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谓的天才只是找对了成功的本质:有结果的努力等于刻意练习

 addccde 2020-07-27
低级的赋能,从食物中获取
高级的赋能,从运动中获取
顶级的赋能,从学习中获取
「 成长赋能  」
升职加薪 | 团队管理 | 读书写作 
「 汨罗江上一叶舟  16 篇原创
作者 | 汨罗江上一叶舟
  • 一招制胜的本领
  • 背后是你看不见的千锤百炼
  • 无数个夜晚的不眠不休




《哪来的天才》说:世界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剧变,金融资本非常充足。现在稀缺资源不再是钱,而是人类能力。
就像比尔·盖茨曾说的:“如果你把20个最聪明的人带离微软,微软将变得微不足道。”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最贵!这句台词出自2004年冯小刚的《天下无贼》。你只有成为人才,能力达到领域或行业里的专家水平时,“市场无形的手”才会给你自动匹配最优质的资源和机会,让通往梦想的道路变得轻而易举。

凭天赋,能成为专家吗?

有一个人天资不够聪明,他的师父都嫌弃他“愚笨”,虽然他没有成为一代宗师,但无碍于他成为一代大侠!这个人就是《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学武功,师父江南七怪骂他笨,洪七公也骂他笨,但最后郭靖把降龙十八掌从开始“十发九不中”的尴尬,练习到炉火纯青的“十发十中”。用今天的话说,他就是一个行业或领域的杰出人物、顶尖专家。
为什么郭靖可以成就自己?靠天赋吗?很显然不是伤仲永式的没落天才比比皆是。
就像C罗说的:“没有努力,天赋一无是处。”在2018年欧冠1/4比赛中,33岁的他依然可以用一记腾空2.38米的世纪倒钩,征服全世界的球迷,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凭经验,能成为专家吗?

看看我们周围的不少人,他们不乏人品,工作勤奋,经验丰富,有的人甚至工作了10年、20年、30年,但并没有因经验而成为专家;他们甚至没有成为公司里的顶尖高手!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成为行业或领域的专家、佼佼者。
心理学家Ericsson的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
所以,C罗说的“没有努力,天赋一无是处”,准确地说,没有刻意练习,天赋一无是处。就像阿德里亚诺,在国米成名后沉迷酒精和女色而堕落,懒于刻意练习,自毁天赋,最终从贫民窟中走出来的他,又回到贫民窟。
而郭靖的经历至少告诉我们一点:普通人在天赋面前,不是靠简单的勤奋努力,就能横跨过去的;但有了刻意练习,就可以颠覆天赋设限的障碍。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努力的人,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还是无法让自己能力增长的原因。无论是有天赋的人,还是普通人,几乎在任何一个领域或行业,比如写作、演讲、销售、设计、运动员等等成为专家,甚至是大师,刻意练习都是必经之路,它决定了普通和卓越的巨大差距。
伟大的成就来自刻意练习!刻意练习破解了很多人心中存在的一个困扰——“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失败找方法”,方法一词等于什么也没说,太笼统抽象,这个方法是什么,就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什么?

刻意练习,顾名思义一种刻意为之的练习方式,激发自我潜能,让自己的能力按着预设的目标达成一种高水平的学习方式。
“普通练习”相比刻意练习,就像你只是周末去打羽毛球,加上有那么一点天赋,练习十年也只是达成业余水平中的顶级;但相比国家级队员的训练,无论是训练条件、时间、强度,还是教练水平等等,根本不在一个等级上。
传统文化的两句话代表了刻意练习的精髓:一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二是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用当下的概念来理解就是“微创新,精进迭代”。
刻意练习的本质是为了提高绩效而设计出来的。它是目的、目标、计划、阶段、方法、标准,采取连贯性行动来进行练习。
所以,对于那些每一次努力都把身体和灵魂拉成满弓的状态,恨不得把自己一生力气都用上的人来说,缺的不是拼命,而是有绩效目标的拼命,这才是通往梦想的正确姿势!
在这个快速更迭的时代,刻意练习的重要性,远远超出我们的认知。新生的一代站在一个更高知识、技术背景的平台上,后生勇猛,他们稍微勤奋、努力点就可以从你身上轻而易举地碾压过去,你所谓的“优势”立刻变成普通,甚至是成为劣势。
过去一个人积攒的十年工作经验,现在一个职场新人三年就可以累积完成,而且比你还更优秀。经验不再靠谱,瓶颈的周期越来越短,很多人不到三十岁,已经在工作上明显开始力不从心。以至于不少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现代的小孩太厉害了,公司新来的年轻人,他们学什么都很快,让自己感到巨大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危机感。”
更为残酷的是,随着近年来商业形态、新秩序的变化,进入个体崛起的时代,专家在各个领域和行业地位越来越突出,头部效应的优势被无限放大。电商催生的网红经济又让个体崛起的时代迈入了“超级个体”的时代。有人这样形容:
一个传统企业,一年创造10亿元的销售额,至少需要1000名员工;
一个互联网企业,一年创造10亿元销售额,至少需要100名员工;
而现在一个网红大咖,一年创造10亿元销售额,只需要10名员工!
这意味着“马太效应”正加速一流水平和二流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
《新约·马太福音》中记载: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使他多余;没有的,要把他剩下的也夺走。这话听上去很刺耳,但现实就是如此!《道德经》也说:“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当数量越来越难以弥补质量的差距,顶尖水平的专家就会变成越来越稀缺的资源。
通过刻意练习,让你的努力=能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那么,你要想在自己从事的领域、行业成为一个专家,应该如何进行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成长为专家的3大修炼,12个步骤

