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家说的“实体”是什么

 飞华个人图书馆 2020-07-29

存在是什么,换言之,实体是什么,无论在古老的过去、现在以至永远的将来,都是个不断追寻总得不到答案的问题。

在一切场合,科学都主要地研究首要的东西,其他事物依赖于它,并由它而得名。假如这东西就是实体的话,那么,哲学家应做的事就是掌握实体的原因和本原。

那根本的、非其他意义的、纯粹的“有”,必定是实体……实体在哪个意义上都在先;在定义上、在认识程序上、在时间上全居第一位。因为其他的范畴没有一个能够独立存在,唯有实体能如此。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雕像(坐落于弗莱堡大学图书馆门前)

实体是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核心概念。在一定意义上,自希腊哲学产生之日起,实体的讨论就已经开始。但第一个系统讨论实体问题的哲学家,则首推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之外另一个影响西方文明走向的哲学家。黑格尔对亚里士多德评价甚高,称他为“从来最多才最渊博(最深刻)的科学天才之一”,“一个在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人”,“一切哲学家的老师”。“如果真有所谓人类导师的话,就应该认为亚里士多德是这样一个人”。1 他还说:“假使一个人真想从事哲学工作,那就没有什么比讲述亚里士多德这件事更值得去做了。”2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知识被划分为三个重要的分支: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制作科学。理论科学包括第一哲学(形而上学)、数学和物理学。实践科学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制作科学包括诗学和修辞学。

|《范畴篇》的实体学说

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as being),而存在论的核心问题则是实体或本体。“存在是什么,换言之,实体是什么,无论在古老的过去、现在以至永远的将来,都是个不断追寻总得不到答案的问题。”7 “在一切场合,科学都主要地研究首要的东西,其他事物依赖于它,并由它而得名。假如这东西就是实体的话,那么,哲学家应做的事就是掌握实体的原因和本原。”8 亚里士多德讨论实体的著作主要是《范畴篇》和《形而上学》,我们的讨论从《范畴篇》开始。

(一)实体(substance)与属性(attributes)

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最早从“范畴”的角度提出了“实体”的问题。他给实体下的定义是:“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存在一个主体之中,如‘个别的人’、‘个别的马’。”9 所谓“不述说一个主体”的意思是说,在甲是乙这样的主谓判断中(其中,甲是主词,是主体;乙是谓词,是述说主体的),作为实体的东西不能出现在谓词的位置上。比如,在“苏格拉底是人”这个判断中,人可以述说苏格拉底,而苏格拉底却不能述说人,不能说“人是苏格拉底”,所以,“苏格拉底”就是实体。

所谓“不存在于主体之中”指的是实体的独立存在性。亚里士多德从逻辑上对词作了分类,提出了十个范畴。“那些并非复合的语词,表示的是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状态、活动、遭受。现在我大略地说一说它们的意思:实体,例如人或马;数量,例如二尺长或三尺长;性质,例如白的、懂语法的等属性;一倍、一半、大于等等则属于关系范畴;在市场上、在吕克昂等等则属于地点范畴;昨天、去年等等属于时间范畴;躺着、坐着等等是指姿势的语词;穿鞋的、武装的等等则属于状态;切割、烧灼等等是动作;被刺、被烧灼则属于遭受范畴。”10 在这十个范畴中,他认为只有实体是中心,其他范畴都是附属于实体的,是实体的属性。

《形而上学》坚持了这种区分。“我们可以在好多意义上说一件东西‘有’,但是一切‘有’的东西都与一个中心点发生关系;这个中心点是一种确定的东西,说它‘有’是毫无歧义的。”11 这个中心点就是实体。“事物被说成是存在,有些由于是实体,有些由于是实体的属性”。12 “我们甚至于可以问:‘走’、‘健康’、‘坐’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词,是不是意味着这些东西是存在的?这些东西没有一样是自存的、能够与实体分离的,如果有的话,那个走着、坐着或健康的东西倒是存在的东西。现在我们看到这些东西比较实在,是因为有个确定的东西在底下撑着它们(即实体或个体),这东西是蕴涵在那类谓词里面的,因为我们使用‘好’、‘坐’等词的时候总是包含着这个意思。所以很明显,正是靠这个范畴,其他的任何一个范畴才‘有’。因此,那根本的、非其他意义的、纯粹的‘有’,必定是实体……实体在哪个意义上都在先;在定义上、在认识程序上、在时间上全居第一位。因为其他的范畴没有一个能够独立存在,唯有实体能如此。”13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以“苏格拉底”为例具体描述了实体和属性的区别。我们说“苏格拉底是聪明的”,也可以说“苏格拉底是善良的”,在这两个判断中,“聪明的”和“善良的”都是苏格拉底的属性,苏格拉底则是这两个属性的载体,是变中之不变,是实体。亚里士多德对于“范畴”的分类实际上也是从本体论上对“存在”所作的分类。“就自身而言的存在的意义如范畴表所表示的那样,范畴表表示多少种,存在就有多少种意义。”14

