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脏六腑之气皆有升降出入

 金陵养身桩 2020-07-30

刘家义

小编按:“六微旨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经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仲景谓阳盛阴虚,下之则愈,汗之则死;阴盛阳虚,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大抵圣人立法,且如升阳或散发之剂,是助春夏之阳气令其上升,乃泻秋冬收藏殒杀寒凉之气。此升降浮沉之至理也。”——清·周学海

正文

中医学中的升降出入,主要是指脏腑之气的运动形式,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医家对这一理论较为重视,有的从左升右降立说,如“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故肝主升肺主降。有的以下升上降立说,如肝肾在下,其气主升,心肺在上,其气主降。有的依水升火降立说,如心属火,宜降,肾属水,宜升。有的据五行特性立说,如木性生发条达,故肝气主升,金性清甫收敛,故肺气主降。有的按经脉循行规律立说,认为心、肺、心包之气主降,大肠、小肠、三焦之气主升,胃、胆、膀胱之气主降,肝、脾、肾之气主升。并根据脏腑表里关系提出:“凡是脏气下降的,它相表里的腑气则上升,凡是脏气上升的,它相表里的腑气则下降。”

上述诸说,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脏腑之气升降出入的基本形式,具体可概括为:肝、脾、肾、大肠、小肠、三焦之气皆主升,心、肺、胃、胆、膀胱之气皆主降。这些认识,大都有其一定的理论依据,于临床亦有指导意义。但是,窃思每个脏腑的气化形式,并非囿于升或者降,而应该包括升降出入四个方面,即任何一个脏腑无不升降,亦无不出入。

1.升降出入的关系决定了脏腑之气皆有升降出入

升与降和出与入都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是对事物相互对立的两种运动趋向和属性的概括。脏腑的升降出入,就是对脏腑之气运动形式的概括。

升与降的气化活动是相反的,又是相成的。正如张介宾《类经》中所说:“天无地之升,则不能降,地无天之降,则不能升。”故《素问·六微旨大论》日:“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而且升与降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向各自相反的运动方向转化。如“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即是以云雨互变来说明升与降互为因果和相互转化的。

出与入亦是相反相成的,出因于入,入成于出,无出则不能入,无入则无以出。呼吸就是气之出入的运动,气出而呼;气入而吸,呼出和吸入有序地交替进行,维持着正常的呼吸。若呼多吸少,或呼少吸多,则皆为气之出入失常的表现。

升降与出入,更是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对此,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升降直而出入横”,“无升降则无以为出入,无出入则无以为升降,升降出入,互为其枢者也。”故“言升降,而必言出入。”若“止论升降,不论出入,是已得一而遗一。”明确指出了升降与出入存在着相互为用,互为前提的密切关系。实际上,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运动过程,是同步进行的,出入必有升降,升降亦含出入在内。如气之呼出,就含有出与升两个方面,气之吸入,则包含入与降两个方面。而且有升与出,方得入与降,有入与降,才能升与出。这种相反相成的一般规律,可以体现在整体,亦可以体现在局部;可以体现在脏腑之间,亦可以体现在一个脏或一个腑。就整体言,则上者降,下者升;就局部言,则上有上之升降,下有下之升降。从脏腑之间看,则肝肾主升,心肺主降;具体到每个脏器,则各有升降,如肝有肝之升降,肾有肾之升降,肺有肺之升降,心有心之升降。故《素问·六微旨大论》明确指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总之,升降出入是互为前提、相反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有整体的升降出入,局部有局部的升降出入。言升必言降,言降必言升,言升降必言出入。这是“脏腑之气皆有升降出入”的依据之一。

2.脏腑的生理病理体现了脏腑之气皆有升降出入

脏腑的气化,主要体现于升降出入。因此,探讨脏腑的升降出入规律,关键还在于搞清脏腑机能活动的形式及其病理特点。肺属金,居脏腑之上,故大都认为肺专主降。其实,肺并不独主降,亦主升、主出、主入。肺的呼吸运动,就包括了升降出入四个方面。肺的宣发,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除体内浊气;二是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外达皮毛,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这些都是通过肺气的升降出入而实现的,惟凭肺气之降,是难能完成的。肺之病变,主要是宜和降的异常,前者包括升和出的障碍,后者包括入和降的失常。因而治疗肺病的药物,有升发宣散的,也有降气收敛的。以上皆说明,肺的气化含升降出入诸方面,不唯主降。

