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习负担”论述与评析(三)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0-07-19

【题记】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头看到了月亮。——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减轻学习课业负担一直是一个热闹话题。这里想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与面对这个问题。

一直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情有独钟,之前也发布过《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叙事”——细读那些读经典的日子(一)》《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叙事”——细读那些读经典的日子(二)》。这里,想重点研究一下在“课业负担”这个话题中,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怎么说的。

于是,把本书的全文电子稿找出来,进行全文搜索,终于找到了一些线索,现在分享给大家。因本文较长,拟分四个部分进行介绍。

今天是第三部分。

前两部分的链接如下:

第一部分: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习负担”论述与评析(一)

第二部分: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习负担”论述与评析(二)

13 同上出现在本书《52 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呢?》

我感到,企图通过把某些章节从教学大纲里删去又把另一些章节加进来的途径来“减轻”高年级学生负担的做法,是幼稚可笑的。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让我们在学生面前敞开道路,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吧!

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的程度,还取决于:教师到学生这里来的时候带了多少东西,教给学生多少东西,以及他还剩下多少东西。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

总之,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主要途径,就是保证智力生活的丰富性。现在学校里开设的那些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确定学生的个性,了解和发展他的兴趣、爱好、特长。

【评析】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以教师为楷模来激发孩子们喜欢学习吧。

14 出现在本书《55 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

放学以后,孩子们回家休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防止儿童在上课时过分疲劳,但他们在上完课以后毕竟还是很累的,所以一定要休息。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一般来说,在下半天,不应当让学生再从事跟学校里同样紧张的脑力劳动。特别是不能允许学龄初期的儿童负担过重。如果在学校里从事了3、4个小时的脑力劳动以后,在家里还要强迫儿童再像学校里那样紧张地用脑,那么儿童很快就会被搞得精疲力竭了。

当然不布置家庭作业也不行。应当教给儿童进行用脑的努力,集中注意力。但是这一点应当首先在课堂上来做,逐步地训练学生独立从事脑力劳动的习惯。要儿童学会注意力集中、专心致志地工作是很不容易的。有经验的教师能够“拴住”儿童的注意,吸引他们听自己的讲述、讲解和叙述,但他们不是靠采取什么特别的措施,而是靠讲课的内容。在学龄初期组织学生脑力劳动的技巧,就在于当儿童注意地听讲、记忆和思考的时候,使他们不觉得自己是在用力,是在强制自己注意听讲、记忆和思考。如果教师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儿童会把所有引起兴趣的特别是引起惊奇的东西,都保持在记忆里。

【评析】应当教给儿童进行用脑的努力,集中注意力,而不是多布置作业,这样不但负担重,效果也不好。

15 出现在本书《55 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

有些教师认为,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使儿童“经常处于智力紧张状态的气氛”,就是自己的成功。初看起来,他们采用的那些方法能够造成一种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假象:作业的花样像万花筒似的不停地变换,儿童集中注意地听着教师的每一句话,教室里笼罩着一片紧张的寂静。但是,这一切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而所得到的结果又是如何呢?不断地使足力气来集中注意力,不让任何一点东西疏忽过去,——而这个年龄期的儿童还不善于约束自己的注意力,其结果只能是使儿童精疲力竭,使神经易于激动,使整个神经系统过于疲劳。所谓“在课堂上不浪费1分钟”、“没有一时一刻不在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可能在教育人这件精雕细刻的工作中,再没有比这种做法更为有害的了。教师在工作中抱定这样的宗旨,那就简直意味着要把儿童的精力全部榨出来。在上完这种“高效率的”课以后,儿童回到家里已经疲惫不堪了。他很容易激动和发怒。本该让他好好地休息,可是还有许多家庭作业等待着他。儿童只要朝那装着课本和练习本的书包望上一眼,就感到厌恶。

不,决不应当用这样的代价来达到使儿童集中注意、专心听讲和积极用脑。应当不断地使儿童的精力得到补给。这种补给的源泉就是:去观察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到大自然中去活动,读一些有趣的书(这里所说的读书,是出于儿童求知的愿望,而不是为了怕老师提问),举行参观旅行等。学习应当跟多方面的智力和体力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使这些活动能激发儿童的鲜明、动人的情感,使周围世界像一部有趣的书,诱使儿童很愿意去读这部书。除了到自然界去旅行和游戏以外,体力劳动能为儿童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余地。经验证明,体力劳动对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地、惊人地、丰富的思想的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么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可能的。正是在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着学生的极重要的智慧品质:好奇心、钻研精神、思考的灵活性、鲜明的想象力等。学校的极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正是在低年级,由于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性质偏重于掌握越来越多的技能和技巧,才产生了把知识变成僵死的负担的危险性。如果只是掌握了这些技能和技巧,而不把它们运用于实践,那么学习就会渐渐地离开儿童的精神生活的领域,跟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脱离开来了。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就要设法使每一个儿童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技巧。如果用思考、情感、创造、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的学习,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是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引人入胜的事情的。