在亚里士多德以前,希腊哲学家们实际上早已触及实体的问题,无论是泰勒斯的水,毕达哥拉斯的数,赫拉克利特的火,巴门尼德的存在者,还是柏拉图的理念,实际上讲的都是实体。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哲学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本体论特征。但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哲学家们还分不清实体和属性,有的把属性看作实体,如毕达哥拉斯派认为“数”是唯一的实体。柏拉图也常将性质、数量、关系等与实体搅在一起,以致搞不清哪些东西才有理念。亚里士多德明确区分实体和属性,开创了西方哲学史上以存在和实体为研究对象的本体论传统。

(二)第一实体(primary substance)与第二实体(secondary substance)

按照实体的上述定义,只有个别事物才符合实体的两个特征:即“不述说主体”和“不存在于主体之中”,所以,只有个别事物最有资格被称为实体,其特征是“这一个”,亚里士多德称之为“第一实体”。“第一实体之所以被认为比其他事物更是实体,就在于第一实体是支撑着其他一切事物的载体,其他事物或被用来表达它们,或存在于它们中。”16 “如果第一实体不存在,那么其他一切都不可能存在。”17 属(species)和种(genus)也“不存在于主体”中,所以,在一种“次要”或“弱化”的意义上,属和种也可以被称为实体;但属和种却可以“述说主体”,所以,它们在实体性上要低于第一实体,故可称为“第二实体”。“除了第一实体,其他事物中只有属和种可以被称作第二实体,因为在所有的表语中,只有它们能够清楚地说明第一实体。”18 “人们所说的第二实体,是指作为属而包含第一实体的东西,就像种包含属一样。如某个具体的人被包含在‘人’这个属之中,而‘人’这个属自身又被包含在‘动物’这个种之中。所以,这些是第二实体,如‘人’、‘动物’。”19

属和种之所以可以被称为实体,不是因为它们可以表示“这一个”,而是因为和其他谓词比起来,只有它们可以清楚地说明第一实体是什么。比如,说“苏格拉底是人”,比说“苏格拉底是丑陋的”,更能够对作为第一实体的苏格拉底做出本质性的揭示。从个体到属再到种,实体性依次递减,就是说,属的实体性低于个别事物,种的实体性低于属。“属比种更能被称为第二实体,因为它更接近于第一实体,因为如果要说明第一实体是什么,那么,用属去说明就比用种去说明更明白、更恰当。”20 比如,“苏格拉底是人”就比“苏格拉底是动物”更能说明苏格拉底的特性;同理,为了说明一棵树的本质,用树说明就比用植物说明更清楚,因为后者过于宽泛。同一层次的实体之间,并无实体性大小的分别。“实体似乎不具有更多、更少等程度上的不同”。21 在个体层面,一个人并不比一头牛更是实体;在属的层面,人并不比牛更是实体;在种的层面,动物并不比植物更是实体。实体的另一特征是“在数目上保持单一,在性质上可以有相反的性质。除实体外,其他事物并不具有这种特点”。22 比如,同一个人,可以有时热、有时冷,有时好、有时坏。但同一种颜色则不然,不能既白又黑。

|《形而上学》的实体学说

《形而上学》仍然坚持《范畴篇》对存在的分类,认为实体居于范畴表之首,因为“其他范畴都不能离开它独立存在,唯有实体才独立存在”。23 但其实体观与《范畴篇》的实体观有很大差别。总的说来,《范畴篇》是从逻辑学入手讨论实体问题,《形而上学》则从本体论角度直接面对实体问题。

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和哥白尼之间的对话(1632)

(一)四种可能的实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至少在下述四种意义上被人们所使用:本质或是其所是(essence)、一般或普遍(universal)、种(genus)和载体或基质(substratum)。他对这些可能的实体分别做了讨论。

