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孙瑞希 亦舒的小说《白衣女郎》中有这样一句话:“没见识,被瞧不起;见识过广,遭人抗拒。重视事业,疏忽家庭;重视家庭,全无事业。” 放在今天来看,依然能戳中很多女性的痛处。这让我想起了网上的一个讨论:全职太太算独立女性吗? 有网友认为:不算。做全职太太意味着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要依附于老公,经济不独立谈何独立女性呢? 这个话题的起因是热播剧《三十而已》中童瑶饰演的全职太太“顾佳”。她活得精致,既能照顾好家庭,又有极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开阔的眼界。人设走红之后,引发了不少网友的探讨。 从生涯咨询师的视角来看,我认为全职太太是独立女性。 因为她们参与了社会分工,创造了社会价值,只是由于她们的工作难以量化,成果难以显现,价值被严重低估了。 从我经手的生涯咨询个案来看,很多女性,无论她们的学历和收入水平如何,在职场上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当家庭和事业发生冲突时,不少人选择了回归家庭,做全职太太。 在追求独立自主的今天,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职场女性选择做全职太太?怎样看待全职太太创造的社会价值?女性如何兼顾家庭与事业?今天,我就结合这些困惑,和大家聊聊“全职太太”这个话题。 01 在追求独立自主的今天 是什么让那么多职场女性选择做全职太太? 被动的妥协 辞职做全职太太,小嫚并不情愿。她和老公是大学同学,毕业后都做了设计工作。小两口平时工作都很忙,最大的问题是照看孩子。 小嫚的工资和老公差不多,但长辈们都建议她辞职主理家务。理由是:自古以来就是男主外,女主内。 小嫚认为自己的价值感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职场,她不知道自己辞职以后,能否适应全职太太的生活。 父母和公婆认为老年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不同意帮忙带孩子;请保姆带孩子小嫚又不放心。她不得不向现实妥协,退出了职场,回归了家庭。 她每天照顾孩子、打扫卫生、洗衣做饭,忙得团团转。而之前,她曾是职场上独当一面的女性,这是很多女性的缩影。 做自己 与小嫚被动地选择做全职太太不同,林畅完全是出于自愿做了全职太太。林畅做销售出身,职场8年,从小白到总监,每天睁开眼就是工作,她早就厌倦了像士兵一样在职场上“冲杀”。 她曾经认真地问过自己:“这就是你想要的生活吗?”答案是否定的。 和老公商量妥当后,她选择了辞职。接下来,她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时间节奏和喜好安排生活。 “任性吗?”林畅问我。 我说:“有点。” “毕竟咱家里有这个条件”,林畅不无得意地说。 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类“做自己”的女性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当然,这有个前提:她们往往有不错的经济基础。 家庭资源的优化配置 佳琳也面临着和小嫚一样的难题:照看孩子,人手不够。与小嫚不同的是,她选择做全职太太并非妥协,而是基于家庭资源优化配置的考虑。 佳琳的老公获得了一次难得的晋升机会,接着,问题也来了。由于工作需要,老公经常加班、出差,佳琳肩上的担子一下子沉重了很多。 她不仅要照顾孩子、料理家务,还要上班,常常顾此失彼。于是夫妻二人重新评估了家庭资源。 从收入上来看,老公赚钱更多;从职业发展上来看,老公的势头更好。于是他们达成了共识:更有能力赚钱养家的那个在外打拼,佳琳退出职场,照顾家庭。 在追求独立自主的今天,是什么让那么多职场女性选择做全职太太? 无论是妥协、自愿还是平等协商,我们都看到了社会性别分工的影子。 这种性别分工,最早在原始社会氏族成员间就已经开始出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时至今日,性别分工虽然已经大大弱化,但它仍然影响着女性在社会分工中的角色。 实际上,一个女性,担风袖月的日子,从结婚开始就结束了。往后余生,风雨兼程。 02 怎样看待全职太太的社会价值 网上有段视频:《我的妻子没有工作,她只是一个家庭主妇》。 一个男人来到了心理咨询室。咨询师问他:“您是做什么工作的?” 他说:“我是一名职业经理人。” 咨询师又问:“那您的老婆呢?” 男人流露出鄙夷的神色:“她没工作,她只是一名家庭主妇……” 在咨询师的询问下,他详细描述了妻子的日常:“她早上5点左右起床,先打扫卫生,然后再给我们做早餐,吃完早餐,送孩子去上学。然后要去市场买菜,回家做饭,洗衣服。晚上的时候,她给全家人做晚餐,然后照顾孩子用餐,吃完饭后就洗洗碗筷,再打扫卫生,最后照顾孩子睡觉……” 这是一个典型的全职太太的日常。在这样庸常的日子里,她要扮演好妻子、母亲、厨师、保姆、护工等多个角色。她24小时待命,全年无休。尽管忙得团团转,仍然会被贴上“依附丈夫生活”的标签。 全职太太们不会忘记,自己为了家庭做出了怎样的牺牲。在她们眼中,家庭即事业。但在别人眼中,甚至在老公眼中,这份事业连工作都算不上。 全职太太创造了大量的社会价值,可惜的是这些价值被严重低估了。她们的工作难以量化,价值就难以显现。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经提到自己参加一个家庭派对的经历。在这次派对上,吴晓波遇到了一位劳动力经济学教授。 这位教授做了一项简单的统计:一名全职太太每天的工作大概有五类:洗衣服,每次2个小时;家政清洁,每天2个小时;买菜做饭清理厨房,每天2.5个小时。同时她们还是随时待命的司机和教师,要接送孩子上学,辅导孩子的功课等等。 通过粗略计算,他发现,一名中国的全职太太每日工作时长达到了10个小时以上,这个数字超过了8小时工作制的上班族。 