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州学者王章涛痴迷读书、藏书 饱览群书笔耕不辍

 智能人做超人 2020-07-22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这副挂在个园的楹联,是扬州满城书香、读书传家的真实写照。扬州读书人多,崇文重教的氛围浓厚。今年73岁的扬州学者王章涛就是扬州读书人的典型之一,他读书、藏书、用书,以扬州历史文化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为己任,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出版了多部扬州学派的研究著作,成为国内著名的研究阮元的学者。在他的影响下,大女儿在瑞典成为知名作家,小女儿成为上海一个区的政策研究室主任,可以说是当今扬州普通人家读书传家的新典范。

    【书香人家】

    一生痴迷读书、买书、藏书
    家中藏书2万多册

    “书香人家”的简与丰

    走进王章涛的家,简陋是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王章涛的家里,简与丰对比极为强烈。简的是,家中电视机是老式的显像管式,没有沙发,甚至没有一张像样的饭桌。丰的是,除了厨房和卫生间外,客厅、房间、阁楼无处不见书籍和手稿,尤其是80多平米的阁楼里,摆放着2万多册藏书,无声地诉说着主人富庶的精神生活。

    2002年,王章涛搬进凤凰新村,他选择了带阁楼的楼中楼,为的就是给书足够的空间。工程师出身的他,亲自为自己的书房设计和装修,阁楼上的两面墙、左右两间房屋都变成书柜,满满的全是书,漫溢着书香。

    80多平米的地方,藏书2万多册,为了快速准确地找到书,他还特意为藏书编了索引。需要什么书,翻看索引就可以找到。2万多册图书,光索引就有30多万字。

    他说,左右两屋藏书以“经史子集”归类,客厅中央两面的书柜主要摆放工具书和扬州地方文化书籍。

    “我不觉得读书是一件苦事。读书能明礼守信、提升个人修养和学养,能给人启迪和教益,妙趣横生。”王章涛说,自己身为一个读书人,没有富足的物质财富留给两个女儿,但给孩子们留下了精神财富,那就是良好的读书习惯。“若是加上两个女儿的藏书,我这一大家子的藏书总共有5万册。”

    “书痴”是这样炼成的

    王章涛1944年出生于扬州一个富裕的书香家庭,舅舅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姨母毕业于当时的上海财经学院,由于深受他们的影响,王章涛从小就对读书有着特别的情愫。“小时候我就喜欢看书,家里有很多商务印书馆的书籍,放学后我就偷着看书,《三侠五义》《小五义》等武侠小说看得最多,书里面天马行空的情节描写和想象力给了我启迪和想象的空间。”

    王章涛对于书的痴迷,在常人眼中甚至有些不可想象,书籍成为他生活的必需品。他的老伴赵宝瑛说,年轻的时候他们两口子在无线电厂上班,家里的钱都放在一个抽屉里,第二天要发工资,王章涛前一天就把抽屉里剩下的钱“席卷一空”拿去买书。

    熟悉王章涛的人都知道,他有一句口头禅:“请我吃100元的饭,不如送我10元的书。”

    说起自己的买书经历,王章涛回忆道:“有一次到西安出差,巧遇新华书店有签名售书,我起了个大早排在第一个。后来,签名售书临时改到后门,我一路飞奔又排在第一个,如愿买到了想要的书。”

    “20多年前一个朋友告诉我有一批书要卖,但是要花2000多元,当时我的工资只有80元,最后我咬咬牙,还是买下了这批书,后来家里人不得不跟着我节衣缩食好几个月。”

    上世纪50年代末,15岁的王章涛辍学回家参加工作,但不管工作多忙,他都要挤出时间看书。“读书收获的乐趣会让人忘却繁琐沉重的体力活带来的劳累。”

    “因为爱好文史,我立志考北京大学中文系。”王章涛回忆道,当他自学完成高中的课程一心想考大学的时候,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加上随后又是“文革”时期,他的大学梦破灭了。

    求知若渴的王章涛不甘心就这样终止求学之路,于是,他到处借书、买书,利用工作之余开始自学,他每天坚持5个小时,甚至10个小时捧着书阅读,花了三四年时间自学完大学课程。

