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卒中后遗症临床上常用四组药对及古今医案介绍

 彼案 2020-08-03

关于中风病的治疗,中医药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和优势,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方书典籍中记载了大量临床有效方剂。其中不乏一些有效药对,它使遣方用药更加灵活、高效。现结合古今医案分类举例如下。


01
补虚类:黄芪与当归

《素问·调经论》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血液的运行依赖气的推动,气行血亦行。气虚血液运行不畅,而出现瘀血,因之中风。中风病多为上盛下虚、阴阳失衡,而发半身不遂、口舌斜、偏身麻木等症。血足则气盛,血少则气衰,气赖血补,故治气虚当配补血之品。

临床上有很多此类药对经常应用于治疗气虚血瘀型的中风病,如丹参与黄芪、川芎与黄芪、川芎与苍术等。本次取其中的常见药对黄芪与当归结合古今医案举例分析。

古代医案摘录,出处《灵兰要览》:“一老医,右手足废而不起床二年矣,人皆传其必不起。过数月,遇诸途,讯之,曰:吾之病几危矣。始服顺气行痰之药,了无应验。薄暮神志辄昏,度不可服,命家人煎进十全大补汤,即觉清明。遂服之。浃数日,能扶策而起,无何,则又能舍策而步矣。《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吾治其虚,不理其邪,而邪自去,吾所以获全也。”

方药如下:

党参10g、黄芪10g、白术10g、白芍10g、茯苓10g、肉桂3g、熟地黄15g、当归15g、川芎6g、甘草6g。

分析:

虚为中风之根,中风后遗症出现半身不遂,属气血亏虚证者服用顺气行痰之药无效,应采用补气血类药物如十全大补汤。

现代医案:

患者,男,46岁。患者4月余前进餐时突发头痛,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呕吐,成喷射状,立即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经检查,诊断为“脑出血”,行手术治疗后仍遗留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周身乏力、易疲劳等症,言语清晰,交流无障碍、认知障碍,舌质淡胖,舌中裂纹,舌下脉络青紫,脉弦。

方药如下:

党参30g、当归10g、熟地黄30g、川芎10g、黄芪30g、陈皮10g、茯苓10g、泽兰10g、威灵仙15g、伸筋草15g、羌活20g、独活10g、浙贝母15g、钩藤15g、桑枝10g、竹茹9g、羚羊粉2支、三七粉2支,七剂,水煎服,日一剂。

复诊:

患者服药后周身乏力症状较前稍减轻,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仍然存在,左眼睑沉重,自觉抬举无力。仍有下肢沉重,讲话时流涎。言语不清,反应迟缓,可自行站立,不能行走,左侧上肢肌力2级,下肢2级,纳可,眠安,小便停歇时间长,便不尽,舌水滑,舌中裂纹,脉沉濡。

按:

该患者中风病病情较重,经手术治疗后虽然神志清醒,但仍出现周身疲乏、易疲劳、舌淡胖、有裂纹等气血亏虚症状;加之舌下脉络青紫、脉弦等为瘀血之象。故本次治疗应用黄芪、当归药对补血活血治疗;经治疗后该患者症状有所减轻。

李东垣首创“黄芪、当归”时,就按照中医理论中“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黄芪补脾肺之气,以益生血之源,当归养心肝之血,以补血和营。黄芪、当归配伍,不仅能达到气血双补之功效,还能推动全身气血运行有益气生血、补气活血之功。尤宜年老体弱、气血衰少,气虚血瘀之中风半身不遂者。

另有现代研究显示当归补血汤中黄芪、当归药对有增强免疫和促进造血的双重药理活性。另有研究表明,当归补血汤的“补气”功能,有提高细胞的增殖活力的功能和特殊的免疫活性,与中医理论中的“气”息息相关。还有研究表明,当归补血汤有“生血”的作用,能够起到减轻心肌和其他脏器缺血、缺氧程度,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提高心肌和其他脏器灌注量的作用。


02
治风类:天麻与僵蚕

风邪乘虚侵袭人体,若不及时治疗,疾病便会在人体中慢慢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可能会出现如眩晕、麻木等中风症状,治疗宜祛风散邪。在临床治疗时也常用到这类的药对,如全蝎与蜈蚣、荆芥与僵蚕、钩藤与天麻、薄荷与蝉蜕等,本次结合古今医案以其中常见的天麻与僵蚕举例。