一、难度,挑战高难度的任务
自我检视:你的工作是在自动完成,有意识进行学习提升,还是进行更高难度的挑战?
人在接受任务时,心理表现为三区域:舒适区、舒适区、恐慌区。

1、舒适区
做自己的力所有余、得心应手的事。
在这个区域,靠旧有习得的经验,自动完成任务,不会让你继续获得成长,反而不进则退。一旦一个人的能力表现达到了自己“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自动化完成熟练的技能,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如果没有刻意地去提高自己的能力,那么这些自动化的能力更多的是意味着在退化。
经验会令人滞后,自我麻痹,被后起之秀快速超越。一个工作3年人,未必比工作10年的人逊色多少,甚至在技能方面比职场老司机更强。因为他刚毕业出来,所处的技术背景和知识结构远超10年前的水平,只要他们肯付出努力,很快就能达到一个高水准的地步。
你很优秀,但你被辞退了!
在2019年经济大环境的冲击下,一个34岁的朋友,小赵告诉我,公司把他辞退。理由很简单:老板眼里,他一个人顶3个的薪水,公司可以找3个设计来顶替他,技术少差不了多少,经验逊色点,但他们更年轻,更能加班熬夜,这是最大的优势。虽然公司给他了几个月的赔偿金,但这一丝安慰的背后,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迷茫。这就是经验者的“囚徒困境”,沉迷于经验,之前所有的舒适,最后都会累积成接下来的焦虑和不安。因此真正的高手、专家,不会固守经验,而是不断完善自己,保持持续学习的成长状态。
2、学习区
做自己力所能及,努力即可完成的事。
在这个区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刚好超过我们可以掌握的范围。相比自动化能力的人,优秀者则是跳出舒适区,进行学习区,拒绝自动化能力。很负责任地开句玩笑,一个人忙起来的时候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缺,而停下来了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
进入学习区会让你心里变得富有,只能保证你优秀,但不足以保证你成为真正的顶尖高手、专家。如果你身边的同事都是热爱学习的人,而且你所学习的东西并非那么难以掌握,那么大家的水平还是同属于一个“起跑线”。你想脱颖而出,不被人群淹没,获得升职加薪,就要挑战难度更大的任务。
就像竞技跳水比赛,如果几个人都能很好地完成难度系数相同的动作,且分数相差无几,那么最后想赢得冠军的人,就需要有完成更高难度动作系数的实力,才有可能赢得金牌。所以真正的顶尖高手、专家追求有难度的挑战,而不只是停留在学习区里。
3、恐慌区
做自己力不能及,不想去碰的事。
挑战任务的恐慌区,是反人性的。真正的高难度,高水平的刻意练习,有勇气直面惨淡的人生,去挑战那些让自己极不舒服,且无法轻而易举完成的任务。人性普遍上趋利避害,有畏难心理,有难度的挑战会让80%的人望而却步,你知难而上,这意味着你去做了,你就已经比多数人多出了50%胜算的概率。
一条咸鱼想翻身,靠的是对自己下手狠,自找不痛快,才能真正获得爆破性的成长。鲤鱼跃龙门,从来都是逆流而上,挑战高难度的任务,才能实现成长的迁跃。
一旦你突破有难度的挑战,你所获得的成长能力就是指数级的“洪荒之力”。
在职场中,不少职场人对领导安排有难度的任务,或是自己从未做过的任务,往往报以排斥、委屈、抗拒的心理,认为领导苛刻、责难自己,实际上等于错失了自己成长的机会。有过管理团队经历的人都有一个共同认知:人的潜能是可以被激发出来的,确切地说,是被逼出来的。
很多员工被领导逼到一定份上,能力就爆发出来了,最后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多年以后,再回过头来看,不敢相信现在的自己居然这么厉害。
都说“万事开头难”,难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畏难的心理和对未知的恐惧。如何自己逼自己一把,挑战有难度的任务?
逼自己挑战高难度任务的三个致胜策略
1、走出舒适,挑战难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舒适是最大的风险,挑战才有更多的可能。少有人走的路意味着你拥有更多的机会和胜算。
2、化繁为简,先易后难
解决问题无论大小,第一要务是启动拆解思维的程序,也就是老子说的“为大于细,图难于易”。再难的事情经过不断拆解,分化成无数个小事,从容易的开始做起,在困难里撕开一条裂缝,给自己引来一丝光亮,然后一点点蚕食问题的难度。就会降低畏难心理,心理的天平向挑战一端倾斜。
倘若一开始切入难度较大的任务,就像要一个刚入门学习象棋的人,去挑战顶尖高手,来一局被“秒杀”,心理被完虐几次,阴影面积被百分百覆盖,他还会有几分学习乐趣和意愿?
3、逐级击破,进阶挑战
从简单的任务开始做起,就像打通关游戏一样,一开始比较容易,然后渐进一点点增加难度,一个关卡过不去,反复多练习几次,掌握游戏通关的规律后,通关就会变得很容易很多,遇到大一点困难时,就会觉得这不算什么。把学习的任务设置成游戏一样的循环进阶模式——挑战→练习→通关→乐趣,可以激发自己的挑战欲望一直战斗下去。
一旦形成惯性,惯性本身的力量会推动你前进,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挑战难度的瘾。而这种上瘾的背后,是你完成一些任务后获得的成就感,转化成了人心理上的一种“退出成本”——如果放弃任务,意味着前面努力换来的成果白白被浪费掉,太可惜了,为什么不继续下去呢?而且越往后,退出成本越高,变相让你喜欢上挑战难度,那些通关游戏就是这样让人上瘾的。

