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痤疮医案3则

 369蓝田书院 2020-07-23

作者/陆家卉,陈培,唐雨蓓,王伟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发于头面和胸背部。临床上根据皮损类型大致可分为粉刺型、丘疹脓疱型和结节囊肿型。《外科正宗》曰:“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致。”中医认为此病多与肺脾二脏有关,湿热与瘀血是其主要致病因素。笔者观察到临床上运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痤疮疗效显著,现举3例典型病案,以飨同道。

1 粉刺型

黄某,女,24岁,2016年9月初诊。面发痤疮2年余,加重3个月。就诊时见额头、两颊以白头、黑头粉刺较多,伴有少量丘疹,有疼痛感,大便3~5天解1次,纳眠可,舌红、苔黄,脉浮数。诊断为粉刺型痤疮,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方用五味消毒饮合犀角地黄汤加减。处方: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赤芍各12g,野菊花、金银花、连翘、天葵子、炒薏苡仁各30g,芦荟1g,牛蒡子9g,北秫米60g。14剂,每天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半小时服药。外治法:嘱患者取仰卧位,待皮肤消毒后,用一次性消毒粉刺针直刺粉刺深部达到皮肤纤维组织,粉刺针另一端钢圈按压粉刺,直至粉刺脂肪颗粒排出,术后涂金霉素眼膏,并在24h之内严禁水洗皮损部位,每2周针清1次。中药外敷克痤散1号,处方:金银花、鱼腥草各150g,黄芩、黄柏各100g,丹参、刘寄奴各200g。以上诸药混匀打粉,过80目筛,罐装密封备用。每次取药粉10g,水调为糊状涂敷患处,每周3次,每次15min。

2016年9月24日二诊:额头及下颌处粉刺丘疹变平,偶起新疹,继服上方14剂,余操作同前。

2016年10月8日三诊:粉刺基本褪去,大便通畅,未见新疹。

按:粉刺型痤疮是由于雄激素分泌旺盛,刺激皮脂合成分泌增加,并使毛囊漏斗部角化增殖,皮脂排泄受阻,角化物和皮脂充塞毛囊而形成。中医属肺经风热型痤疮,《外科启玄》记载:“肺气不清,受风而生,或冷水洗面,热血凝结而成。”肺为娇脏,易受外邪,风热之邪侵犯肺脏,使其功能失调,肺主皮毛,血热郁闭于皮肤而发此类痤疮。治拟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方中重用野菊花、金银花清肺火,泄肺热,配合连翘、天葵子起清热解毒散结之效;犀角地黄汤善清血分热,行凉血解毒、活血消肿之功;芦荟、牛蒡子通腑泄浊;炒薏苡仁、北秫米两药健脾和胃顾本。粉刺内的角化物和皮脂形成脂肪粒,无法被人体自行吸收,粉刺针清术可有效去除粉刺中的脂肪颗粒,并且加速局部血循环。配合外敷中药面膜,能更直接地作用到皮损部位,加强局部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之力,促进痤疮的愈合。

2 丘疹脓包型

邱某,男,21岁,2016年1月初诊。面、颈反复发痤疮3年余。就诊时见面部及颈部十余粒脓包型皮损,伴有口臭,颜面皮肤油腻,平素喜食辛辣食物,大便偏稀,黏腻不爽,每天2~3次,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诊断为脓包型痤疮,治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湿。方用五味消毒饮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处方: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连翘、炒山药各30g,桃仁、红花、赤芍、生地黄各20g,马齿苋、败酱草、车前子、泽泻各15g,北秫米60g。14剂,每天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半小时服药。外治法:嘱患者取仰卧位,选取较大较成熟的脓包,消毒后,用一次性采血针点刺脓包1~3次,有脓液及脓血者一直挤压至鲜血流出为止,术后涂金霉素眼膏,并在24h之内严禁水洗皮损部位,每次选取3~5个脓包,每周1次。予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肺、小肠、大肠、脾、胃、内分泌、皮质下,嘱患者每天按压2~3次,每穴每次至少30次,以耳部灼热为佳,3天后自行取下。中药外敷克痤散2号,处方:莪术、三棱各200g,鸡血藤、泽兰、金银花、鱼腥草各150g。以上诸药混匀打粉,过80目筛,罐装密封备用。每次取药粉10g,水调为糊状涂敷患处,每周3次,每次15min。嘱患者治疗期间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并保持正常作息。