前代医案摘录,出处《丁甘仁医案》:“严左右手足素患麻木,昨日陡然舌强,不能言语,诊脉左细弱,右弦滑,苔前光后腻,此乃气阴本亏,虚风内动,风者善行而数变,故其发病也速。挟痰浊上阻廉泉,横窜络道,营卫痹塞不通,类中根苗显着。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云:虚处受邪,其病则实。拟益气熄风,化痰通络。

方药如下:

吉林参须3g、云茯苓9g、僵蚕9g、陈广皮3g、生白术4.5g、白附子3g、炙远志3g、 黑豆衣9g、竹沥半夏6g、陈胆星2g、九节菖蒲2g、姜水炒竹茹4.5g、钩藤6g。”

“昨投地黄饮子加减,脉症依然,并无进退。昔人云∶麻属气虚,木属湿痰。舌强言艰,亦是痰阻舌根之故。肾阴不足是其本,虚风痰热乃是标,标急于本,先治其标,标由本生,缓图其本。以养阴之剂,多能助湿生痰,而化痰之方,又每伤阴劫液,顾此失彼,煞费踌躇,再宜涤痰通络为主,而以养正育阴佐之,为急标缓本之图,作寓守于攻之策,能否有效,再商别途。

方药如下:

南沙参9g、云茯苓9g、川象贝(各6g)、西秦艽4.5g、竹沥半夏6g、远志3g、僵蚕9g、枳实炭3g、天麻4.5g、广陈皮3g、陈胆星2g、钩藤9g、九节菖蒲3g、淡竹沥30g(生姜汁两滴同冲服)。”

“脉左细滑,右濡数,舌中剥,苔薄腻。诸恙均觉平和,养正涤痰,通利节络,尚属获效,仍宗原法再进一筹。前方去秦艽、枳实,加焦谷芽四钱,指迷茯苓丸(包)四钱。”

按:

本患者以肢体麻木、舌强语蹇等为主要症状,皆属典型虚风内动型中风的典型表现。治疗上以滋阴息风,化痰通络为主。应用天麻僵蚕药对加强祛风散邪功效,取得良好效果。

现代医案:

患者,男,61岁。患者于5月1日早晨无明显诱因出现言语不清,右侧肢体麻木,右侧口角歪斜,无头晕头痛。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经治疗,仍遗留言语不利,手脚灵活度下降,右侧口角斜,伸舌右偏,伴饮水呛咳。复述、阅读、理解能力均正常,无视物模糊、听力下降等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舌下脉络紫暗,脉滑。

方药如下:

法半夏10g、炒白术10g、天麻10g、钩藤30g、陈皮15g、厚朴10g、枳实10g、胆南星10g、石菖蒲10g、远志10g、炒酸枣仁35g、柏子仁30g、威灵仙30g、豨莶草30g、地龙10g、僵蚕10g、木蝴蝶10g、茯神30g、木香9g、砂仁6g、三七粉2支、珍珠粉2支,七剂,水煎服,日一剂。

复诊:

服药后右侧肢体麻木症状减轻,仍有轻度言语不清,无头晕头痛,无理解障碍,右手肌力、灵活度较前增加,无胸闷气短,睡眠较差,入睡困难,睡后易醒,多梦,无盗汗,大便日一次,成形,小便调。伸舌右偏,舌质红,苔黄腻,舌下脉络紫暗,脉滑。

按:

《素问》中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患者老年男性,阴虚风动,故出现肢体麻木、口角斜等症。气虚不能运化水液,故见舌苔黄腻,脉滑等痰湿蕴结之象。故治以滋阴息风,化痰通络。应用天麻僵蚕药对加强祛风散邪功效,取得良好效果。

《本草便读》中说“僵蚕系蚕之病风者,虽死后僵而不腐。故为治风之药。味辛咸,性温属火。故能散结气,开顽痰”。僵蚕既可祛散外风,又可平息内风。天麻性甘、平,有平肝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之效。《本草汇言》中说天麻“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二药经常配合应用,可增强祛风散邪之效。为治疗风中经络的常用药。