肝生于左,属木,故一般认为其气主升。肝主升发,这是肝的生理特性之一,但并不是说肝气只能升而不能降。肝气之降表现于四个方面:一是助肾气之疏泄,使肾精封藏有度,小便排泄道畅,故有“肝主疏泄为肾行气”之说。二是使吸入之气,由肺入肾。如张锡纯说:“吸入之气, 下达于心,由心及肝,由肝至冲任交会之处,以及于肾。”三是行肝血于肾,“与肾精化合而变为精”。四是引心火下至入肾,以温肾水。若肝气下行失常,则可变生诸证,或肝气上逆,或肾气郁闭,二便不通,射精不能等。“癃闭” 、“关格”、“不射精” 等病证从肝论治而获效,其机理就是通过增强肝的疏泄机能,以下助肾气而解肾郁。另外,肝气疏泄脾胃,以助运化,则是肝气横向运动的体现。治疗肝病的药物,有的升散,有的降敛。上述足见,肝气既升亦降,升降中寓有出入。

就心而言,一般根据心居上焦,属火脏,认为心主降。其实,这只是对心火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这一现象的说明。而心的更重要的功能则在于心气推动血液循行于周身上下内外,以营养内脏和肢体。血赖气行,血至者气无不至。因此,心气与血同行于人体内外上下,无所不至。“心开窍于舌”和“其华在面”,就是对心之气血上升的很好说明,“心部于表 ”和“汗为心液”,则是心之气血外出的具体体现。可见,言心之降而不言心之升与出入,实有片面之嫌。

肾居下焦,故一般强调肾气主升,而不言其下降及出入。肾阳蒸水化气,使清者上升,浊者下降,就体现了肾之升与降两个方面。人体的呼吸功能,虽为肺所主,但必须赖肾气的纳气作用使吸入之气下达于肾,这是肾之“入”的一个方面。肾之“出”,主要寓于升降之中,如肾阴、肾阳上行下降温养脏腑肢体,就含有“出”的意义。这些都示肾不唯主升,亦主降、主出、主入。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而胃主降,这是众所周知的。而实际上,脾升中有降,胃降中有升。脾气之降表现于:一是使中焦化生的水谷精微下输于肾,以成肾精;二是将肺所下降的水液转输于肾与膀胱;三是脾统血,血之运行,全赖脾气,其中血之下行,就含脾气下降在内。另外,脾居中州,主灌四旁,外合肌肉,则是脾气之“出”的体现。胃气之升,主要体现在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脾的过程中。“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上输于脾”和“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就是对胃气上升这一功能的概括。胃气不升,可以使水谷精微上输障碍而下流,以成泄泻,亦可致胃体下垂,腹部坠胀。通常所谓“中气下陷”,实际上包括脾气下陷和胃气下陷在内。补中益气汤中的升麻就入胃经,说明升举阳气也包括胃阳胃气在内。总之,胃有升有降,胃气之降,言其降浊,胃气之升,言其升清。脾胃相对言,脾以升为主,胃以降为主。

胆,有人认为其气主降,其主要依据,一是胆与肝为表里,肝气主升则胆就主降;二是手少阳胆经从头走足,其气循经下行。但窃思胆不但亦主升,而且是以升为主。其理由有三:一是中医学运气学说将胆列为五运六气之首,一年内主春季,一日内应夜半子时。春为阳气升发之季,夜半是阳气始萌之时,胆气自然亦随天之阳气而升发。如《景岳全书》云:“胆附于肝主少阳春生之气,有生则生,无生则死,故经曰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二是胆寄相火,并布散三焦,以温煦周身。相火之布散,赖胆气之升发。若胆气不升,则相火郁闭,可见口苦、咽干、目眩等少阳病证。三是少阳胆经居半表半里,内连阴经而通脏腑,外通阳经而达肌表,有气机升降出入的枢机转运之能。上述诸点,足以证明胆是以升为主,而且亦有降、有出、有入。

膀胱位居最下,藏蓄和排泄小便,故都认为膀胱专主降。其实,膀胱亦有升、有出、有入。首先,膀胱之经脉布于体表,统属卫阳。肾中阳气通过膀胱经脉由下而上,由内而外,布散于体表。其次,津液外达肌表而为汗,也是通过太阳膀胱经的载运而实现的。如《血证论》所说:“谓膀胱之气载津液上行外达,出而为汗,则有云行雨施之象。”又如《医经精义》说:“人但知膀胱主溺,而不知水入膀胱,化气上行,则为津液,其剩余质,乃下出为溺。”这都是对膀胱气化包括升降出入的很好说明。

至于认为大肠、小肠、三焦之气皆主升,亦属片面。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使粪便形成并排出体外,这明明是下降。小肠居胃之下,受胃中水谷而泌别清浊,清者上升于脾肺,浊者下降于前后。可见小肠亦非只升而不降。三焦的主要功能是主持诸气,通行水道。无论是气还是水,其运行都有升降出入四个方面,绝不可能只升而不降,亦不可能只升降而不出入。

综观上述,无论升降出入之间的辨证关系,还是脏腑的生理病理等,都无不说明脏腑之气皆有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只言升或者降一个方面,实属得一而失诸。因此,“脏腑之气皆有升降出入”的提出和论证,较全面地揭示了脏腑气机的运动规律,对于正确理解和认识脏腑的气化活动,研究脏腑病证的诊治规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