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5)~《登金陵凤凰台》

 陈澄橙青鸾 2020-07-20


timgLUQIDQ4E

登高,既有可能一望无际,也有可能云山阻隔。人在意气风发的时候,容易感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但在遭受挫折之后,视野也会跟着改变。今天这首诗给你不一样的感受。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时代的凤凰台是一处有着三百年历史的古迹。早在南朝的刘宋王朝元嘉年间,有凤凰一样的大鸟飞到这里,引来所谓百鸟朝凤。事情的真假不重要,政治正确最重要。既然这是难得的祥瑞,就当然应该修筑高台纪念一下,于是就有了这座凤凰台。
   凤凰短暂现身,一去不返,只有山下的长江一成不变地奔流着。凤凰难道不能长住在这里吗?飞走之后还会飞回来吗?如果你拿这两个问题去问古代的知识分子,他们一定都会给出否定的答案,因为这并不关乎任何事实上的知识,而是关乎古代特有的祥瑞哲学。凤凰的出现当然是一种祥瑞,是政治清明的结果。不过,据说凤凰的出现方式还要分为五个等级,从低到高排序依次是:第五等是凤凰从天上飞过,第四等是凤凰在天上翱翔,第三等是凤凰落下来栖息一阵,第二等是凤凰春天和秋天都来栖息,第一等是凤凰终生定居下来。传说第一等只出现在黄帝治下的太平盛世,所以后世帝王要谦虚一下,不敢抢黄帝的风头,仅以第三等作为最高等级,这就是所谓“凤凰来集”,标志着太平盛世的出现。我们明白了这层背景,就容易想到诗人在凤凰台上兴起的感怀多半会和政治有关。
   “凤凰台上凤凰游”,这是曾经有过的祥瑞;“凤去台空江自流”,凤凰早已经离开了,得到祥瑞的刘宋王朝也早已不复存在了,只有长江水还在东流,像当初一样。诗人很喜欢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来做对比,以前者的不变反衬后者的易变,以前者的亘古如斯反衬后者的昙花一现。“江自流”中间的“自”是唐朝诗人很爱用的字。长江当然是自顾自地流去,从不曾因为人类的情感而有任何变化。但诗人讲“江自流”有一种特殊的修辞效果,给人的感觉是长江本不该是“自流”的,而应该是动情于人事的兴废,随着人间的风起云涌发生变化的,但它偏偏不变,偏偏对人间的任何大事件都无动于衷,仿佛一切都微不足道似的。这段长江到底见证过多少“微不足道”的事情呢?

诗句从“吴宫花草埋幽径”开始怀古:金陵号称六朝古都,从三国时代的吴国,历经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曾经无限繁华,但此时此刻荒草掩埋了昔日的吴国宫殿,曾经显赫一时的东晋世家大族只剩下一座座无人凭吊的坟墓。从凤凰台极目远眺,三座山峰若隐若现,仿佛半在人间,半在天外;白鹭洲坐落在江心,把长江的水流一剖为二。向西北眺望,真想看到帝都长安啊,那是自己心心念念的地方,但浮云遮蔽了太阳,什么都看不到。
    这就是全部的诗意,归纳起来有两个要点,一是怀古,二是伤今。诗人只要登高,难免就要怀古,只要怀古,难免就要伤今。最后两句有几个特殊的意象:浮云比喻小人;太阳比喻皇帝;眺望长安的方向表示赤胆忠心,很想施展政治抱负。把这几个意象联系起来,浮云蔽日,望不到长安,就意味着小人当道,把诗人排挤到政治中心之外。这几个意象通常都是成套来用的,在历代诗词里都很常见。这不难理解,因为古代知识分子最容易发生的不满和郁闷都来自“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现在请你想象一个场景:你是李白的朋友,看他最近受了挫折很沮丧,你用诗句开导他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没想到李白回了你一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浮云那么多,更上一层楼又有什么意义呢?你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劝他,但没关系,古典诗词里边各种素材应有尽有,只看你会不会信手拈来。你可以拿王安石《登飞来峰》的诗句来劝他:“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你畏惧浮云蔽日是吗?那不能都怪浮云,也要怪你自己站得没有浮云高。只要你登上顶峰,还会怕浮云遮挡你的视线吗?

最后这个场景,我真的大吃一惊。自小被教育“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畏浮云遮望眼,可是有一天长大了,回头想想,“绝怜高处多风雨”好像确实是那么回事。站得越高,摔得越痛,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让自己处于一种舒服的环境和舒服的状态,也不失为一种快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