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老师说(三)

 荣辉有约 2020-08-02

(摄影:彭荣辉)

彭老师说15:为什么要重视朗读(有声读书)?语文学习,其实就是四个字,即:听、说、读、写。由此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位置。而朗读的意义在于:①训练发声;②培养良好的语感;③锻炼口语表达能力;④增进领悟和体察文字的能力;⑤增强记忆;⑥有健身功效,譬如可以增大肺活量、运动内脏器官、调节心理状态等。鉴于此,我们提倡孩子每天有不少于十分钟的大声朗读的时间。为不占用更多业余时间,建议从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里抽出约10分钟来进行有声的朗读。持之以恒必有益。一天10分钟,一年3650分钟,一分钟可读200字,3650分钟便可读730000字,折合成150000字一册的书,便是一年可读4.5本书。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天长日久,这可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

彭老师说16:为什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答:阅读的好处,众所周知。往大处说,譬如阅读可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磨炼意志、涵养性情、提升素养等等。往小处说,急功近利一点,可以积累习作素材、习得表达方法和增加词汇量。万丈高楼凭地起。砌房子须得有建筑材料。对于习作,建筑材料就是词汇和素材。日常口语交际,词汇量极其有限。阅读为积累大量词汇提供无限可能。至于习作素材,虽然多源自生活,但阅读为更多表达方法和习作风格的习得提供可能。毕竟作家与作家不同,所以文章风格也就各不相同。所谓“博采众家之长”,即为此意。孩子阅读看似随意,但天长日久,看似随意的东西便变成有意。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有一首小诗名为《有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有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最初看到的那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生命的一部分……”如果你有心,你会发现,孩子最初的成长是借助听读——我们说,他在听;再往后,便是阅读在把他引向更远的方向。一句话: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史。

彭老师说17:怎么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古语有云:三岁看小,七岁看老。阅读若要养成习惯,一定要从娃娃抓起。具体策略是:首先,父母努力营造书香家庭氛围,让阅读成为家庭业余居家的主要生活主题。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所以,特别指出:如果父母平时不能以身作责,居家业余生活以看电视、上网、游戏和玩手机为主,孩子必然无法静心,而要争相效仿。其次,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从小就给孩子读书,并且最好每天坚持在固定时间,尤其建议睡间亲子共读(初步阶段,父母读,孩子听)。再者,孩子入学之后,如果已经具备独立识字阅读的能力,鼓励每天晚间阅读和亲子共读(中级阶段:父或母和孩子同读一本书)。最后,孩子再长大一些,为寻求共同话题,保证日常亲子沟通渠道的畅通,以便及时引领孩子成长,建议进入亲子共读高级阶段(在某一时间段,共读一本书,随时随地作交流)。此外,当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之后,为培养阅读习惯,巩固阅读成果,强烈建议诸多物质奖励都以图书来代替(但切不可以剥夺阅读权利作为惩罚)。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但切记,书是中药,虽然疗效好,但药性慢,贵在持之以恒。

彭老师说18:为什么要强调熟读和背诵?语文学习,强调的是积累。积累哪里来?多读多背。如此,方能在不断重复中形成感觉,在感觉之后有所领悟和沉淀。有本童书名叫《特别的女儿萨哈拉》。在这本书中,有个名叫波迪小姐的教师很特别。她曾这样和孩子们说:“如果你从别人那里听来一个新鲜的词语,你把它记下来,它就是你自己的了。”套用这句话,我们显然也可以这样说:如果你从别人那里听来一个新鲜的词语,你把它记下来,它就是你自己的了。读和背,正因为不断地重复,词汇量才会有保证,习作和表达才不致成为困难。

彭老师说19:怎样有效地引导孩子习作?就个人理解,引导孩子习作可以逐步落实如下事情:立意是首选。这相当于有的放矢。你写作想告诉读者什么,你得先自己明白了。明白了目标,然后是选择能够表达这个目标的材料,此为选材。接下来,则是给选择的材料排排序,谁在前谁在后,须有讲究。另,总在重要材料之外,有个头和尾。如何开篇,如何收尾,开头如何三两句便夺人眼球,收尾又如何简单几句话就能深化主题,以起画龙点睛之效果,都是需要仔细斟酌再三推敲之事。此外,就是草稿和修改啦。说文章是写出来的,固然不错,但更不错的,文章是改出来的。写出来的文章,放开声音读一读,读给自己听,读给别人听,相信读着读着,便会有新的发现。如此反复,自然作品日臻完善。

彭老师说20:如何让孩子的习作水平有提高?如果可以,坚持阅读,每天阅读,除教材之外,多读优秀经典童书。不一样的文字,给出的是不一样的表达。同样的内容,也有不一样的形式。多读,多想,多借鉴,博采众家之长,取其精彩,假以时日,势必生出自己的智慧。哪怕集中精力只读一位作家的书,受其耳濡目染,日子久了,也必定熏出许多好的习惯。有生活,有思想,有智慧,不怕没有好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