二、重复,进行大量重复性的训练
刻意练习是大量重复的、高强度的,令人单调乏味的练习。
“不疯魔不成活”,《霸王别姬》中的这句台词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所有实现梦想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那种近乎残酷的自我磨炼,独自承受痛苦、折磨和煎熬,然后才有习得一飞冲天的本领。
比如,已逝NBA球星科比,为什么投三分球准确率那么高,而且往往在比赛最后关头靠他的一记三分球奠定整个比赛的胜负。刻意练习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科比曾经就为了练3分球练了一个月,一天必须投进1000个三分球,而且是在不同的位置进行练习投篮,这才有了他对比赛“一锤定音”的掌控能力。

没用重复性的刻意练习,哪来的高光时刻,人生巅峰!

有句话说,下班后“2小时”,决定你未来的收入和人生的高度!你不能寄希望于每天8小时,“朝九晚五”的工作节奏来达成专家的水平。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的时候。
神枪手都是子弹喂出来的,百发百中没有捷径!我在带团队时,最优秀的一位下属小磊,总是利用上班的闲暇时间和下班后的时间,进行大量重复性的练习。比如,他会找很多顶级的电影海报,针对画面、字体、光效等逐级进行PS命令的效果拆解,进行刻意练习,然后输出成工作实战,再反复精进,变成一种自己可以“随心所欲”掌控的技能。所以只要团队一旦有难度大的挑战任务,他是第一人选,公司的专家,一个超级发光体就这样诞生了。
而团队中的一些员工认为自己也在“刻意练习”,却没有获得能力上的巨大提升。这是为什么?小磊他的刻意练习是成体系的,而那些普通员工,练习是碎片化的,缺乏体系,且没有连贯性,只是一种“普通练习”,很容易造成自己的一种错觉——我也很努力啊!但为什么领导不给我升职加薪?这样一来就变成对公司的抱怨,对工作的抵触情绪,反而限制了自己的职场发展。
进行大量重复性刻意练习的三个致胜策略
1、延迟满足,放眼未来
放弃短期利益,等待延迟满足。
2、抓住关键,强化练习
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系统化的刻意练习;对关键性技能分阶段进行强化训练,打磨、抛光。
3、实战练习,互为一体
工作任务与刻意练习相互连接,进行持续性精进。

