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坐修定者皆应知道的一个关键词:“心一境性”

 kbg814 2020-08-03

“心一境性”是定学的一个重要名相,但是清楚其含义甚至听过的人不多。很多人听说过三摩地、三昧等术语,但是不知道“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是什么意思呢?顾名思义,就是心能始终缘一境界,而无散乱、失念、分神等种种过误。譬如我们在学生时代上课,若能高度认真专注,不分心、不分神,一直在专注认真学习、思考课堂中的内容,这种状态就是一种“心一境性”。

这种状态就已经是定了,因为“心一境性”实际上指的就是定的根本特征。可见定远比我们一般人所想的要平常得多。虽然平常,但是真的要达成也是确实不容易的。比如学生时代上课,达到上述状态的,通常是少数分子,不会是多数人,所以学霸总是少的。

而且上述的“心一境性”也只是最初步的所谓“欲心一境性”,是以强大的正向欲求心为基础或驱动的。若放下这欲求,往往那“心一境性”也会跟着失去。世间中伟大的科学家或研究者,常常是无意中能进入这种状态的,在这种状态下常常会有所谓的灵光闪现。实际上这种状态是一种定,是所谓“欲界定”,持续的时间一般较为短暂,所以又称为“电光定”。更进一步的“心一境性”是初禅以上的,无需特别的欲求心驱动,心就能较为自然、安然地处于无杂念状态。

即便如此,能达到“欲心一境性”的人,也是不多的,虽然理论上这并玄奇,任何人只要努力都是能够理解并且达成。只是实践上,愿意起精进心而努力训练自己高度专注能力的人,并不太多。

打坐修定者皆应知道的一个关键词:“心一境性”

实际上,人们对定往往有太多的错误知见。

比如许多人令大脑处于暂时的空白状态就是修定,还高大上地称之为放空,实际上这种状态仅仅只是一种发呆而已。人如果身体劳累,精神不济时,让自己处于发呆状态,确实是对身心恢复有帮助。但是这种功用,只是如同适时的正常的睡眠休息一样。我们总不能将睡眠称为修定吧!同样道理,发呆,让大脑处于空白状态,不是修定。

又比如,许多人在打坐中喜欢有各种存想冥思,搬运气感。这在初时是可以的,但是到后头就不应该了。原因是在起初,人心很杂乱,杂念杂想太多,存想冥思,专注于身体的觉受、气感,至少能让心先不那么忙,先从三心二意状态转为比如说一心二意也好。但是,最终我们的目的应当是一心一意,绝不应是一心二意。所以,我们的专注对象应当是越简单越好,其它诱发我们关注的都应视为干扰。正因如此,打坐修定者,真的准备修证“心一境性”者,最后都会将关注点放置到最简单的呼吸上,开始练习数息、随息,而不是其它。

原因不太复杂,因为身、息、心三者相依。息与身心是直接相应的,所以,专注于修出入息,就是等同于直接调整身心状态了。

什么时候是我们的定真正有成呢?当我们清楚地发现,情绪左右不了我们,我们的心不再受牵引时,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一心一意”而无旁骛的“心一境性”,此时我们的定就是真正成就了。而我们之所以练习打坐,其实就是为了训练自己至少在打坐时能够处于这种状态。而将打坐中的这种状态累积,进一步延及至生活中,则是进一步的成就了。由于日常生活干扰太多,所以我们才需要专门抽出时间通过打坐来训练自己的心,令心逐步转向安定,转向“心一境性”。

事实上,打坐时如果各种境界太多,未必见得是一件好事,因为那通常反而是令我们分心的!

若能明了上述道理,我们打坐修定的直路应该是什么就清楚了,我们也就不应再浪费太多的时间去追求各种与真实禅定无关的妄想境界的出现上。这是一个明智者应该善思而应有的抉择!

专栏
坐禅:从入门至久坐
作者:建章君
¥180
109人已购
查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