    【学术研究】

    饱览群书笔耕不辍

    成阮元研究著名学者

    从研究文史逐渐聚焦阮元

    王章涛退休前是无线电总厂工程师,他不仅买书、藏书、抄书、读书,还写书、搞研究,他更被人熟悉的身份是阮元研究学者,多年来研究成果颇丰,例如1994年10月出版的《阮元传》获得江苏省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年出版的《阮元年谱》获得第七届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

    王章涛说,其实自己一开始是热衷于文学创作,例如诗歌、小说、散文。由于对文史感兴趣,他便着手研究书画史。后来,他又开始研究园林史。当他看到朱江写园林的著作后,就另辟蹊径,改为研究建筑史……在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中,他发现海东第一通儒金正喜与清朝一代大儒阮元的师生友谊,提出“扬州三朱”之首朱鹤年是后“八怪时代”中韩文化交流使者的观点。

    当他致力于研究清代学术史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与清代、民国相关的书籍中,几乎每一本书中都提到阮元,并以阮元的标准为标准,几乎每一件事都或多或少与阮元有关。阮元为什么在全国有如此广泛的影响力?带着疑问,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王章涛开始了阮元研究。

    随着《阮元传》《阮元年谱》《阮元评传》等研究阮元的学术成果陆续面世,阮元这一个扬州历史上、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越来越受到重视,也使扬州学派在清代乾嘉学派中的地位受到全国学术界的肯定,让王章涛感到欣慰。

    《阮元年谱》自2003年面世以来,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好评,各地历史文化研究者将其作为工具书。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教授陈东辉指出,该书的成功是建立在作者对阮元长期研究的基础上。王章涛自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一直致力于清代学术史以及扬州地方文化史的研究,其中在阮元研究领域用力最多,成果丰硕。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黄爱平教授认为,《阮元年谱》具有容量大、涵盖广、资料全、考证精的特点,不但全方位、多角度地记述了阮元的生平事迹,而且折射出清代中叶社会政治的状况及其变化,同时也反映出学术文化发展演变的轨迹,为学术界提供了一部可资采信、利用的编年体传记资料,将进一步推动对清代社会政治、学术文化的研究。

    从阮元研究切入扬州学术研究

    “研究阮元,只是扬州学术史研究的一个切入口。”王章涛说。

    在他去年出版的《扬州学术史话》里,王章涛从汉代大儒董仲舒写起,到隋唐、五代、宋代“理学”,再到清代阮元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扬州学术的演变,脉络清晰,故事详尽,勾勒出扬州地区学术史的大体轮廓。

    在王章涛看来,扬州学术史是中国学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的第四个重要阶段,是在清代乾嘉学派的吴、皖、扬、常及北方一派连接下覆盖全程的,其中,以阮元为领袖,焦循、凌廷堪为辅臣的三巨头,将乾嘉学派推向顶峰,可以说,扬州学派是乾嘉学派的集大成者。阮元、焦循、凌廷堪团结并联络凌曙、王念孙、王引之、汪中、刘宝楠、刘文淇等,共创清代儒学的辉煌,他们建立了新理学道德哲学和哲学转型的社会学体系,坚持今古经文兼采、汉宋持平、中西汇通的通经致用、经世致用的宗旨,促进了清代学术的活化、发展、创新、改良,与近代社会学术新思潮接轨。

    王章涛说,扬州学派植根于扬州、成长于扬州、得益于扬州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扬州文化史、学术史进程的巅峰产物,其成因不可忽视扬州的历史文化大背景。

    “扬州地区有6000多年的人类文明史,扬州市有2500年的建城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扬州人掀起无数浪花,其中学术浪花不但绚丽多姿,而且连绵不断。”今年73岁的王章涛笔耕不辍,思想求变。“对于著述计划,一方面要落实既定的规划,就我本人提出的扬州学派三巨头——阮元、焦循、凌廷堪,有年谱、传、评传系列著述,虽然已经推出不少成果,但是,还有研究焦循的年谱、传、评传,以及凌廷堪年谱、评传,这五部书大多有成稿、半成稿。”同时,他也将继续深入研究阮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