然后,这位教授又按照杭州、南京等地的劳动市场价格进行换算:专职照顾孩子的保姆4000元/月,专职司机3000元/月,幼儿家庭教师100元/小时。 那么,一名照顾学龄前儿童的全职太太,每年创造的劳动价值大约为20万元。 折算成月薪的话,约等于1.67万。 在腾讯理财通等机构发布的《2019国人工资报告》中,工作10年以上的受访者中月薪过万人数比例仅为22.44%。 从这点上看,如果给全职太太发工资,她们的收入已经超过了80%的国人。 全职太太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这还不算她们的细心呵护给家人带来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这些价值,难道担不起“独立女性”这四个字? 03 女性如何兼顾家庭与事业? 全职太太的生活喜忧参半,有人因为能够自主地安排生活、改善了与家庭成员的关系而欣喜;有人因为缺乏职场价值的支撑,而对自身产生怀疑。 那么,女性应该如何兼顾家庭与事业呢? 首先,重塑角色认知 世界知名生涯教育专家舒伯曾经创造性地描绘出一个多重角色生涯发展的综合图形——“生涯彩虹图”。 在生涯彩虹图中,纵向代表的是生活空间。它是由一组人生角色构成:子女、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持家者。横向代表的是横跨一生的生活广度。 在同一人生阶段,人们可能扮演多个角色,因此角色之间会有重叠。但是因为阶段性人生任务不同,所以在各个角色上分配的资源和时间会有所不同。 以持家者这个角色为例。这个角色还可以细分为:夫妻、父母、(外)祖父母等角色。假设你30岁结婚,在此之前你把大部分精力分配给了工作者这个角色,那么结婚之后,你为人丈夫、为人妻子,还要给这个人生角色分配精力。 如果你有了宝宝,还要给父亲/母亲这个角色分配精力。等你的孩子有了下一代,你还要给(外)祖父母这个角色分配精力。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感慨“人到中年不如狗”的原因。你的人生角色增多,每个角色都需要你投入精力,这是人生发展的必然。 其次,重新评估工作者和持家者之间的资源分配 这种资源的再分配,往往发生在你的人生出现一个重大里程碑事件的时候。比如,你结婚生子了,这时遇到一个极好的职业机会,抓住这个机会意味着你可能要牺牲掉照顾孩子的大部分时间,你该怎么办? 一旦这样的事件出现,就需要夫妻两人重新评估在工作者和持家者之间的资源分配。 到底谁该在工作者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谁该在持家者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这里需要考虑三个要素:经济收入、角色诉求、价值来源。 1、经济收入 这点很容易理解。不少家庭选择,谁挣得多,职业发展势头更好,谁就在外打拼,挣钱养家。 2、角色诉求 是指在当下的人生阶段,哪个角色能更好地满足你的情感需求。举个例子就很容易理解了。 我在挪威的时候,有一天在奥斯陆街头遇到一位推着婴儿车的年轻男士。聊天的时候得知,他是全职奶爸。 他的收入比妻子高,但他觉得扮演好父亲的角色远比工作重要得多。所以,他家里是老婆赚钱养家,他带娃。这就是他的角色诉求。 3、价值来源 这里是指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判断。比如,有很多女性,她们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来自于工作中的成就感。如果让她们完全放弃工作,对她们是件非常残酷的事情。 我们从以上三个方面来重新评估工作者和持家者之间的资源分配。这里,需要讨论清楚彼此在意的东西。最后,达成共识。 另外,全职太太也可以尝试灵活的工作形式,从过去的职业资源或自己的特长爱好出发,拿出一部分时间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工作中增加自己的价值感。 我们这代女性,30岁以后,很多人都在努力做一件事:寻求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即要做个好员工,又要做个好妻子、好妈妈……我们意图跳脱精力的限制,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但是桑德伯格曾说:“全能女人是个神话,不可能存在。” 几年前,孙俪拿到最佳女演员奖的时候曾经说:“我这四五年就演了两个电视剧,其余的时间都在带孩子。现在我的孩子都已经长大了,我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去拍戏了,好的剧本快快砸向我。” 其实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作为女人,总有那么一刻,需要你全身心地投入到“母亲”这个角色中来。 全职太太可以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但是不能没有自我。你首先是你自己,然后是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 不管何时,你都不能放弃成长,不管是否要重返职场,你都要保持随时进入职场的能力。 陆小曼在《随着日子往前走》中写过:“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相信,真正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不去抱怨,尽量担待;不怕孤单,努力沉淀。” 共勉! 作者简介:孙瑞希,生涯咨询师,个人成长教练,今日头条签约作者,青云计划外部评审团成员。著有以职业生涯个案剖析为基础的书籍《刻意成长》。书里集中了职业转型、职业定位、优势升级、兴趣变现、能力重塑等常见的人生发展问题,并给出了具体的行动方案,是为数不多的提供实战性成长方法论的好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