1.载体是实体,其中,形式才是第一实体。所谓载体,就是其他一切都述说它,而载体自身则不述说他物。按照这个标准,有三种东西可以看做载体:质料(matter)、形式(form)和前两者的结合即个别事物(concrete individual)。“在某种意义下,质料被称为载体,在另外意义下,形状被称为载体,而两者所组成的东西被称为第三种载体。”24 比如,就一座青铜雕像而言,青铜是质料,图像是形状,二者的组合物即是雕像。青铜、形状和雕像都是载体,因而也都是实体。在《范畴篇》中,个别事物是单一的实体,现在,个别事物成了组成物,即是由形式和质料这两部分组成的。就实体作为载体而言,似乎应该把质料看做最后的实体,因为再没有什么东西在它背后了。“如若把其他东西取走之后,除剩下质料外就一无所有了。”25 但实体的另一个特征是“这一个”,按照这个标准,质料就不是最初的实体,因为“我所说的质料,就其自身既不是某物,也不是量,也不是规定存在的任何其他范畴”。26 就是说,质料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东西,它既不是这一个,又不是那一个。“我所说的质料是指那种不能现实地而只潜在地是这个的东西。”27 可见,从个体性来说,个别事物和形式比质料更是实体。关于可感的个体事物的实体性,亚里士多德从未怀疑过。问题是,个别事物和形式谁的实体性更强?“现在应暂且不谈由质料和形状构成的实体,因为它是在后的,清楚易见的。”28 道理很简单:(组合的)个别事物具有个体性,可以独立存在,这种个体性或者来自质料,或者来自形式。不可能来自质料,因为质料缺乏个体性,不是现实的“这一个”,因此,只能来自形式。于是,现在形式成了第一实体,个别事物成了第二实体。

2.本质是实体。一个事物的本质(是其所是)指就其自身而言(in virtue of itself)的东西,它关乎事物的本性因而和事物具有同一性。比如,人们可以说“苏格拉底是懂音乐的”,也可以说“苏格拉底是人”。“懂音乐的”并不是就苏格拉底自身而言的,就是说,它不影响苏格拉底之为苏格拉底,因而不是苏格拉底的本质。“人”则有所不同,它和苏格拉底是须臾不可分的,离开了它,苏格拉底也就不存在了,所以,“人”是苏格拉底的本质。不难看出,本质或是其所是和定义相关。“是其所是就是那些其原理即是其定义的事物。”29 “原始而单纯的定义和是其所是只属于实体。对其他东西也可这样说,不过不是原始意义罢了。”30 “除了实体,任何东西都不具有是其所是和定义,……定义就是是其所是的原理,是其所是要么只属于实体,要么最多地、原始地、单纯地属于实体。”31 所以,本质毫无疑问是实体。亚里士多德进而认为,本质或是其所是存在于属中。“除非在种的属中,否则就无处去找是其所是”。32 所以,说本质是实体,等于说属也是实体。这就和上文提到的形式问题联系起来了,因为在希腊文中,属和形式本来就是同一个词。形式之所以构成第一实体,就是因为它构成了事物的本质或是其所是。

3.普遍和种不是实体。亚里士多德心目中的普遍,主要指毕达哥拉斯的“数”、巴门尼德的“存在者”和柏拉图的“理念”。在他看来,这些都不是实体。他从几个方面展开了论证。比如,“个体的实体是为个体所独有的东西,它不依存于他物,普遍则是共同的。所谓的普遍,在本性上就意味依存于众多。”33 又比如,“实体按其本意就是不述说载体的东西,而普遍却总是述说某一载体或主体。”34 总之,普遍或一般不能表示“这一个”,只能表示“这类”,所以,它不是实体。由于《形而上学》并不是一部完整的著作,所以没有专门讨论种的本体性问题,从他讨论普遍时所举的例证看来,他并没有严格区分普遍和种,所以,他对于一般所作的讨论完全适用于种。这样看来,在前面提到的几种可能的实体中,一般和种都不是实体,只有本质和载体才是实体。应当指出的是,亚里士多德并不否认普遍和一般的存在,只不过它们不是作为实体而存在,就是说,它们不像柏拉图的理念那样具有独立的存在。

