过房子吗?

生:装修过。

师:装修房子时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生:买水泥、黄沙、油漆、木头等材料。

生:要考虑用多少钱。

生:算一算房子的面积。

生:还要联系装修公司。

……

师:你打算找什么样的装修公司?

生:找便宜一点的装修公司。

生:找质量好一些的。

生:找认识的熟人。

生:找时间快的。

……

[教学片断三]一位老师教学《整数四则运算》(练习课)

(上半堂课老师与同学一起对整数四则运算的顺序、方法进行了复习,学生进行了板演与交流。下半堂课最后15分钟左右用“竞赛”的形式进行当堂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整数的四则运算。这堂课,我们一起来进行“夺红旗”竞赛。我们把四个小组分别叫做红队、蓝队、黄队、绿队,进行指定算、抢答算比赛,看哪一队获胜?

生:(兴致勃勃)好!快开始吧。

师:请同学们别着急,现在我来宣布比赛规则。第一,哪一队在指定题和抢答题中答对一题就可以得到一个“五角星”;第二,抢答时,如果老师没有喊“开始”就抢答了,则不能得到“五角星”;第三,指定题解答时,必须由这一队由前到后依次进行解答,不能代替,也不能帮忙;第四……(规则显得比较繁琐,同学们有些不耐烦了,有些骚动。)

生:知道了,老师快开始吧。

师:下面,比赛正式开始。

……

(大约过了几分钟,课快要结束了,老师还没有把五角星发到每个小队。)

生:(有的同学着急了)“老师,你怎么没有发五角星呢?

师:下了课到老师身边来领。

(可结果,下了课,老师只顾自己走了,孩子的心里非常失望。他们说,老师一直这样的,只有比赛的规则,却没有结局。)

[评析与思考]

“教学情境”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一种教学环境,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教学情境的创设既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意识到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也努力在教学中去创设情境,但在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如上面的三个案例。

在案例一中,老师为一堂一年级的减法课创设了一个情境:小熊推车到超市去购物,货架上有多少货物?拿走了多少?还剩多少?要不要进货?但是,这样的情境却是不真实的──因为课堂上的学生可能会想:我是购物的,要不要进货不是我要考虑的问题!这样的情境创设显然是失败的,并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

在案例二中,案例中的教师取材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装修房子,这对学生来说有亲切感和真实感,利于唤醒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教师只是将没有整合过的实际问题原原本本地拿到课堂上,而且提问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对于在情境中学生漫无边际的回答,教师没有采取相应的对策,浪费了时间,影响了教学进程。“情境只有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一切花俏都是多余的。”一位专家如是说。

像案例三这样的例子很多。有的课因为有听课老师在,就临时创设了一些教学情景,比如过关游戏,比赛结束后对学生没个交代;有的老师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教学内容设计在一个精彩的故事中,往往也只有开头,结局都是无言的。这样的情境,学生也不喜欢,认为是在欺骗、耍弄他们,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在众多教学改革中,情境教学的创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营造、渲染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它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知识,为学好数学、发展智力打下基础。简言之,情境教学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和谐发展。

教学情境一般可分为问题情境、真实情境、模拟真实情境、合作性教学情境、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情境等类型。但无论哪一种教学情境,都要为学生的学生服务。教师创设这些教学情景时,一定要先想想整个活动是不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还是仅仅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一时热闹,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

那么,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诱发主动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不论是设计提问、幽默,还是欣喜、竞争,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正是课堂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情境教学就是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化在优化的情境中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和启发。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

如教学“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的特征”时,有位教师剪了多个形状各异的三角形把它们藏在信封里,只露出一个角,提问:你们所看到是什么三角形?看到露出的直角、钝角时,学生都猜得很准。连续两次判断正确,使他们不免流露出愉悦的神色,于是,看到露出锐角时,有的学生便不假思索地说是锐角三角形,结果拿出来却是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的境地,借助这样一个契机,教师追问:为什么看到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就能判断是什么三角形,而看到一个锐角还不能判断其三角形的形状呢?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了、开阔了,他们带着疑问积极思考、积极探索,从而使数学课变得饶有趣味,充溢着无穷的探究魅力。

二、强化现实性

情境教学往往会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现实感。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把数学知识镶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这些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内容或技能,这对学生来说,面对要求认知的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无疑是个挑战,学生需要采取新的认知加工策略,需要形成自己的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情境的真实性让学生从内心感到需要学习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法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矛盾时动机的根源。”创设源于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以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消除剧烈矛盾,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当然,创设富有现实性的问题情境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避免陷入“生活化”误区,让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比如,低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折一折(折一个角),接着让学生摸一摸,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学生说:角的两边是滑滑的,角是尖尖的,戳了要痛的,……这就是创设子一个误导的教学情境,而真正的数学却没有教给学生!因为首先应该给学生的是关于“角”的正确概念,如果像这样教学,学生的“角”的概念能建立起来吗?

三、贯穿实践性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同时还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数学教学也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并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让学生扮演测量员,统计员进行实地调查,搜集数据,制统计图,写调查报告,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学生产生顿悟,求知欲得到满足更加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了。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训练。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就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办法来创设教学情境。首先,在回顾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提出: “三个内角的和是否有一定的规律?”我适时地提出:“请同学们画一些三角形(包括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再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观察一下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联系。”经测量、计算,学生发现三个内角的和都在180°左右。我再进一步提出:“由于具体测量会有误差,但和数都在180°左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是否为180°呢?请同学们把三个角拼在一起,看一看,构成了一个怎样的角?”学生在完成这一实验后发现,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构成一个平角。经过上述两步实验,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的猜想就水到渠成了。

四、渗透教育性

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法国著名数学家包罗·朗之万曾说:“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历史具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如果将数学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适应地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比如圆周率π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成就的意义,从中得到启迪,我选配了有关的史料,作了一次读后小结。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最初一些文明古国均取π=3,如我国《周髀算经》就说“径一周三”,后人称之为“古率”。人们通过利用经验数据π修正值,例如古埃及人和古巴比伦人分别得到π=3.1605和π=3.125。后来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利用圆内接和外接正多边形来求圆周率π的近似值,得到当时关于π的最好估值约为:3.1409<π <3.1429;此后古希腊的托勒玫约在公元150年左右又进一步求出π=3.141666。我国魏晋时代数学家刘微(约公元3~4世纪)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弧矢割圆术”计算π值。当边数为192时,得到3.141024<π <3.142704。后来把边数增加到3072边时,进一步得到π=3.14159,这比托勒玫的结果又有了进步。待到南北朝时,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更上一层楼,计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求出了准确到七位小数π的值。我国的这一精确度,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中,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记录直到公元1429年左右才被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 卡西打破,他准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十六位。这样可使同学们明白,人类对圆周率认识的逐步深入,是中外一代代数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

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我想教师在改变学生学习评价时,应该真正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提高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这样,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富有个性,课堂才真正成为学生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地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