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成为学生认可的“好老师”?一起听听学生的期待

 nmeqyhj 2020-07-27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园丁”“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对于教师角色的定义或比喻体现出我们的社会文化赋予教师的责任,包含着人们对于“好老师”所应表现出的行为和品质的丰富期待;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等文件也从政策层面对教师角色进行了规范和要求。然而,学校教育的目标指向和参与主体是学生,学生的感受也会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效果,因此对于教师角色的探讨也应该听听学生的感受:学生对教师有怎样的期待?教师应该如何回应这些期待?下面我们为大家分享某小学五年级1班的案例,希望提供一些启发。

倾  听


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期待


普遍的期待

该班级学生对教师的期待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严格要求、幽默风趣、公平公正、关爱学生、知识渊博等。尽管这些期待看起来平平无奇,教师们一般也会如此要求自己,但是分析学生对这些期待的具体解释和描述可以发现,学生对教师具体行为特征的期待是指向自己的需求,包括实现自身成长和愉快的学校生活两方面,比如:“老师应该严格,使学生更优秀,也应该幽默,让学生适当放松。”“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健康,让学生们心里暖暖的。”

可见,这份小小的期待背后,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需求。因此,教师不能只是自顾自地对自身角色抱有期待,应该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当下感受出发调整自己的行为,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为了了解学生的感受和需要,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写意见卡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表达,倾听学生的声音,与学生对话,而不是将自己单方面的想法直接实施。

学生的个性化期待

“学生”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而教师面向全班学生,容易关注共性、忽视差异,追求整体的教育结果而损失个别化教育的有效性。事实上,无论是学习吃力、调皮捣蛋的学生,还是表现优秀的学生,他们都可能有独特的、不能忽视的需求。

比如该班级中,一名“三好生”(学生A)提出了班主任(L老师)让自己困扰的地方:“不要非得点我起来回答问题,这样我会很紧张,不太情愿上这门课……还希望老师在我表现没有那么好的时候能多鼓励一些,而不要那么严厉,比如考试成绩不是很好或者上课没有举手回答问题的时候。”对于学生A的困扰,L教师感到意外,细想后认为原因在于自己对三好生的要求更严,且学生A的家长也很严厉,导致她在学校和家庭中都得不到鼓励,信心不足。

由此可见,教师需要与学生、家长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和配合,了解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在校表现和情绪变化与学生直接对话,另一方面,保持与家长沟通的习惯也十分重要,不仅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情况,也能更好地与家长形成配合,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有力的支持。

反  思


根据学生的期待优化教育行为


在对五年级1班师生的调查中发现,教师认为有一些学生期待是无法满足的。比如,学生A希望教师在自己表现不好时也能多鼓励,而教师认为这样的鼓励不能让全班信服,应更多由家长来完成:“家长只面对一个孩子,怎么鼓励都行,而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班的孩子,大家都看着呢。所以我就一个标准,你做到了我就鼓励你,让大家都心服口服。”再比如,学生希望期末时的课堂能让学生多表达,作业的形式更加丰富有趣,而不是课上课下都只是刷卷子,对此教师表示充分理解,但认为无法实现:“孩子对老师的这种期盼,我觉得是非常正确的,但老师还是会受到局限的……期末到最后每个班都在刷卷子,除非不考试了。”

以上可见,学生从个人的需求和感受出发直接形成对教师的期待,而教师则需要考虑班级整体感受、制度要求等多种因素,多方不同的期待让教师感到矛盾和被动,在权衡中舍弃了学生的期待。

这种取舍是可以理解的,但另一方面,学生的期待是有道理的,即使表面上幼稚、不可行,但仔细分析也能从中看到更本质的需求,这正是对教育教学的启示,不能因为做不到而忽视,而是应该以此为契机进行自我反思,化被动为主动。比如,对学生的鼓励能否通过个别化沟通进行?期末固然要做练习,但是否应有放松和调剂?能否优化讲评试卷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有时候,教师会无奈于现状,安于现状,强调客观外部限制而忽视学生真实、生动的感受。但如果能够调整自己的思路,在外部限制下寻找可能的突破点,依然能够优化自身的教育行为,改善学生的感受。总之,教师应保持自我反思的意识,让倾听和尊重的心态成为习惯,以此去面对学生的想法,不仅理解,更要尝试接纳,寻找内在可控的因素,优化教育行为。

引导


用自身教育观念引领学生的期待


尊重和接纳学生的想法,是让教师向学生的期待靠拢;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使其向自己的观念靠拢。很多时候,学生不认同教师的行为,是因为不理解,就像长辈经常说“我都是为你好,你以后就明白了!”但这其实是在搁置问题,双方在思想上没有达成共识,又如何能在当下和谐地相处、收获好的教育效果呢?因此,应该将“以后就明白了”这种思路转变为“现在就让你明白”,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即,当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不足时,有效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把视野从当下放长放宽,以成长和发展来要求自己、理解教师

“老师引导学生优秀,学生就期待优秀……因为我一直是这么培养的,所以他们就朝着我的方向走了。”L老师如是说,学生们表达的期待也证明了她引导的成功:“老师说想要优秀就应该做出加倍的努力”“老师的严格是为我们好,是想让我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老师应该教导学生有一颗爱国之心,就像我的班主任L老师,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做贡献”……

那么,什么才是“有效的”引导呢?L老师有成功经验:建立有爱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充分信赖自己;把握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如日常闲聊、看电视节目之后的分享等),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融入对学生思想和理想的引导;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优质的教育结果获得家长的认同与支持,让家长与自己形成合力,而不是反作用力。



想要成为学生认可的“好老师”,教师应该问自己三个问题:学生对我有怎样的期待?如何基于学生的期待优化教育教学工作?能否用我的教育观念来引导学生的期待?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倾听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并且从中反思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生长点,也用自己的观念引领学生、形成学生发展的生长点。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了解,彼此磨合,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让教育的效力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

文章来源|E智慧诊断评估(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