(二)永恒的实体——不能被运动的推动者(the unmovable mover)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有三门思辨科学:物理学、数学和神学。“物理学所研究的是在自身内具有运动本原的东西,思辨的数学则是一种研究恒久对象的科学,但不研究分离的东西。”35 神学“以分离的、存在而不运动的东西为对象”。36 这三门科学分别对应于三种实体:可消灭的可感(perishable sensible)实体、永恒的可感(eternal sensible)实体和不能被运动的非可感(unmovable non-sensible)实体。

在《物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就已经提出了“最初的推动者”的思想。首先,运动是永恒的,因为时间是永恒的,而时间不过是运动的某种影响。“过去不曾有过,将来也不会有这样的时间,在此时间中从未有过也将不会有运动”。37 其次,一切被运动的东西必为某物所运动。“一切被运动的事物都必然是被某物所运动。因为,如若在自身之中没有运动的本原,那么显然它要被他物所运动”。38 再次,从逻辑上说,必定存在一个最初的推动者,否则,整个运动系列就会趋于无限。“既然一切被运动的东西都必然被某物所运动着,那么,假如某物被另一个被运动的东西运动着在某一地点中运动,而这个运动着的东西又被另一个被运动着的东西运动着,如此等等就可以永远追溯下去,所以,必然有某个最初的运动者,才不至于追溯到无限。”39 这个最初的运动者不再被他物所运动,而是被自身所运动,就是说,自己运动自己。而且,既然运动是始终存在的、不间断的,这个最初的推动者必定是永恒的。“这样的运动者只要一个就足够了:它是最初的、不能被运动的、永恒的,是其他事物运动的本原或始点。”40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从实体的角度进一步讨论了这个问题。既然运动和时间都是永恒的,必然存在着某种永恒的、不能被运动的实体,因为“存在着的东西中,实体是最初的。如若实体毁灭了,万物也就毁灭了。”41 而且,这种不能被运动、只能自己运动自己的永恒实体不能是一种潜能,必须是一种现实性。道理很简单,潜在的运动能力并不等于现实的运动,就是说,潜在的存在可能不存在。“某种不被运动而运动的东西,就是永恒的、现实性的实体。”42 这样一个永恒的、不被运动的实体是通过何种方式引起运动的呢?显然不是通过与他物进行物理接触的方式(这是可感实体被运动的方式),而是通过成为“欲望”和“爱”的对象引起运动。这样的实体不是别的,只能是神。“神就是现实性,是就其自身的现实性,他的生命是至善和永恒。”43 这样的实体独立于可感事物而存在,没有体积,没有部分,也不可分。亚里士多德关于“不能被运动的推动者”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中世纪及近代哲学中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直接来自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 近代哲学的实体学说

实体学说是近代哲学特别是近代早期哲学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近代哲学的实体学说可谓五花八门,异彩纷呈:有二元论的,一元论的,也有多元论的,更有对实体观念的反驳与批判。

(一)笛卡尔的实体观

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René Descartes, 1596–1650)提出了一种二元论的实体学说,即认为存在着物质和精神两个实体。在笛卡尔看来,实体就是可以独立存在、不依赖于他物的东西,精神和物质都是这样的实体,它们各自独立,互不依赖。精神实体的属性是思维,物质实体的属性是广延。为了坚持二元论立场,笛卡尔必须回答在动物和人那里精神和肉体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动物根本没有理性灵魂,完全是一个物质实体,或者说是一架机器,所以,不存在精神与肉体的关系问题。在人身上,精神和肉体的关系如何呢?“我确实有把握断言我的本质就在于我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或者就在于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就是思维。而且,虽然也许(或者不如说的确,像我将要说的那样)我有一个肉体,我和它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过,因为一方面我对我自己有一个清楚、分明的观念,即我只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而没有广延,而另一方面,我对于肉体有一个分明的观念,即它只是一个有广延的东西而不能思维,所以肯定的是:这个我,也就是说我的灵魂,也就是说我之所以为我的那个东西,是完全、真正跟我的肉体有分别的,灵魂可以没有肉体而存在。”44 “精神可以没有肉体而存在,肉体可以没有精神而存在。”45