三、反馈,进行持续性有成果的反馈

自我检视:通过哪些手段来反馈自己刻意练习的成果?
刻意练习的本质是为了提高绩效而设计出来的,而绩效的本质是一个人的元认知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刻意练习的本质是建立元认知的反馈能力,这种反馈能力的程度,决定了一个能力水平的等级。
元认知的反馈能力分为三个层次:
1、知道自己现在的水平
2、你知道自己和高水平的差距在哪
3、你知道如何改进,克服哪些障碍点才能达成目标或超越目标
只有获得这种元认知能力,你才能知道自己的刻意练习取得了哪些成果,离设定的目标还有多大的差距,还需要在哪方面进行改进提升。没有反馈的练习,无法评估自己的训练成果到了何种水平的状态。就像一个人自己天天和木人桩进行对打,真正出去打架时,才发现自己不堪一击,原来外面的高手那么多。江湖之大,不切磋就是自废武功。
如何提升元认知的反馈能力?
那些最伟大成就者,如果没有导师和教练的帮助,几乎很少人能获得显著的成就。比如乔布斯的精神导师是日本僧人乙川弘文;行业导师是硅谷之父英特尔的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即便伟大的成就者获得成就后,他们仍然需要导师、教练的帮助。
“你的人生成长导师是谁?”
很多人都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有人会说:“我没有人脉资源,想找个导师很难,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怎么办啊?”实际上,在职场比你厉害的人就是你的导师。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可以向网络大咖学习。比如李佳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还没火的时候会看别的博主的视频,比如跟俊平大魔王学怎么讲成分、如何把一个产品讲得更好玩,自己的直播也会尝试用这种方法。”
获得练习上的元认知反馈,通过刻意练习可以达成可控的结果,让结果在大脑中形成奖赏回路(自我激励的机制),也就是你为自己找到了为什么工作的理由——人骨子里对满足感、挑战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只有在这种自驱力的作用下,你才能坚持做出高水平的刻意练习。否则,在枯燥乏味的练习面前,多数人都无法坚持下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不了了之。
电影《送我上青云》中有一句经台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好的导师就是你人生成长的外挂,就像游戏玩家,有了外挂的加持,能一路轻松升级打怪兽。拿我自己来说,自从有了导师的指导后,他总能一针见血地洞悉我存在的问题,帮助我在学习上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持续性获得反馈的三个致胜策略
1、找好导师,反馈成果
通过导师的指导,参考资料,他人的交流互动和自我分析比较等方式,获得练习的元认知反馈,清楚知道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在哪。
2、持续反馈,改进不足
针对每次练习后的不足,找出反馈的改进方法,再刻意练习,直至把他内化成一种高水平的熟练技能。
3、刷新系统,优化升级
持续关注行业的新趋势,新技术,新知识,对熟练掌握的技能,进行能力系统的刷新,实现优化升级,保持高水平领先的优势。
特别强调一点:
在反馈练习的过程中,制定以绩效考核为目标的自检清单,让大脑有的放矢,才能保证产出高效的练习。比如跳水运动员,从起跳、空中动作、打开动作、到最后压水花,每个技术动作在训练时都一套完整的绩效指标作为参照,然后通过录像回放以及教练的指导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个环节做得好,哪个地方存在瑕疵、不足或失误,那么在接下来的训练中,大脑就会有意识地进行纠正,朝着绩效指标去刻意练习,逐渐达成可控的结果。
所以,决定刻意练习的成败,关键在于你为自己制定一份绩效考核为目标的自检清单。
但人往往自认为“我凭大脑记录反馈就可以了,罗列清单这点小事多此一举,根本没有这个必要”。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为什么我们大脑在处理问题时总是“丢三落四”呢?因为大脑具有自我欺骗性,它能记住的东西并非你想象的那么多,那么精确,所以无法保证刻意练习的准确性,也就无法保证输出结果的有效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看似也在刻意练习,但效果不太理想的原因。而清单的作用正好可以弥补大脑“丢三落四”的缺陷,避免因一个细节的失误,导致满盘皆输的后果。
但为什么多数人没有养成清单的习惯?问题的核心出在我们的认知上,认知决定选择,选择决定行动。认知清单的本质,你才会真正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一旦清单形成,你可以在大脑不断纠正偏差,强化巩固自己的认知,然后在神经网络中建构起一种缜密的逻辑思维,一套具有稳定性的操作指令,可以保证你在实战中获得最大程度上可控的结果。
自检清单的制定往往一开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刻意练习和认知的升级,同步完善自检清单。

小结
决定一个人的能力,从来都不是天赋和经验,而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一个人成为专家的必经之路,一旦你积累到非凡的程度时,它必定会产生非凡的成就。但就像稻盛和夫认为的“人生的意义在于磨炼灵魂”,刻意练习让你从深层次接近最真实的自己:
知道自己能为他人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找到自己的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
拥有自己人生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