有现代研究显示天麻提取物能够显著降低脑组织梗死面积的皮质和纹状体,抑制神经元损害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影响再灌注性脑缺血的抗氧化蛋白基因的表达。僵蚕水提物有潜在的抗凝活性,可明显减轻大鼠静脉血栓模型的血栓症状。


03
化痰类:天麻与胆南星

“年余四十阴气自半”,阴虚易风动,气虚则痰湿内生,风痰相搏,窜扰经络,发为中风,治当熄风化痰。在临床治疗中风病时也时常会用到这类化痰类的药对,如石菖蒲与远志、半夏与天南星、半夏与竹茹、半夏、瓜蒌等,本次结合古今医案以其中的天麻与胆南星举例。

古代医案摘录,出处《丁甘仁医案》:“沈左,年逾古稀,气阴早衰于未病之先,旧有头痛目疾,今日陡然跌仆成中,舌强不语,人事不省,左手足不用。舌质灰红,脉象尺部沉弱,寸关弦滑而数,按之而劲。良由水亏不能涵木,内风上旋,挟素蕴之痰热,蒙蔽清窍,堵塞神明出入之路,致不省人事,痰热阻于廉泉,为舌强不语,风邪横窜经,则左手足不用。

《金匮》云:风中于经,举重不胜,风中于腑,即不识人,此中经兼中腑之重症也。急拟育阴熄风,开窍涤痰,冀望转机为幸。

方药如下:

麦冬9g、玄参6g、羚羊片2g(先煎汁冲)、仙半夏6g、川贝6g、天竺黄4.5g、明天麻2g、陈胆星2g、竹茹4.5g、枳实3g、全栝蒌12g、 嫩钩钩9g(后下)、淡竹沥(冲,30g)、生姜汁(冲,二滴)、至宝丹(一粒,去壳研末化服)。”

“二诊 两投育阴熄风、开窍涤痰之剂,人事渐知,舌强不能言语,左手足不用,脉尺部细弱,寸关弦滑而数,舌灰红。”

按:

患者老年男性,营阴亏耗,风自内起,风扰于胃,胃为水谷之海,津液变为痰涎,上阻清窍,横窜经,故发病。在本医案中应用了天麻、胆南星二药合用加强清热化痰之功效,取得良好疗效。

现代医案:

患者,男,53岁,患者2017年8月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并言语不能,后就诊于当地医院。经治疗仍遗留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语言不利。右侧偏身麻木、发凉、嗜睡等症状。右侧指鼻试验欠稳准,伸舌右偏,纳食可,计算力较差,复述尚可。纳食可,二便可。舌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滑。

方药如下:

法半夏10g、炒白术20g、天麻10g、胆南星9g、钩藤30g、党参25g、茯苓10g、当归10g、生熟地各10g、川芎10g、桑枝10g、竹茹10g、白芍10g、浙贝母10g、菊花10g、木蝴蝶10g、肉苁蓉30g、伸筋草30g、威灵仙30g、羚羊角2支、三七粉2支,五剂,水煎服,日一剂。

复诊:

患者服药后嗜睡症状较前稍减轻,精神较前有所好转,仍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利,右侧偏身麻木,发凉。纳眠可,二便可,无口干、口渴、口苦。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

按:

该患者中年男性,病程较长,患病日久故见乏力、嗜睡、精神欠佳等气虚表现,气虚水液运化乏力,聚而生痰,故患者表现为偏身麻木、发凉等痰浊阻络的表现。结合舌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滑。痰湿偏盛表现明显,故应用天麻、胆南星药对祛风化痰治疗效果良好。

天麻性甘平,有熄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之效,擅祛脏腑之风痰,《本草汇言》中指出天麻“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胆星清化痰热,熄风止痉,善祛经络之风痰。《本经逢原》中说“南星专走经络,故中风、麻痹以之为向导”。两药同用,一治脏腑,一治经络,增强祛风化痰之效。

研究显示天麻具抗衰老和提高学习能力的作用 ,且对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另有研究表明南星含有皂苷,有明显祛痰作用,口服时能反射性地增加气管或支气管的分泌液临床治疗痰湿偏盛的中风患者时常应用此药对。


