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庞良君:太和镇胡家老屋寻访记

 黄石新东西 2020-07-30

太和镇胡家老屋寻访记

       雨后方晴,应邀赴梁子湖畔去“走村口”踏访乡村老屋。首选之地,就是在群山环抱的太和镇胡进村胡后角湾,亦称胡厚葛湾,据说这里有一处老屋当是鄂东南现存保护完好面积最大的一处古宅。伫立在村湾之外百余米,抬头一看,村湾背后便是一座形同座椅的巍峨大山,这村湾似乎就稳稳当当地坐在这里悠然自乐,颇有些卓尔不凡。在村湾曲巷里的一片鸡鸣声中,我们缓缓走进了一栋历经百年沧桑的古宅,也就是今日太和胡进村民俗称的胡家老屋。  

胡家老屋早已人去屋空。但它散发了一种莫名的乡愁,让我如同诗人李白在《独坐敬亭山》里所表达的心境一样,有一种“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感受。去的,永远去了;来的,都在匆匆之中。胡家老屋,早就没有了袅袅炊烟,也没有了柴米油盐,即便曾经有过儿孙满堂和笑语喧哗,但时光没有就此停留,而是风风火火地向前流淌。  
一看这胡家老屋架构,就足以料定其主人当年造房时就是一个大户人家。从建筑格局看,这里坐南朝北,平面呈长方形,门前临水,屋靠大山,正门宏大,天井敞亮,房舍通道宽余,门窗工艺考究,梁木雕刻俊美。在其堂屋里行走,如同闲庭信步,一口天井不仅洒下了通透的光线,而且给室内涌动了习习凉风。待一边细看,一边询问当地村民,方知这胡家老屋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的1852年8月9日,在历时三年零八个月后的咸丰五年腊月二十竣工。老屋占地约一千二百平方米,东西长二十四米二,南北宽二十九米一,建筑面积达七百零五点九六平方米,全部为土石木结构,由厅屋、堂屋、厢房、天井等构成,从正堂屋向左或向右,又都各有两间阁楼、两个边门,堂屋中间均有木制杉木板隔断,而边门均可供主、客人进出;中堂屋除地面外几乎全部由木制杉木板构造,其余堂屋墙面则是由柴火烧制的青砖砌成,而顶槽全部由杉木板铺盖,内空高约十米,仅宽直径三十厘米的梁柱就有三十六根、直径八十厘米的梁柱就有十二根。堂屋外墙体的构造,在一米五以下的为红色条石墩,以上则为柴火烧制的青砖砌成。  

在胡家老屋内内外外穿行了几遍,历数其房舍,仅正房就多达十八间,书房四间,天井多达十四口。试想,在一百多年前如此偏远的村湾,能造有这样壮观的房舍是多么不易。这造房主人,也就是这里土生土长的胡天盛,其生于清乾隆甲午年,即1774年,殁于清咸丰年间的1861年,其与夫人高氏共养育有三子,分别名为洪训、洪安、洪财。胡天盛其人,虽自幼饱读诗书,博学多才,但素来善于谋略,经商有道,其产业丰厚,仅在武昌府就有绸缎庄、钱庄生意,并在下江一些府县,如九江、安庆、芜湖、南京等地就开设有分号,生意一直兴隆。可他的儿子们却没有兴趣去子承父业,而个个都轻商重文,长子洪训于道光甲申年间即1824年便考中了进士,二子、三孙均成为庠生业儒,十五个曾孙里竟有三个考中秀才。如今,胡家后裔子孙已传有三百多人,有的在外精忠报国,恪守公职;有的勤奋研学,学有所成;也有的留在家园,耕读田野,务农为本。  

伫立在胡家老屋,虽然再也看不到胡家当年团团圆圆的聚居场面,再也听不到胡家教子有方、宽厚仁慈的动人语言,但这里仍然呈现出一种岁月的古朴和肃静,大门常年向世人敞开,天井继续保持着明亮,被当地人趣称这里为太和镇的“大宅门”。我真想得空之时,好好写一写这胡家“大宅门”里的故事。多年以前,我曾在位于杭州的胡雪岩故居一睹“天下第一豪宅”的尊容,想起来,财富的累积到后来的光景也不过如此,有的仅仅是人世间的一种奢华,而奢华本身就是一种过眼云烟,最终人们所崇尚、所景仰的,当是传家的精神和文化的力量。毕竟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已成为千百年来的古训。物质财富的累积和发展当然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但真正把精神和文化一棒接一棒馈赠给后辈,才是造福后辈的传家秘诀。  

眼下,胡家老屋深藏在这宁静的村湾里,周边新建筑的房屋如雨后春笋。他们在这里朝朝暮暮和睦相处,生生不息,怡然自乐。依依不舍离开胡家老屋时,村湾巷道里又一阵鸡鸣声忽远忽近地传了过来,这声音就像乡村民间音乐一样悦耳动听。

[湖北诗坛]庞良君的诗《红薯》(外一首)


庞良君,现供职于湖北省鄂州市委宣传部。先后在《湖北日报》《芳草》《长江文艺》《长江日报》《长江丛刊》《诗歌报》《杂文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等全国10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800多首、散文300多篇,随笔、报告文学、文学评论200多篇。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征稿启事:

1 、原创首发,诗歌(除旧体诗词外)、散文、小说、评论、收藏、书画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

2、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