【评析】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最好的教学,不是偏重于掌握越来越多的技能和技巧,因为这非常容易产生了把知识变成僵死的负担的危险性。相反,而就把学生引向大自然和实践活动,这样的学生才容易形成极重要的智慧品质:好奇心、钻研精神、思考的灵活性、鲜明的想象力等。

16 出现在本书《59 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

现在,我们办起了“快乐的学校”,我又想起了这件往事。儿童应该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造的世界里。当我们想教会他们读和写的时候,仍然应当使他们置身于这个世界里。是啊,当儿童迈步踏上认识的阶梯的第一级时,他的自我感觉如何,他的心情如何,都影响着他今后怎样走过通往知识的整个道路。只要想到对许多孩子们来说,这第一步台阶就成了难以克服的障碍,就使人感到可怕。请你们留心观察一下学校的生活,就会发现,许多孩子正是在学习识字的阶段,就对自己力量失去了信心。亲爱的同事们,让我们来共同设法,使得孩子们在踏上这第一步阶梯时,不要感到那么吃力,使他们向着掌握知识迈出的每一步,都能像鸟儿矫健地起飞,而不要像一个背负着沉重的负担,精疲力竭,跨着疲乏无力的步子的行路入。

我开始带领孩子们到“词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让孩子们观察世界的美,同时我也努力把“词的音乐”引进儿童的心田。我努力做到,使一个词对儿童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东西、对象或现象的标志,而且使它带有情感的色彩——带有它的芬芳的香气和丰富多彩的色调。重要的是,要使儿童像倾听美妙的旋律一样倾听词,使词的美和这个词所反映的那一部分世界的美,能够激起儿童对于表达人类语言的乐声的那些小图画——即字母的兴趣。当儿童还没有感到词的芳香,没有看见词的绚丽多彩的色调的时候,是不应当开始识字教学的;如果教师一定要这样做,那他就注定要使儿童走上一条艰难的道路(儿童最终将能克服这些困难,但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啊!)。

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教学的过程才能比较轻松。要让儿童牢记的东西,首先必须是有趣的东西。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

【评析】当儿童迈步踏上认识的阶梯的第一级时特别是识字的时候,一定不要使他们感觉“负担”太重。因为他的自我感觉如何,他的心情如何,都影响着他今后怎样走过通往知识的整个道路。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教学的过程才能比较轻松。要让儿童牢记的东西,首先必须是有趣的东西。

17 出现在本书《62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但是,我们还常常会看到那些被无力胜任的死抠功课的苦役折磨着的活死人。新闻记者在报道一个学校时,往往主要是把教师的工作形式和工作方法描述一番。但是,关于学生的阅读这样一个对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来说都如此重要的问题,我却从未看到有谁提起过。在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他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有1/3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2/3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面的,因为,说实在的,思考习惯的形成,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非必修的阅读的。如果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准备必修课上去,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并由此而产生许许多多的灾难……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也应当向教师指明这个方向。

那么,怎样才能使思考的活动在学校里占据统治地位,怎样才能使思考、认识、发现、理解和求知的需要,成为一个人的最主要的精神需要呢?

这里就需要使用教师的智慧。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只有教师才有可能向儿童揭示出:思考,这是多么美好、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而那些没有什么东西好讲,学生也感觉出他没有什么丰富的思想宝藏的教师,确实是很可怜的。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

【评析】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最好方法是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使思考、认识、发现、理解和求知的需要,成为一个人的“最主要的精神需要”。

18 出现在本书《64 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

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那些思考缓慢的学生,必须特别耐心。不要因为学生头脑迟钝而责备他,也不要给记忆增加过重的负担——这些都是毫无益处的。如果没有思考和研究活动,记忆也会变成“有漏洞的”东西,什么也装不住。记忆力的削弱正是在少年时期发生的,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正当一个人应该尽量多地推论的时候,却让他摆脱了思考。必须引导理解能力差和想问题不够机敏的学生去发现真理,直到他的思维豁然开朗。这一点之所以必需,不仅是为了让他理解某一具体材料,而是标志着智力发展上的一个独特的阶段。发现的欢乐,凭借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真理时的惊喜,能给人以自豪感和自我肯定、自我尊重的内心体验。