04
活血类:当归与红花

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血的濡养功能。蓄血内停为瘀,瘀血阻滞经络,不能润养筋脉,经脉失和,故症见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等;瘀血多兼有血虚表现。临床治疗中风病时常应用此类药对,如丹参与川芎、桃仁与红花、当归与川芎、乳香与没药、丹参与红花、桃仁与当归等。本次结合古今医案以当归与红花举例。

古代医案摘录,出处《一得集》:“一徽州客,年五十许。忽一日右半身如瘫痪,卧床不能转动,筋脉不拘急,亦无痛苦。召余诊之,右脉沉细如丝,虚软无力。左脉和缓无病,细审毫无风象。体肥肌丰,又非痰火,乃气血两虚,归并一偏之病也。仿王清任补阳还五汤法,用黄芪四两(120g),当归五钱(15g),赤芍二钱(6g),干地龙、川芎各一钱(3g),续断、忍冬藤各三钱(9g),红花一钱(3g),丹参三钱(9g),服三剂。而右脉渐大,手足略能展动。八剂而起居如常矣。方信归并之说为不谬。后以归、芍、参、苓、草、丹参、桂枝、木瓜、红花、川芎、牛膝、续断、狗脊等养血补气,舒筋活络。嘱浸酒常服。”

按:

患者身患中风,半身肢体活动不利,但无手足拘急、疼痛等风象症状,结合右脉沉细、虚软无力等症。可诊为气血两虚,气虚则血液运行不畅,故与瘀血之象并见,遂用当归、红花加强活血化瘀之功。

现代医案:

患者男,48岁。于2018年5月15日下午在爬楼梯后突然出现言语不能,伴有口角右侧斜,口角流涎伴饮水呛咳,就诊于宁夏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治疗后仍有言语不能,可发单音,理解力正常,时有饮水呛咳。口舌斜,四肢肌力、肌张力、活动度正常,睡眠时间短、质量差,大便日一行,成形,小便调,舌质紫黯,苔黄厚腻,口唇紫暗,脉涩。

方药如下:

党参30g、西洋参9g、麦冬10g、五味子10g、当归10g、生地黄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g、地龙10g、黄芪30g、胆南星9g、陈皮10g、茯神30g、柴胡10g、炙甘草10g、丹参30g、檀香9g、三七粉2支、珍珠粉2支,七剂,日一剂,水煎服。

复诊:

患者服药后仍有言语不能,可发单音。仍有饮水呛咳症状。双侧鼻唇沟不对称,伸舌右偏,无头晕头痛,肢体活动自如,眠转佳,大便日一行,成形,小便调,伸舌右偏,口唇紫暗,舌质黯,苔黄腻,舌下脉络紫暗,脉涩。

按:

患者为中年男性,患病后出现言语不利、饮水呛咳、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等症状,结合舌质紫黯、苔黄腻、口唇紫暗、脉涩等临床表现,属瘀血阻滞,不能濡养筋脉之象。治疗上选用当归、红花药对,补血活血取得相应疗效。

当归与红花配伍见于《伤寒大白》归红花汤,具养血补血、活血祛瘀之功效。当归、红花药对在临床上经常配伍用于活血化瘀方剂中。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其性甘温而质润,长于养血补血;红花味辛,性温。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之效。两药相配,当归得红花,活血祛瘀之力加强;红花得当归,活血之中又有养血之功。二药合用,相辅相成,可增强活血祛瘀之功效,且活血之中兼养血补血,祛瘀通痹而不伤血,养血补虚而不滞血,对血虚、血瘀证尤为适宜。

另有现代研究发现,各种血瘀证患者是在血液流变性、血液黏滞度异常基础上产生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药物通过改善血液流变性实现改善微循环障碍的功能。当归和红花合用能改善急性血瘀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

结语

药对是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配伍,是方剂配伍最小单位。经过临床应用被证明行之有效。两味相对固定药物通过一定的组合法度配对,从而发挥协同增效等作用。在治疗中风病的药对是中药与方剂之间的桥梁,是许多方剂隐含的规律性特征与辨证施治内涵的体现。中风病病因病机多分为风、火热、痰、血瘀、气虚、阴虚(阳亢)六类。

本文结合中风病病机将常用药对分为补虚类、治风类、化痰类、活血类,并结合病案进行分析,总结中医临床药对使用的圆机活法,更好传承对药的用药方法,以期指导中风病临床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