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我记方剂17-清脏腑热:导赤散、泻白散、泻黄散

 常常喜乐lllll 2020-07-26

4-4 清脏腑热

本节介绍的方剂,都有明确的脏腑的指向,可在脏腑辨证的理法指导下,方便的实现方药的续接。这些方剂在名称上就已经体现了这种对应:导赤散的赤即红应心、泻白散的白应肺、龙胆泻肝汤应肝、清胃散应胃等等。

导赤散: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竹叶

简介:出自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一首小方。该书以脏腑辨证立说,强调脏腑之间的生克制化在诊断和治疗上的意义。更有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力戒妄攻误下,而宜平和,此见解,对儿科甚至于整个中医基础理论均有较大的影响。“肝有相火,有泻而无补;肾有真水,有补而无泻”之说更对肝肾二脏之特点予以高度概括。将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去附桂成六味地黄丸而作为培补小儿阴精的第一方剂;因脏腑虚实而巧制补泻之方,如以本脏之色命名的泻青丸、导赤散、泻黄散、泻白散之类,不仅与脏腑补泻传统理论丝丝入扣,而且轻灵剔透不尚繁芜。

1)巧记法:

统住草地(木通、竹叶、甘草、生地)

2)汤头歌诀: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3)方解记忆法:

全方只有四味药,为养阴清心、导热下行之剂。其中养阴用生地黄,清心用竹叶,导热下行用木通,再加生甘草调和及清热。此方清心的力道肯定不如黄芩、黄连的泻心汤之辈,却清中有疏有补,适用于虚实夹杂之症,现代可用于各种口腔炎症、小儿烦躁夜啼,以及泌尿系统炎症。

附:《小儿药证直诀》:“观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咬牙,皆心热也,导赤散主之。心气热,则心胸亦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卧。”

泻白散:地骨皮、桑白皮、甘草、粳米

简介:同样来自《小儿药证直诀》,为肺热喘咳证而设。临床以喘咳气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1)巧记法:

白金草地(桑白皮、粳米、甘草、地骨皮)

2)汤头歌诀:

泻白桑皮地骨皮 甘草粳米四般宜 参茯知芩皆可入 肺炎喘嗽此方施

3)方解记忆法:

方中桑白皮能清能润,泻中带补为君,可清肺热、降肺气;地骨皮清肺凉血、退虚热又可养阴;甘草、粳米培土生金顾护脾胃。本方专治肺有郁热引发的系列病变,与麻杏石甘汤相比,已无外邪,同时肺热不重,没有发热;由于是儿科用药,泻白散与导赤散一样,在用药的选择上依然是清中有补,适合于虚实夹杂的情况。除咳喘外,本方还可用于肺热引发的皮肤病、眼病、鼻衄、多汗等症。

泻黄散:藿香叶;山栀仁、石膏、甘草、防风;

简介:在《小儿药证直诀》又叫做泻脾散,高校大纲不做要求,它却是清泻脾胃伏热的良方,临床多用于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炎、弄舌抽动等症。

1)巧记法:

疯子想实干(防风、栀子、藿香、石膏、甘草)

2)汤头歌诀:

泻黄甘草与防风 石膏栀子藿香充 炒香蜜酒调和服 胃热口疮并见功

3)方解记忆法:

方中石膏、山栀相配,清热泻火自不在话下;防风为风药,是为“火郁发之”而设;本方证由脾胃伏火而致,若只投苦寒清泻,其伏火难免抑遏不升,故于清热之中配以升散之品,以使寒凉而不致冰伏,升散而不助火焰,乃是清中有散,降中有升之法;藿香化湿醒脾,与防风相配伍,有振复脾胃气机之用;最后甘草调和诸药,使药性相对趋缓,是为钱乙小儿方中惯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