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天,在诗中徜徉

 诗者 2020-07-22

作者:刘兴达


秋天,在诗中徜徉

秋天,在农民的眼里,是粮食,是金钱,是夫妻的喜悦,是孩子们的欢笑。他们欢天喜地把粮食收到家里,一部分储藏,一部分交易,带着家人去赶集,男孩子有满意的玩具,女孩子有了漂亮的花衣。

秋天,在城里人眼里,是天高气爽,带着父母登高望远的季节,正如航天琪、刘欢所唱的《九九重阳》:“秋山明净,秋水澄澈,秋云从容,登临处,一览重阳风景……”

然而,秋天之后便是严冬,一切都将归于华美之后的寥落,便有了伤感的况味。尤其想起古人,不免让人想起小时就会背的《悯农》二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唐·李绅)这一忆起,完全没了秋天的欢乐与高歌了。我们的心沉重起来,感到今天太过于奢侈了。我们再回想起唐朝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句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更让人感到心酸、心寒!

杜甫在《登高》诗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也有悲秋之感。“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带有颓废色彩的情结!这种情结,基本影响了中国古代所有文人。特别是刘禹锡的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更是将悲秋写入了中国的诗坛。

悲秋,有离别的愁,如宋代李清照。她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她深闺寂寞,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阳,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还有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一首送别词。在柳永以前,抒写离愁别绪的词非常多。但因为柳永是一个长期浪迹江湖的游子,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他写一对恋人的离别,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荡、楚天开阔的气象。

其次是忧伤的愁。“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是北宋词人晏殊的一首《蝶恋花》。说的是秋季,离恨的忧伤,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仅以前几句看,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再次是失志的愁。唐朝诗人多不得志,有的因安史之乱、时事动荡,如王维、杜甫;有的成了党派斗争的牺牲品,如柳宗元、骆宾王、李商隐;有的触怒当权者的利益,如直言上谏的陈子昂、戏作斗鸡檄文的王勃、无辜的李贺等;还有因刚正不阿遭奸臣陷害的,如张九龄、王昌龄、温庭筠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苏东坡在月色下独自往来,一生沉于新旧党争的东坡居士,被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局促在一个小地方蹉跎岁月,心事辗转,在月缺之夜,夜不能寐,看见“缺月挂漏桐”,听见“漏断人初静”,感念自己孤单一人,就像失群的落雁,苦苦寻觅着安身立命之所。这样的夜晚,月华纵有残缺,清辉犹在;生命纵有遗憾,不改坚持。那一份拣尽寒枝的傲岸与冷月相映,沙洲寂寞,名士无悔。词借咏孤雁夜飞抒写政治失意的孤寂忧愤之情,表现词人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

当一个人报国无门,才华不能得以施展,处处遭受压抑时,便会产生强烈的恨闷、忧郁的情绪。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将愁思难遣的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明明是“近来愁似天来大”,作者却用重语轻说“顾左右而言他”的写法。不是不想说,而是越说愁越多。所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然而,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心境有不同的人生,对秋天就有不同的感觉。如唐朝杜牧《山行》中的后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真是满山云绵,如烁彩霞,竟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这是对秋的赞美。而中唐刘禹锡《秋词》中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他说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秋天很有生机。

他们都属喜秋者。而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其心胸更像秋季的天空那样宽阔净朗。“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伟人就是伟人,“人生易老天难老”说的是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岁岁重阳”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道出“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极有刚健劲道之美。他对强劲秋风不是哀伤,而是振奋:“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请看,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一个“霜”字就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实在是别有风致。但我们能清楚体会到,这里有“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感觉。

作者简介

刘兴达

中国人口学会会员。出版有《人口与计划生育简明读本》、《新家庭历书》,参与《中华生育文化导论》编写。爱好文学。诗歌、散文、小说散见于报刊杂志。诗歌《八卦断想》获全国首届艾青杯三等奖。

           感谢关注《诗者》!                                 


若您喜欢我们的原创诗文,就分享给伙伴们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