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 共读 《南渡北归》2 作者: 岳南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领读者:云淡风轻 领读者说 第六章 北大春秋 抗战胜利后,北大校长蒋梦麟还没有来得及带领师生们回迁北平,便到行政院当了秘书长,非常出人意料。因为蒋先生的资历和能力出任教育部长都绰绰有余,去做个闲置就没意思了,因此纷纷劝阻。 但年近花甲的蒋先生还是义无反顾地上任了,要说老先生觉悟低就不大客观了,作为哥大的哲学和教育学博士,当年和孙中山闹过革命,后来辞去教育部长职务当北大校长,也干得有声有色,属于为国家做了很多贡献,绝不是驽马恋栈。 由于日寇的烧杀抢掠,给中国人民带来极大的苦难,食品药品短缺,物价飞涨。很多家庭吃了上顿没下顿,生病时缺医少药也是常态化。 对于这些文教领域的专家学者,由于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均能做到尊师重教,使他们在搞好科研教学的同时,在社会上过上体面的生活。 然而战争摧毁了这一切,除了少数附逆文人之外,南迁的学者们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急剧靠拢。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心态上难免失衡。从梅贻琦、傅斯年、梁思成等家庭遭遇可以管中窥豹,这个群体大部分在生活上几乎都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可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也就逼出教授夫人想法设法赚钱贴补家用。 梅贻琦在重庆开会时看见“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腐败现象无能为力,蒋梦麟却想把以前没有享受的人生弥补一下。 此外北大的一些学生在五四前辈事迹启发下,对于不满之事不时以发动学潮相威胁,到了西南联大时期,可以说有增无减,在学校里搞得蒋梦麟身心俱疲,迫使他萌生退意。 一个社会里如果学生没有激情,教授没有风骨大约是没有希望的,但如果学生的激情多用于罢课示威就有些本末倒置了。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权衡利弊之后,蒋先生还是去了行政院。 “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北大也不能没有校长,推来让去胡适先生在驻美大使任上做了校长,傅斯年暂时代理。在接受北大的过程中,傅斯年表现出了一个民族主义者气概,对于那些在北平的文化附逆,他表态不留一个。 如果说普通百姓受制于自身条件,无法逃离敌占区,只能苟且偷生多数人予以理解。对于社会名流如果抗战爆发后没有南迁,比如梅兰芳、齐白石等采取不合作态度,闭门隐居似无不可。 而像周作人等出任伪职则是无可谅解,作为公众人物这种带头作用的影响相当恶劣,纵有千般理由,也难逃身败名裂的结局。 密封线 本章思考:对于附逆文人应该如何看待? 打卡集锦 Emma Wan 戰爭結束後最重要的是什麼,快速把社會生活重建嗎?在有些人眼裡是迅速佔位想升官發財! 蔣夢麟被描述的官癮非常大,雖然說學而優則仕,但這火速接受教育部長職務時更是坐了就不走,蔣在我心目中大大減分。 傅斯年與胡適接下重啓北大的重任。結合後文周作人等的攪和。可以確定的是復甦北大是非常困難的,畢竟這些阻撓者越來越無恥了。可怕 嘻嘻 战争使百业凋敝,经济一落千丈。即使是北大校长,生活也是非常艰难。在这种做学问难,生活也难的时候,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选择。 青棠 抗战胜利后,北大校长蒋梦麟先生不辞而别,在未与北大诸公商量的情况下出任宋子文的幕僚,达到了其弃学从政的目的。 其行为有其内在旧时私塾学习落下的心理期盼也有外在抗战时期艰难困苦生活以及学士社会地位低下的原因。但无论原因如何,其不辞而别深深伤害了北大同仁的心。
Summer 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教授、学者的地位和待遇都是非常高的,可以衣食无忧的做学问、搞革新,相比之下,更显西南联大时期生活的困窘。 不管蒋梦麟是出于什么原因与北大不辞而别,相信也都是经历了很多身心的折磨,为五斗米而折腰,谈不上伟大的人格,却也是人性复杂而真实的一面。 本章又出现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王力,初中课本学的《说语言》至今还有很深的印象,文字通达又不失幽默,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古代汉语》,使人感觉特别亲切。而对于周作人,纵使有再大的学问,其人品和格局真的是达不到及格线。 Unicorn 抗战胜利前夕蒋梦麟突然弃北大校长之位选择出任行政院秘书长,无疑在西南联大乃至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 尽管当时有很多人将这件事视作陶曾毂"蛊惑"的结果,殊不知,蒋梦麟自己心中有自己的小九九,年少时送别学台的场景,如今飞涨的物价,再加上自己应对学潮越来越力不从心,正好借此机会投身政界,博取名利,"岂不美哉"? 编辑:灵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