数学课对于进行完满的智育能够提供特别广阔的可能性。在完成数学方面的独立工作的过程中,进行着细致而耐心的教育工作,这种工作可以说是对于少年的自我肯定的指导。在五年级的教学工作开始以前,我向教师们介绍了我在数学课和数学课外活动中进行智育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孩子们学会了以整体的方式(即不进行数的运算)来解答应用题。他们理解题意,学习把一道应用题看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找出其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性。我用一些专门的课时让学生去议论应用题的条件。孩子们出声地讲出他们的思路,例如:应当把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的和乘以2,然后从乘积中减去第三个数,就能得出所求的未知数。在儿童没有学会以这种整体的方式解答应用题以前,是根本谈不上让他们顺利地学习数学的。我开始逐渐地引进字母符号来代替数字,于是对应用题的议论就变得更有趣了。我们由数字的公式过渡到字母符号的公式。在四年级的学年中期的时候,发生了一个理解力最差、思考过程最慢的女孩子华里娅在脑力劳动中豁然开朗的事情。我开始觉察到:在对应用题进行个人思考的时候,这个女孩子的眼神里闪耀着一种钻研地思考的光芒。华里亚终于能够完全独立地分析各个数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学会了以整体方式解应用题。这一点成了她的自我肯定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对华里娅来说,达到这个程度很不容易。她的智力积极性的“起飞”,是经过一个漫长的消极性时期换来的。过去总好像有什么内在的原因妨碍着她的思考。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女孩子的智力发展过程一定会更快地开展起来。

【评析】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必须引导理解能力差和想问题不够机敏的学生去发现真理,直到他的思维豁然开朗。一定要相信他们也行的。发现的欢乐,凭借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真理时的惊喜,能给人以自豪感和自我肯定、自我尊重的内心体验,这是减轻负担的关键所在。

19 同上出现在本书《64 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

在对脑力劳动的指导中,我们还考虑到少年思维的另一个特点:具体事物跟概括之间的依存性对学生越明显、易懂,学生的主观体验就越深刻:“我在研究真理,我在发现真理,我要使它成为我的精神财富。”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考虑课的上法时,就有意识地让少年从具体、直观的客体中看出理论的规律性、依存性、关系、规则、定律等。几何形体的模型、机械模型、动植物的标本、器官的标本——我们制作这些东西并把它们拿到课堂上来,并不是为了单纯地演示一下人们已知的真理。我们应当把具体的物品变成推论和研究的对象。这一点对于头脑迟钝的学生(像彼特里克、尼娜、斯拉瓦等人)是尤其必要的。

我们努力把数学思维的这些特点迁移到所有的课上来。抽象概念在少年期的迅速形成,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前提,而且是解剖生理发展的重要前提(由此而使脑的思维能力得以增强)。如果不借助抽象概念的形成来发展少年的头脑,他就会好像在智力发展上停滞了:他不能理解理论概括的现实依据,他的语言表达不清,想像贫乏,他的双手不会做出复杂的、精细的劳动动作。我终于明白了: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还能够胜任脑力劳动并且从中感到乐趣,而到了少年时期,学习对他来说却变成了痛苦的负担,那么这正是由于没有借助抽象思维来发展他的头脑所造成的可悲后果。儿童的智力才能到了少年期好像在慢慢地黯淡下来和趋向迟钝,这是令人十分担忧的。

当我明白了忽视思维修养包藏着多么巨大的危险性以后,我就决心:必须把“数学思维”这个概念所包括的那种思维特点,贯彻到所有课堂上的脑力活动中去。任何一个概念、判断、推理、法则,在学生没有理解的时候,都不应当让他们去识记。不理解的识记在童年时期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时期则是严重危险的,因为迅猛发育的解剖生理过程正是在这个时期趋于完成的,大脑这个娇嫩的思维物质任何时候也不像这个时期内这样有可塑性,以及对抽象思维的影响这样高度敏感。如果学生在少年时期没有遇到一位明智的脑力劳动的指导者,那么他就再也无法学会真正地思考了。

鉴于以上这些结论,我们努力做到处处用心,使透彻地理解概念在少年的脑力劳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我们根据少年的眼神去注意研究他头脑里正在发生着什么变化。我们力求使概念(它们是思维的一砖一瓦)被学生所领会,成为他们积极的认识活动和获取新知识的工具和手段。

【评析】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是因为我忽视思维修养才导致“负担加重”的危险。我们必须把“思维教学”贯彻到所有课堂上的脑力活动中去,使之成为学生积极的认识活动和获取新知识的工具和手段。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