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数学新课标新教材体会
娄家店中心小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曾经困惑,曾经迷茫,通过一年来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的不断学习、不断修炼,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小学数学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 关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拨动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对数学由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安排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境图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实际活动,亲身体验来表现。因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得到的知识,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得更加牢固。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情境中,增加实际体验,亲身感受数学。比如在学习确定位置一节时,笔者采用了描述每位学生在教室位置的方法,先提出问题:谁能准确说明某某在教室的位置?通过学生不同的描述方式,让学生体会平面上位置的确定可以用数对来表示,不同的位置对应的不同的数对。再说数对,让学生寻找它确定的位置,体会不同的数对对应不同的位置,从而理解平面上点用数对表示的必要性。
二、引发数学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考是最有价值的行为,一切数学活动离开了数学思考,也只能是无效行为。学生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如在学习《谁爬得快》循环小数一课时,我创设了黑板报中有关小动物的情境,放手让学生根据资料独立提出问题,然后把问题再抛给学生,让学生计算73÷3和9.4÷11的商,学生计算一段时间后,总也除不尽,这时我问学生:你们怎么不往下除了?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这时就引出了循环小数。
三、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要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我根据教材创设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度数。此时安排小组活动。学生可以通过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来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三角形内角和的认识,体验三角形内角和性质的探索过程。
四、善用评价语言,激励学生主动发展
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热切的激励,发挥学生的激励功能,在课堂上一方面要对优秀反馈信息的激励,另一方面是对回答不够准确的学生的激励。以明确的导向,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教师在课堂上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巧用、善用主人语言,理解尊重学生,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能把手举起来,真有勇气!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老师相信你!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总之,新课标新教材为我们教学改革提供了极为方便而丰富的资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完善。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想把学生培养成才,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