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古诗到人品人格人生

 杏坛归客 2020-07-23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个体自我最为幽微的探索,不是哲学,而是诗歌。古人借助诗歌抒发情感,表达意志。他们创作的诗歌是他们的精神体验,反映了他们的人品与人格,表露着他们的人生追求与人生境界。品读古人之诗,感受着他们的心路历程,体会着他们的家国情怀、抱负志向,可以使我们塑造优秀的人格,培养良好的人品。

一、古诗与人品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一句话叫“文如其人”,另一句话就是 “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而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我们可以看到“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可以相互印证的。

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他的诗正是他清芬人品的表露和反映。他的人品价值在于,他的隐居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愤世嫉俗的一种表现形式,内中不乏进取精神。他的二百多首诗中,几乎一半是送友的;一半是登临的。送友的感情主要是“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热情真挚;登临的感情是“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潇洒闲远。清静的诗境,深含隐曲。

诗歌的发生既然源于内心情志,诗歌创作就必然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是作者内心情志的真实流露, 包含了作者对社会、人生乃至宇宙的体认和理解,文心与人心就忻合无隙。所以孟子在谈到理解诗歌作品时主张“以意递志”,“知人论世”。的确,单纯地依靠诗歌内容来理解、品读一首诗是远远不够的。了解诗人的人品,了解他的生平经历,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起到一以贯之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全面地透彻地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和“欲醇诗品,先正人品”一样,我们为人处世必须也要先正人品。而品读诗歌不失为培养良好人品的一种途径。品读赏析诗歌,可以使我们受到诗人们优秀人品的熏陶。杜甫的人品使我们懂得做人要怀有一个慈悲之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纵使他自己受尽饥寒苦楚,却仍心系众生,有过痛苦,方知众生皆苦。杜甫的温厚心肠并没有因为自己受的苦而改变,反而是悲悯之情与日俱增。家中种了枣树,邻居来打枣吃,杜甫也从不阻拦,后来搬了家后,得知新住户吴郎给院子加筑篱笆墙后,他又写下《又呈吴郎》,言辞恳切。

而对于我们来说,发现诗人优秀的人品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诗人优秀人品的指导下,以实际行动完善自己的人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品格。

二、古诗与人格

诗言志,诗是诗人情感、思想、人格的展现,诗歌本身就是人生的反映、升华。

唐代钟嵘《诗品》言:“使贫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从这句可以看出,诗教的传统实际上是中国古代主政者利用诗歌进行人格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品德的健康发展,使它符合社会秩序。学习诗歌,就是一个熏陶、感染、提升的过程。细细品读,静心学习诗歌,可以使我们通过诗歌的人格特质塑造自身的灵魂与人格,让自己获得强大的人格力量。

古诗中反映的人格是多种多样的,挖掘古诗中的人格因素是自我人格提升的重要途径。

我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诗人及其诗歌蕴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的要素。

自信与乐观。保持适度的自信和乐观是我们健康成长,顺利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李白曾经在失意之时自我安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确我们会遇到很多坎坷与挫折,在生活的路途中。我们可以失望但不能绝望,我们可以被打败,但是不能够打倒。我们要怀着信心,永葆活力与阳光。

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正确的荣辱观是我们为人处世的重要条件。文天祥不在高官厚禄面前屈膝,留下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宁肯隐居,过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家生活。

进取与坚守。作为当代年轻人,我们要有追求,不能在本该努力奋斗,为梦想拼搏的年纪选择淡泊,做一个佛系青年。同时在我们为目标的实现而努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内心,坚守本初,不能够丢失自我,最后为了实现自我的利益而不择手段。正如王勃《滕王阁序》中那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面对着艰难险阻,我们也要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能消沉放弃。

学习古诗时,我们慢慢挖掘着诗中反映的诗人的人格,我们会发现,诗人的人格能够深化诗歌的内容和升华主题。而我们为人处世,自身的人格也是非常重要的。塑造人格的方式有很多,而学习古诗也是一种方法。通过古诗我们的审美能力将会得到提高,我们的人格缺陷将会随之减少,在古典诗词的熏陶之下,在中华文化的感染之下,自我人格层面也将会受到提升。

三、古诗与人生

人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以生为始,不以死为终的过程。人生只有在不断追求与奋斗中,才能彰显生命的意义。即使有着同样的人生际遇,也会有着不一样的人生境界。我们不妨从古诗词学习中去领悟并创造积极美好的人生境界,感悟着诗歌中的人生修行。

心境修行。现代人一般是浮躁的,他们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因为过度急躁,所以他们无论工作还是学习,都是急功近利的,他们没有办法做到循序渐进,稳中求赢。因此心境修行对于当代人,尤其是我们大学生很重要。李涉的《题鹤林寺壁》中有着这样一句:“偷得浮生半日闲”。没有一种快乐比得上内心的祥和,没有一种享受比得上内心的安宁。所以,不妨放慢匆忙的脚步,感受风从耳边温柔拂过,看云在天际悠哉地飘荡,给自己的内心寻一丝安宁。“偷得浮生半日闲”,也是一种生活的姿态和品味。从现实的纷扰中解脱出来,回归到轻松愉悦中去,让简约淡泊取代熙攘纷杂,让宁静安祥取代焦虑浮躁。

苦难修行。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遇和不遇一直都是很多人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古代,很多诗人是惨遭数次贬谪,怀才不遇,终究难以施展自己的伟大抱负的。因此他们的诗歌有很多都是抒发为不受赏识而哀叹愤懑之情。刘禹锡也是这样一位诗人,但可贵的是,他善于为自己排忧解难,善于开导自己。巴山楚水凄凉地,长达二十三的流放贬谪,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大发牢骚。而是用“沉舟”、“病树”来比喻长年遭贬的自己。刘禹锡认为:虽然自己长年贬谪在外,但这并不算什么,因为世界不可能让自己完全满意。尽管自己是一艘“沉舟”,但江河上依旧会有千帆竞发,从自己的身旁驶过;尽管自己是一棵“病树”,但大地上仍然会有万木争春,春意盎然。这就是他的豁达胸襟。

正因为他一生笑对生活,淡化对生活无益的执着追求,因而他能在躁动不安的社会环境中获得一份难得的冷静与乐观。而我们在人生这场旅途中,也会有着各种各样的苦难和挫折,相信学习刘禹锡的旷达乐观一定可以使我们受益匪浅。

古诗中不仅有着这两种方面的修行,还有着精神修行、岁月修行、生死修行等等。我们需要不断品读诗歌,慢慢体会、慢慢领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