[意]基里诃《伟大的形而上学家》

笛卡尔认为,在人身上,精神和肉体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实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密切程度远远超出了舵手与其船只之间的关系。但是,它们仍然是两个独立的实体,不存在谁产生或引起谁的问题。为了回答精神实体何以能影响物质实体(身体)的问题,笛卡尔曾经把心灵、肉体和二者的联合体称为三个“原始概念”,意思是,它们是不能进一步加以解释的东西。笛卡尔在晚期还曾提出“松果腺”理论。当时的解剖学发现,人体器官都是成对儿的,唯有松果腺是单一的。笛卡尔据此认为松果腺是身体的中心,并使人的心灵和肉体产生相互影响。当然,在最终的意义上,无论是灵魂还是物体都不是真正的、绝对的实体,而只是相对的实体,因为它们实际上都不能独立存在,都是神创造出来的。“何谓实体;这个名词在应用于上帝和被造物时,意思是不一样的。”46 “我们只能设想有一个绝对独立的实体,那就是上帝。”47

(二)斯宾诺莎的实体观

斯宾诺莎(Benedict De Spinoza, 1632–1677)认为,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宇宙是一个巨大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实体、自然或神。“我把实体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须借助于别的事物的概念。”48 这个定义表明:首先,实体是在自身内存在的,是一个究极的形而上学主体。他物可以作为实体的特性而存在,而实体却不作为任何他物的特性而存在。其次,实体是通过自身被认识的东西,就是说,实体的观念不包括任何他物的观念。实体在本体论和概念上都是独立的。实体是自因,所以,实体必然存在。“我把自身的原因理解为这样的东西,它的本质就包含着存在,或者它的本性只能被设想为存在着。”49 实体是唯一的。“按事物的本性说,不能有两个或多数具有相同性质或属性的实体。……不能有多数实体,只有唯一的实体。”50 实体是无限的。“我把神理解为绝对无限的东西,亦即具有无限多的属性的实体,其中每一个属性都各自表现永恒无限的本质。”51 实体不可分,在实体或神里面没有分别,就是说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我们是通过属性认识实体的。实体或神具有无限个属性,因为神必定处处都是无限的;然而这些其他的属性不为我们所知,就我们的理智来看,有两种属性,即思想和广延。实体和属性要通过具体事物来表现,斯宾诺莎把具体事物称为样式。样式是“实体的特殊状态,亦即在别的事物内并通过别的事物而被认识的东西”,和实体不同,样式在本体论和概念上都是有待的。各种样式严格遵循必然性。在自然界,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偶然。“自然中没有任何偶然的东西,反之,一切事物都受神的本性的必然性所决定而以一定方式存在和动作。”52 因为一切存在物都在神之内,而神是必然而非偶然地存在的;万物都被神的本性的必然性所决定,不但被决定存在,而且被决定在一定的方式下存在和动作,所以,从神的本性必然得出的神的样式也是必然的。实体及其属性是产生和维持样式的主动力量。样式只能存在于实体或神之内,没有实体,样式既不能存在,也不能被认识。

(三)莱布尼茨的实体观

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z, 1646–1716)认为,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等人都没有很好地解决实体的问题,实体与样式即“一”与“多”的关系问题也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地解决。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和斯宾诺莎的实体一元论,都把复杂多样的世界简单化了。莱布尼茨把一种不可再分的“形而上学的点”即“单子”称为实体。单子是突然地产生和消灭的;单子没有广延和形状,是构成事物的最小单元;单子在性质上具有多样性,单子间有质的区别,但没有量的差别;单子是变化的,而且是自因;单子有知觉能力,单子之间质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知觉能力上。最单纯的单子只有微弱的知觉,根本没有清楚明晰的表象,无生命的东西就是由这类单子构成的。较高级的单子具有较清晰的知觉而且有记忆伴随,这样的单纯实体称为灵魂,动物就是由这些单子构成的。更高一级的单子,不仅具有清晰的知觉和记忆,而且有“理性灵魂”或“精神”,能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人就是由这类单子构成的。最高级的单子是上帝,它具有最完满的智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依据其单子的高低之分,形成一个不间断的系列,宇宙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飞跃。