2016年1月21日二诊:未见明显新痘,大便大致成形,继服上方14剂,余操作同前。

2016年2月4日三诊:刺血部位脓包明显缩小,留有疤痕,大便正常,去马齿苋、败酱草,加莪术、三棱各15g,继服14剂,余操作同前。

2016年2月18日四诊:脓包基本褪去,痘痕明显,继服上方14剂,痘痕部位点刺放血,余操作同前。连续治疗3月,面部丘疹、脓包等皮损大致消除。

按:脓包型痤疮是由于粉刺形成后处理不当,刺激毛囊及毛囊周围导致毛囊发炎,或皮脂腺继续分泌油脂,进一步堵塞毛囊而发生炎症反应,出现脓液及脓血。中医证属脾胃湿热型,见于素体阳气偏盛,或嗜食肥甘厚腻辛辣之物,导致中焦运化失调,湿热内生,积蕴日久者,湿热成瘀,在肌表滞留而成疮。治拟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湿。方中重用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连翘四药清热解毒散结,桃仁、红花、赤芍、生地黄以养血活血祛瘀,改善血液“高黏”状态及局部血液循环,加用泽泻、车前子使湿热从小便出,马齿苋、败酱草凉血止泻,炒山药、北秫米健脾护胃,缓解清热药之寒凉。《灵枢·口问》提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刺激耳部穴位,可起到疏通经络、调控脏腑的作用。选取耳穴肺、小肠、大肠以上泻肺火下清湿浊之气,脾、胃以健脾气清胃火,再加内分泌、皮质下调节雄雌素及皮脂腺分泌。《内经》中记载到“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刺血疗法具有疏通经络、泻热活血、祛瘀排脓的作用,适用于各种热盛明显的疾病。现代研究表明,刺血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瘀滞,同时降低血液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 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 。用一次性采血针点刺皮损部位,能有效改善局部循环,祛瘀生血,配合外敷面膜可加速痘痕的褪去。

3 结节囊肿型

陈某,女,22岁,2017年5月初诊。痤疮反复发作1年余。就诊时见额头、下巴密布痤疮,多为结节囊肿皮损,伴有丘疹,按之疼痛,曾使用维生素A酸软膏外用,局部有好转,但易反复发作,平素学习压力大,心情焦虑,月经前易发痤疮,二便正常,舌红、苔黄腻,脉滑。诊断为结节囊肿型痤疮,治宜化痰散结,活血消癥,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合消瘰丸加减。处方:莪术、三棱各20g,浙贝母、姜半夏、橘核、柴胡、郁金各15g,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连翘、炒薏苡仁、炒扁豆、北秫米各30g。14剂,每天1剂,水煎,早晚饭后半小时服药。外治法:嘱患者取仰卧位,选取较大较成熟的结节囊肿,消毒后,将细火针(0.40 mm×5.40 mm)在乙醇灯上烧红至发白,快速点刺皮损中心部位,点刺1~3次,深度在1~3 mm,点刺后稍加挤压,清除皮损中脓栓、脓血,术后涂金霉素眼膏,并在24h之内严禁水洗皮损部位,每次选取2~5个脓包,每周1次。予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肝、皮质下、内分泌、神门、心,嘱患者每天按压2~3次,每穴每次至少30次,以耳部灼热为佳,3天后自行取下。中药外敷克痤散3号,处方:黄芩、黄连、黄柏各200g,夏枯草、连翘各150g,莪术、三棱各300g。以上诸药混匀打粉,过80目筛,罐装密封备用。每次取药粉10g,水调为糊状涂敷患处,每周3次,每次15min。嘱患者积极调畅情绪,保持正常作息,多吃新鲜果蔬。

2017年5月19日二诊:原有皮损处面积缩小,经前有些许新痘,继服上方28剂,余操作同前。

2017年6月2日三诊:原有皮损处进一步缩小,未见新痘,痘痕明显,故在原方基础上加强活血化瘀,继服3个月,痤疮明显好转,皮损明显缩小或消除。

按:结节囊肿型痤疮是较为严重的一种,易反复发作,难以治愈,丘疹脓包型痤疮处理不当可发展到结节囊肿型。中医证属痰瘀凝结型,患者过食辛辣油腻之品,生痰生湿,日久则痰瘀互结,或学习工作压力大,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亦可导致痰瘀凝结。治拟化痰散结,活血消癥,清热解毒。方用消瘰丸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方中浙贝母、橘核、姜半夏行消痰散结之功,莪术、三棱既能疏肝胆之郁,又可开癥瘕之结,合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连翘增清热解毒之力,柴胡、郁金疏肝理气解郁,薏苡仁、炒扁豆、秫米顾护脾胃。耳穴选取内分泌、皮质下调节雄激素及皮脂腺分泌,耳穴神门、心镇静安神,消炎止痛。火针又称“焠针”,《刘涓子鬼遗方》曰:“凡里有脓毒,诸药贴不破者,宜用熟铜针,于油火上燎透,先用墨笔点定,却当头以针浅刺入,随针出脓者,顺也。”火针结合了针与灸的特点,既能发挥针刺直达病所,活血通络之效,又能发挥温和灸温通气血,化痰散瘀之功。现代研究表明,火针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尤其在治疗结节囊肿型痤疮时,疗效显著。郭奕妤等用火针联合克拉霉素治疗囊肿型痤疮,有效率达95.38%。本案运用局部火针配合面膜外敷,使得活血散结之力大增。

4 结语

痤疮的病因复杂,治愈难度大,西医主要采用抗菌药、抑制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药、抗雄性激素药物、抗炎药物及抗皮脂溢药等药物治疗,但疗效有限,且有众多不良反应。中医治疗此病方法多,常用有中药内服、中药外敷、耳穴压豆、刺血拔罐、火针等。然而各个疗法作用机制及适应症皆不相同,因此,需根据患者皮损类型及严重程度,灵活选用适宜的方药及外治法。《素问·移精变气论》曰:“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病无不瘥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采用中医综合疗法,辨证施治,内外合治,多获良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