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私的基因》共读打卡集锦1 | 悦读读书会出品

 悦读读书 2020-08-04

本月读书会共读《自私的基因》,领读者为——七月书友。 

我们将精选共读群内的打卡精选内容,以飨读者。

第一章——“为什么会有人”

上世纪70年代,“英国社会自私、利他以及有关社会契约的思想甚是流行”,而这种社会现象显然以达尔文自然选择观点来解释有些捉襟见肘,并存在误导嫌疑,于是群体选择的理论,便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也是本书作者写作《自私的基因》的初衷。

第一章开宗明义,作者论点的提出以及议题边界的划定,是为全书方法论的阐述。

需要提示注意的是,关于“我们以及其他一切动物都是各自基因所创造的机器 ”这一论点中,作者使用了“创造”两个字眼,而非“控制”。这在本书最后几章,会对作者观点的阐述产生重要意义。

为了捍卫基因选择理论,作者对与之相对立的群体(种族)选择学说以文中一段精妙的逻辑归谬论证,进行了无情的驳斥。并由此推导出基因作为自然选择单位的合理性。

我们可以透过本章论述的很多细节,初步领略一下作者严谨,清晰而强大的论证功力。当然这仅仅是个开端,小荷才露尖尖角,序幕即将拉开,逻辑推演无与伦比的魅力,也令我们对后面章节产生更多的期待~

延伸思考

1.作者在本书第6页写下的一句话:“……每当讨论我们自己这一物种时,要避免思想上的主观性习惯是困难的……” 细细品读,这句话其实很有意思。

基于书中论点,结合作者在序言部分对于一些定义的反复强调与解释,你认为所谓的“思想上的主观性”,都有哪些?在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前有意识的肃清一些固化陈旧观念,以清零的姿态,对书中观点全部接纳再以理性的思考对其进行审视,最终得出自己支持的观点。这样的阅读方式,你是否能够认同和接收?

2.针对科学的探索与认知,某专家曾经指出,一种新思路新视角新观点的提出,其新颖的指导意义比正确的存在更重要,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3.比较一下,自私与利己定义的内涵与外延。

@梦里落花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需要有必死的精神的,尤其是这么一本书!

初读头章,如同被当头一棒,现在还在蒙圈中,作者说的都是些什么?达尔文么?进化论么?似是而非。静下心来分析,作者应该是在阐明自己这本书写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写这个。

我没在讨论道德,没在讨论人性,我讨论的只是基因!基因!

开篇及提到达尔文的进化论,进化论的基础是自然选择,那么自然选择的目标或单位是什么?个体?群体?基因?起初达尔文定位为个体,但是利他行为与之违背,于是提出了群体选择理论,但是,批判之声很快出来,其中就有道金斯,就有了此书!

问题1/2一同来说,有句话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假如都没有一个新的思路与观点的产生,就不会有新的研究方向的产生,任何学科也就会止步不前。每个人都会有惰性,思想上的惰性,也很难去有勇气去打破原有的观念,而,正是一次次的突破,甚至用鲜血撕开思想的壁垒,才会有我们现如今的发展与进步。那么,当我们在初次接触新的思想观点时,认真听完,仔细分析与思考,是不是很重要的呢!或许观点是错的,但是新旧的碰撞才会有进步,难道不是吗?

问题3基于本书,利己指的是行为上的,也就是行为之后得到的后果是利己即利于生存的,而不是思想上的。抛开本书,我们作为特殊生存机器,有自己所谓的思想与意识(之后书中会有阐述),但是,我们自身出于本能也会选择更好的生存下去!要生存难道就是自私的吗?

@Tina

1-2 我们的认知是由所接受的信息塑造而成的,所以也必受所处环境、视角局限。当我们笃定一件事情是绝对真理的时候,往往都会犯错;而只有当我们的观察视角改变的时候,才能认识到这种局限,进而克服之前的主观性。

所以当一本书的观点同自己的格格不入,不要马上在头脑中屏蔽它,试着以作者的视角观察和思考,也许会发现两种貌似对立的看法,正如同内克尔立方体的两种视觉效果,其实是统一的,并没有一个比另一个更加正确。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相比获得新鲜的知识点,应更加为我们所珍视。

3我认为,自私和利己的内涵接近,简单从字面看都是对自己有好处,外延略有差异。按作者的观点,在某种层次(比如生物个体),自私就意味着利己;而在另外一种层次(本书定义的基因),自私可能导致实际的利他效果。所以我认为,自私的外延更广泛。

@icewanderer

进化论作为现代科学的几大基石理论,是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中学课本里的。只是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真正的理解这个伟大理论的精髓所在。比起其他同样著名的基础科学理论来,进化论因为涉及生命的由来,与各大宗教几乎是格格不入的。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土耳其政府将进化论移出中学教育。在很多国家,智能设计论至今仍有一席之地。

本书作者道金斯先生,是当代最有战斗力的无神论者之一。在本书中,他将用缜密的逻辑来分析,基因是如何影响生物行为,乃至于影响我们人类这种所谓高级动物、万物之灵的社会行为的。这简直是一场精彩的演出,怎能不叫人击节赞叹?