莱布尼茨否认单子之间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因为“单子没有可供事物出入的窗子”,但上帝的存在保证了这些单子的和谐一致。上帝是最初的单纯实体,一切派生的单子或创造出来的单子都是它的产物,是凭借神性的一刹那的连续闪耀而产生的。所以,尽管单子与单子之间没有物理的或现实的相互作用,却有一种理想的关系,这种联系是由上帝确定的。莱布尼茨把这种由上帝预先确定的理想关联称为“预定和谐”。每个单子就像钟表一样准时,按照既定的路线发展并与其他单子保持完整一致,整个宇宙也因此好比一个庞大的乐队,每一乐器都按照上帝事先谱就的乐曲演奏各自的旋律,而整个乐队所奏出的就自然是一首完整的和谐的交响乐曲。每一个单子都可以像镜子那样按自己的观点反映整个宇宙。“这种一切事物对每一个事物的联系或适应,以及每一事物对一切事物的联系或适应,使每一个单纯实体具有表现其他一切事物的关系,并且使它因而成为宇宙的一面永恒的活的镜子。”53

(四)休谟的实体观

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的实体观建立在其知觉学说的基础之上。知觉分为观念和印象:观念有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之分,印象则有感觉印象与反省印象之分。观念的合法性在于它能够还原为源始的感觉印象。休谟认为,实体观念是复合观念,因而实体实际上并不存在。首先,我们没有实体观念的印象。“有一类哲学家把他们大量的推理建立在实体和偶性的区别上,并且设想我们对两者都具有清楚的观念:我很想请问那些哲学家们,实体(substance)观念是从感觉印象得来的呢,还是从反省印象得来的呢?如果实体观念是从我们的感官传给我们的,请问是从哪一个感官传来的,并以什么方式传来的?如果它是被眼睛所知觉的,那么这个观念必然是一种颜色;如果是被耳朵所知觉,那么它必然是一种声音;如果是被味觉所知觉,那么它必然是一种滋味;其他感官也是如此。但是我相信,没有人会说:实体或是一种颜色,或是一个声音,或是一种滋味。因此实体观念如果确实存在,它必然是从反省印象得来的。但是反省印象归结为情感和情绪;两者之中没有一个能够表象实体。因此,我们的实体观念,只是一些特殊性质的集合体的观念,而当我们谈论实体或关于实体进行推理时,我们也没有其他的意义可言。实体观念正如样态观念一样,只是一些简单观念的集合体,这些简单观念被想象结合了起来,被我们给予一个特殊的名称,借此我们便可以向自己或向他人提到那个集合体。”54 其次,实体往往被定义为可以独立自存的东西,但在休谟看来,每一个被想象出来的东西也都是可以独立自存的。比如,我们的一切知觉都是相互区别、相互分离的,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独立存在的,如果这样,所谓实体与偶性的区别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无论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都只是复合的观念,并没有与之对应的任何印象,因而也就不具有任何实在性,因为“除了对知觉而外,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没有一个完善的观念。一个实体是和一个知觉完全差异的。因此,我们并没有一个实体观念。”55

我们看到,英国经验论从洛克到休谟的发展,是一个逐渐排除形而上学因素的过程。洛克假定实体的存在,尽管我们对之缺乏必要的、清晰的了解;贝克莱抓住洛克实体学说中的漏洞,否定了物质实体的存在,但出于自己学说体系和信仰的原因,肯定和保留了精神实体的存在;休谟则把经验主义原则贯彻到底,从根本上否定了实体的存在。

注释

1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380页。

2 .同上书,第284页。

7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第153页。

8 .同上书,第85页。

9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6页。

10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154页。

11 .同上书,第123页。

12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第85页。

13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124–125页。

14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第121–122页。

15 .《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二卷,第16页。

16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第7页。

17 .同上。

18 .同上书,第8页。

19 .同上书,第6页。

20 .同上。

21 .同上书,第10页。

22 .同上书,第11页。

23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第153页。

24 .同上书,第155页。

25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第155页。

26 .同上。

27 .同上书,第190页。

28 .同上书,第156页。

29 .同上书,第157页。

30 .同上书,第159页。

31 .同上书,第160页。

32 .同上书,第157–158页。

33 .同上书,第179页。

34 .同上。

35 .同上书,第254页。

36 .同上。

37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15页。

38 .同上书,第191页。

39 .同上书,第192页。

40 .同上书,第236页。

41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第275页。

42 .同上书,第277页。

43 .同上书,第279页。

44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82页。

45 .同上书,第170页。

46 .笛卡尔:《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20页。

47 .同上。

48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415页。

49 .同上。

50 .同上书,第417–418页。

51 .同上书,第415页。

52 .斯宾诺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9页。

53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486页。

54 .《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585–586页。

55 .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62页。

节选自《哲学的精神》,李超杰著,商务印书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