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 华】 过 年

 西岳文化 2020-07-23

过 年

文/田  华

过年,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最长,这个节日最隆重,一般人家都要从吃的喝的身上穿的到家里用的摆设的一一准备。      
过年的日子里,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处处都洋溢着欢乐祥和喜庆的气氛。  
过年最忙的是置办年货那段时间。  
城里人,工作一年到头了,也该歇歇放松放松了。于是,忙着买这买那,哪些东西单位上发了,哪些东西单位上没有发还需要自家准备,一如烟该抽什么牌子的,酒该喝哪种类型的,给孩子们压岁的新票子需要换多少;衣服吗,主要是给孩子们准备,大人们也没有什么可换可买的;至于米呀面呀油呀煤气呀的,一个电话就能送到家里。但最重要的,是不要忘了给上司送礼。那么这酒这烟,定要好一些,能拿得出手一些。
       
乡下人的忙是从一入腊月就开始的。     
乡下人钱短,农副产品不值钱,一到年关,只愁一件事,那就是钱。乡下人不缺米面,菜蔬少一点没关系,但不能没烟不能没酒,不能不给孩子添身新衣服,不能不给孩子换些压岁的新票子,不能不买一两挂炮仗,响它几声也算是辞旧迎春有了新气;尽管说菜蔬可少但却样样都得有,这肉呀、粉条呀、豆腐呀……总之,只要你家不生产,你就得给人掏钱。这里一提到“钱”字,富裕的人家没有啥,可那孩子多的,老实巴交没手艺的庄稼人啊,可就难怅了。因此,邑人有句老话是这样说的,说“过年过年,富人过年,穷人过难”啊!   
过年的日子最高兴的还是孩子们。    
他们年少不知愁滋味,早早的就盼着放寒假,盼着过年呢,他们甚至扳着指头一天一天的数着,啊,离过年还有几天哩。这大概是最早的“倒计时吧。        
孩子们只知道过年的日子是大人们最放任自己的日子,他们可以无忧无虑的玩耍,高高兴兴的走亲戚,到七姑八姨二婶子家串门子;不用上学做作业,不用帮大人下地干活(农村孩子),吃的白面馍,穿的新衣裳,更有意思的是过年还能挣到许许多多的压岁钱。    
 

过年前最热闹的是县城集会,那里商贾云集,店面林立,家家商店都是货物满架,琳琅满目,街道两边,各式货摊一溜儿排开。环北路是蔬菜肉品市场,南北大街卖糖果的、卖玩具的、卖年画的、写春联的,鞭炮烟花之类更是满街都是,几个大什字街口的水果市,桔子黄,荔子红,绿的是西瓜,圆的是苹果、酥梨和枣儿,长的是香蕉、甘蔗,葡萄儿一串串赛珍珠儿,提子一扑撸儿像玛瑙,鲜嫩美味、令人口舌生津。     
平日县城是四、八逢集会,可过年前这段日子,天天都是集会。 
过年的日子也讲究年气哩。    
腊月二十前后,年气就早早的来了。最明显的,你时不时地就会听见“啪”“啪”“噼噼啪”的炮鞭声,那是孩子们偷着从炮串子上拆下来的,早早的燃放着图个快乐呢;农村人一过腊月二十四就要开始上锅蒸馍,大凡过年家家都要蒸上三、四锅白白的馒头馍,自家吃,招待人,走亲戚也讲究要提15个蒸馍。    
   
腊月二十八、九,一般家都要专门炸一次油锅,炸豆腐、炸红薯、炸糖果、炸……炸的东西很多很多,邑人把这叫“过油锅”。 
     
过年讲究的是个团圆,不管你在天南地北上班工作,还是做生意,不管你离家有多远,人人都急着往回赶,人们像潮水般涌向火车站汽车站、涌向码头、涌向空港,于是开始抢着购票,抢着上车、上船,抢着登机;于是,交通开始紧张,交通系统又出了个新的名词“春运”;回家的人儿们身子还在车上、船上、飞机上,可心却早已飞回了温馨的家里,飞到了久别亲人们的身边。       