本章首先界定了三种本书不涉及的情况,严格的限定了讨论边界,不使讨论的内容无限制的肆意扩张。无限制的讨论是没有意义的,到最后只会变成一场茶话会。

然后定义了什么是自私行为和利他行为,进一步缩小了可能会带来争论的歧义发生。

再次以黑头鸥和螳螂的例子阐述动物们的自私与利他行为,引出了群体选择理论作为对手。用归谬法将这一理论的论证结果无限放大,从有利于小种群扩大到有利于整个物种,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再扩展一步,有利于整个属、整个科呢?由此得出荒谬的结论。

那么,究竟把这个自然选择的受体规定到多大的尺度上比较合适呢?画面一转,本书的主人公基因在聚光灯下高调登场。至于为什么会是基因,且听下回分解。

问题一,我以为作者这里所说的思想上的主观性,是指人类在思考 自私 和 利他 这种词汇时,会不自觉的带入到人类道德语境中去。所以在这里他用了其他物种的动物来举例。

问题二,新视角新思路的意义。这个题目太大,我只说说我的小想法。现代科学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走到如今已经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每个博士生都只能针对某个特定的方向,在前人的基础上,迈进一小步。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崭新的视角和思路,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突破,哪怕暂时没有足够的证明,也足以引导人们向一个崭新的领域进发。

问题三,我觉得利己是想办法增进自己的利益,自私是想办法只增进自己的利益,利己是同时也可以利他的,而自私不会这样。

@莫问前程

也许受当年心理咨询课的影响,打那以后我与人沟通时,都习惯于先尽量清空自己,保持价值中立,去试图明晰对方的语义内涵、思维方式、内心动机,若非如此,则误会误解常常发生,无可避免地发生。读书对我来说也是这样的沟通。

作者理查德道金斯在开篇用独立的一章来解释概念,阐述自己的研究目的,表明想讨论什么以及不想讨论什么,就是为了尽量减少读者的误会误解。若删去这第一章,想必读者来信中十有八九都和他的本意不在一个频道上。

读第一章时我重点关注的就是这些内容:

1.研究目的

- 研究自私行为和利他行为在生物学上的意义;

2.本书论点

- 我们以及其他一切动物都是各自的基因所创造的机器;

- 基因的自私性可以解释个体自私性和个体利他性——成功基因的一个突出特性就是其无情的自私性,这种自私性可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特定条件下也会导致有限的利他行为。

3.不论证的三点

- 不提倡以进化论为基础的道德观,基因的自私性,不等同于人类社会中对损人利己的道德评价;

- 对本性对教养,即基因与文化对人类特性各有怎样的影响,不予论证;

- 不对人类和动物的行为细节进行描述。

4.概念解释

- 适合度(fitness):适合度是指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对环境适应的量化特征,是分析估计生物所具有的各种特征的适应性,以及在进化过程中继续往后代传递的能力的指标。

- 利他行为:生物个体以降低自身的适合度为代价,来提高其他同类个体适合度的行为。

- 自私行为:生物个体以降低其他同类的适合度为代价,来提高自身适合度的行为。

5.对于群体选择理论的驳斥

假设利他主义在群体水平有优势,但群体内部无可避免会出现有自私行为的个体,自私个体具有更高的适合度,大量繁殖,最终利他个体被淘汰。

利他主义观点支持者不能提供可靠的数学模型来证明群体选择如何使得利他个体保持更高的适合度。

@周重因

……每当讨论我们自己这一物种时,要避免思想上的主观性习惯是困难的……

细细品读,这句话其实很有意思。

人类所谓的思想上的主观性,多是出于非理性思维,基于感性与情绪的主观思想做出的判断。这样的主观错误常出现,是因为感性的选择,而对事实证据视而不见。

至于以清零的姿态,对书中观点全部接纳再以理性的思考对其进行审视,最终得出自己支持的观点。这样的阅读方式,我也不是全盘接受。

本书写于70年代,毕竟科技发展40年来,新的发现与理论已经日新月异。本书中的理论经典部分,已为世俗接受。但有些观点也可能已经被证伪。

但可以被证伪,才是真正的真诚理性的思考方式,也是我们读书的态度。


编辑:跑跑单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