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道】课改,难也不难|山栀子

 乐乡树人 2020-07-22

课改,难也不难

文 / 山栀子

暑假里,和几位校长朋友闲聊。课改,在松滋是一个时尚的话题,更是当前松滋基础教育的一个重任。

课改,每一步都太难。有校长如此感叹。

作为全市第一批“试水者”,我也有过如此般的深切体验。白驹过隙,曾经的这份热情终因工作岗位的变换而渐行渐远。旧事重提,突然发现,有的事情,远了,看得似乎更加清晰。

今天,推行课改,相比于五年前,氛围就好多了。一是有了政策支撑。上至中央和教育部,下到省厅和市教育局,课改有了正式的红头文件作支撑。区域整体推动课改,这是一股重要的力量。二是有了舆论支持。新课程改革、新考试招生制度逐渐深入人心形成共识。从主流媒体到个人自媒体,对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是过去的一味批判和质疑。三是有了广泛认同。教育,总是在质疑和批判中不断前进。一批经过不断学习和主动实践的一线教师,体会到了课改变化和成效。他们的眼里,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是洪水猛兽,也不再是好看不好用的花把式。

推进课改,难在哪里?

最难的改革是教师观念的改变。教学转型、课堂变脸是极其艰难的过程。新课程改革推进十多年来,我们的课堂依然是“穿旧鞋,走老路”。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读、满堂练的现象已成“顽疾”。为什么?除了传统教育模式与经验根深蒂固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对于教师而言,没有什么方法比讲课更简单。

校长,最重要的领导力,是思想领导力;校长,最重要的任务,是改变教师观念。学校的核心是“学习”。构建学校学习型组织,是学校发展的方向。唯有以教师个人愿景和学校愿景为的基础的目标共同体,方能形成质量“脱困”和“提升“的综合竞争力。学校发展首先是教师发展,学校成功首先是教师成功。因此,不改变教师的精神状态和专业面貌,不通过教师自觉促进课堂变脸,不可能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质量提升。

重塑价值观,种植一棵茂盛的“信念树”。我常说,只要方向对,不怕路遥远。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因此,校长领导的是学校的主流思想、积极舆论。当一个团队的责任感消退自信心丧失的时候,校长的使命就是唤醒他们的的责任感与点燃他们的自信心。要以“尊重和发展每一个生命”为前提,营造“包容大气,和谐共荣”团队气质,弘扬“本色,出色”的教师精神,培育“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改革价值观。要让新的理念、价值引导教师们跟着骨干改,跟着校长走,向着改革的目标前行,将它们植入教师的心田,发芽、生长、繁茂、开花。

从结构出发,高质量的课改方案是触动教师参与的“催化剂”。盲目改革,不是失败就是失效。任何一项教学改革都是有结构的,这个结构,包括整体规划、学科规划、实施方案、骨干力量、保障措施、成果预期等。学校层面撬动,部门学科层面联动,骨干力量带动,才能让普通都是触动和主动。在课改的规划上,要坚持尊重教师、善待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这样才能使教师从规划和方案中看到目标,找准方向,受到触动。尤其是,在改革推进过程中,要不断修订、调整和完善,并严格执行规划和方案。

当好引路人,把领导作风变成课改的执行力。改革的进度,主要体现在领导作风。学校要将班子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将教师团队建设作为最大的事来抓好抓实,向全校教职工庄重承诺:站在教学第一线,站在管理最前沿,当好课改排头兵。课改推进要在商量、对话和研究中前行,而不是简单的强制和压迫。“与人为善”是工作出发点;“主动沟通”是工作方式;“服从全局,突出中心”是工作原则;“公心待人,公平处事”是工作执行力关键;“不断学习,精益求精”是工作目标。“不论我们有多么的委屈,每天都要笑容满面;不论我们有多么疲倦,时刻都精神饱满!”这就是在推进课改中领导班子的精神面貌。情绪是可以相互传染的,在这样的积极影响下,我们看到了教师团队的精气神。让家长知道我们怎样办教育,让教师知道我们怎样办学校,让学生知道我们做老师。这是我们推行课改的出发点。没有不可以公开的,没有不可以沟通的,没有不可以议论的,没有一人一事是可以例外的,老师们在感受到一种差距和压力的同时,也强化了一种信任与目标,公平公开清晰厚重的足音才能激起师生对学校的信任。学校的重要使命,是为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台,特别是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和对话合作的心理环境。示范力就是推动力。课改是需要氛围的。舆论就是力量。校长带领班子全员、全程、全科参与每一节研究课的备课、观摩和评课。特别是和老师们交流发现的问题,让老师们觉得教研也是有趣味的。要用领导班子的奋斗与执著精神唤起教师参与课改、专业成长的冲动。怀疑的声音越来越少,参与的教师就会越来越多,课堂的变化越来越大。要让教师在课改的课堂上时时能听到师生生命拔节的声音。

抓到关键处,强化课改中的“反思习惯”和“落实意识”。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和品牌学校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决定着教师的专业成长速度。乡镇初中,教师对学习反思普遍存在抵触情绪,视其为形式主义。学校在推进课改中,要搭建丰富的平台促进教师学习、思考、研究,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落实才是硬道理。我们不只是要做思想者,更要做课改的积极行动者。胆略比素质重要,坚持比方法更要,执行比口号更重要。

教师的优势才是学校最大的优势,教师素质才是教学质量的第一“增长极”。新课改推进,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学生参与才是课堂效益。我们要思考,有没有一种新的教育质量增长方式,既能满足人们对学科高分数的追求,又能将素质教育融入其中?我想,以新课堂为着力点,以中考为落脚点,是必需的。事实再一次证明,谁该为低效课堂埋单,只能是教师自己!谁为薄弱学校摘帽,也只能是教师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