腊月三十这一天,国人称“除夕”,邑人叫“月尽”。    

这一天要把家里前前后后、里里外外清扫一遍,下午要包好初一吃的饺子,门上贴着红红的春联,春联写着吉祥如意祝福的联语,乡下人家,不管有几道门,门槛内都要平放上一根棍,曰“档财”哩。意思是别让进了门的钱财流失出去了。  
    
除夕夜实际是个不夜的夜,一家人聚集一堂,弄几道凉菜、温一壶老酒,拉拉家长里短的话儿,围炉守岁,也是一家老老少少,互相沟通;吃着喝着,央视的春节晚会就开了,一家人又陶醉在笑声里,直到子夜新年钟声敲响。  
   

这时候,孩子们着忙了,绽开一挂长长的炮仗,拿上打火机或者香烟头到了门外,或挂在高处,或用长竹竿挑起,或平平的铺在巷道里,小心翼翼颤颤怯怯的点着炮眼子,之后,就捂着耳朵撒脚的跑开了;你听,炮竹爆炸的火光和响声,此起彼伏,一直就到了天亮。  
   
更有笑的是孩子们拾炮的故事。 
     
长串的鞭炮难免有断了穿绳断捻子的、有掉下串子的没有炸开的,他们不知什么叫冷,只知道谁家响炮就围到谁家门口去,等着拾炮哩,可有些炮的捻子慢,掉到地上没有响,等孩子们捡到手里或装进兜里,“啪”的一声却就炸了开去,这时候你听听,被炸了手的就“哇哇”的哭开了;过年的新衣服口袋被炸烂了的,怕大人们嚷(批评)也就吓哭了,皮敞厚的撑头硬的胆儿大的娃娃们搓搓手,或是把炸开了的衣服抻一抻,又跟着同伴跑开了。  
     
过年的日子里是很有讲究的。   
   
初一不出门,但初一这天都是按乡俗在本村串门互访。先是由家长领着到本家按序拜年,孩子们和晚辈的都要向长辈行叩头礼拜大年,之后,再由大人们给孩子们发岁钱。发岁钱的场面最热闹,往往是一大堆孩子,一些老人有时弄不清给谁发了,给谁还没有发,于是就出现了发双份;于是,有个别撑(方言发蹭音,即ceng)的孩子就闹着也要两份。   
  
初二这天,是年轻夫妇走丈人家回娘家,老年人则打发孩子走外婆家,未婚的女婿走准岳丈人家的日子;初三这天,讲究就少了,但未婚而又订了亲的女子一定要走未来的婆家的。  
   
初五是小年,邑人叫“破五”,这天较之初一稍逊色,一般人家早上要放鞭,早饭吃的是饺子。        

过年的日子最轻松也最忙碌。      
 
轻松的是不干活,吃的东西都已备好;忙的是招待客人,尤其是新人上门做客更不同一般;忙的是应付亲戚朋友的酒邀与聚会;忙的是麻将场上昼夜鏖战难入睡。因此,过年的日子反而最忙最劳累人。 
     
过年的日子终于过去了,可新年的年气还在,人们的心一时间还没有收回来。      

说句实在话,正月一月的节日太多了,比如正月十五是元霄节,正月二十三日又是“老驴老马闲一天”,更况人乎。

总之,正月一月都是过年的日子,这是邑人们的老话,有这老话在,正月的一个月里,逢人见面都要用“年过得好”这句话作为招呼问候,见了只要是熟人是同事、是亲戚的孩子,就得发岁钱;正月一月里,有可能天天喝酒,天天赴宴,有时竟然一天数个场子,把人喝得昏天黑地头晕脑胀。   
  
于是,就有人讨厌起这过年,讨厌这正月了。  
   
唉,过年这个节日,千年传延,你过也罢不过也罢,喜也罢烦也罢,高兴也罢愁怅也罢,总之,它是年年都来,年年不变,因而这过年也就成了传统的习惯。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一、关于赞赏

赞赏金额平台留5元,其余全部归作者。7天内点击量超过1000的,另加稿费10元,超过2000加20元,以此类推;7天内新留言20条以上奖励10元。作品发布一周后以红包形式发给原创作者。须加微信suyan834398802

二、投稿方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