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理想国》,看清这个世界和你自己 | 悦读读书

 悦读读书 2020-08-04

//
读不懂名著不是你的错
//

提起《理想国》,很多人都知道,但基本都没看过,只知道其中的只言片语,而且提起柏拉图,先就已经怵头,会不会看不懂啊。

杨老师:

大家在很多时候都被人推荐读一些经典,但当我们读经典时经常会读不进去。这并不是大家的错,也不是作者的错。

只是因为读者和作者的视野并没有重合。我自己读《理想国》就经历了从字字不懂到句句有味的过程。

杨老师的一番话使我也有些许的感触。

记得我刚上中学的时候,CCTV10经常播放某某专家对于《论语》和《庄子》的解读,听着很爽,但等拿起《论语》时才发现,很难读进去。不过等忘记专家的话,我反而能把《论语》读下去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最近读《舆论》,其中有个解释就是:

如果没有经过训练,我们在观察(阅读)中会倾向于选择性的识别我们熟悉的符号,这些符号代表一些观念信息,我们会用脑海中储存的场景(专家解读)将这些观念信息(个人感悟)补全。

专家的讲座只能激起我们对兴趣,千万不要把别人的解读当成自己的感悟。

好了,我们先跟着杨老师一起来看看《理想国》这本书到底说了些什么吧。

名师魅力,粉丝众多,周末的知识盛宴

//
《理想国》,是柏拉图做的白日梦吗?
//

想要了解《理想国》首先要对这部作品产生的年代有所了解,本书发生在影响雅典的两次重要战役,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之间。两次大战使得雅典从繁荣走向衰落,民主走向僭(jian)主。

杨老师说,柏拉图在这本书中,用苏格拉底和几位友人的对话,构建了一个哲学体系。

讨论是从何为正义开始的。

塞拉西马柯,“智者派”主要代表,他将“正义”看做强者的利益,相信有利即有理。

格劳孔是柏拉图的堂弟,他提出了著名的思想实验“吕底亚人的指环”,并以此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即当伸张“正义”成本是一生,而作恶的成本是零时,大家都会选择作恶。

阿图曼迪是格劳孔的弟弟,他认为不只凡人没有“正义”,而且连神也没有正义。雅典人关于神的只是都来自诗人,在诗人的表述中神是喜怒无常的,神是可以贿赂的。只要有钱就可以贿赂神从而逃脱惩罚。

//
苏格拉底的回答
//

塞拉西马柯、格劳孔、阿图曼迪三人的说法看起来天衣无缝,接下来肯定是谁有力量谁说了算啊。

接下里是苏格拉底时间了,他认为对于“正义”理解的不同并不是逻辑、修辞的问题而是视野的问题,于是他建议开始一场精神旅行。

1正义即各司其职

苏格拉底用城邦来举例,正义的城邦就是所有人各司其职的城邦,但组成这样城邦的人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只有一种人。

正义即是各司其职,一下子把朋友们的视野打开了。在此之前塞拉西马柯等人都相信一种秩序,一个逻辑。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各司其职。

各司其职意味着秩序,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秩序。如果只有一种秩序,这种秩序最终会变为无序。例如,铁匠铺有自己的秩序,然而如果让整个城邦都遵循铁匠铺的秩序,那最后城邦一定会失衡。好的城邦一定要容纳所有的小秩序形成完整的秩序。

每个人的灵魂中也有三种品质:理性、激情和欲望。

正义的灵魂就像城邦一样,灵魂中的各个部位应该各司其职。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灵魂之中不只有欲望,还应该有理智、情感......

好的灵魂应该不仅仅只是为了满足欲望,而是让欲望、理智、情感三者相互互喻,形成新的灵魂。

在塞拉西马柯等人的眼中只有一种被欲望驱使的人,强者与弱者的区别只是力量上的差别。他们在当时的雅典看到太多这样的灵魂,所以自然而然的把这些灵魂当成了模型。

在日常的言谈中,我们常常会用“人们都说......”这个表述。这是因为,在我们的社交圈子中,有一部分人始终在扮演着这一表述中“人们”的角色,这部分人与我们的关联最为亲密,其对特定事物的态度对我们的影响也很大。

但这些人并不是全部。

大家听得如痴如醉,很多人在做记录

2从哲人王到大雄蜂

先讲一个洞穴寓言的故事。

在一个洞穴里,人们终生只能面向洞壁,火光将外界景物投射进来,他们以为自己看到的影子就是世界。

一天,有人转过头去,爬到了洞穴外面,看到了森林大地,呼吸到了有花草的空气,当他回到洞穴,向同伴们讲述外面的情况时。

你猜会发生什么?

杨老师说,哲人王代表着对灵魂秩序、城邦秩序最完整的理解,一个城邦的领导者(哲人王)其实是城邦与灵魂互喻的的巅峰。他就像洞穴寓言中那个出去的人,而城邦中的大多数人就像洞穴中的其他居民。

当哲人王见识到真正的世界后出于慈悲、责任,他重回洞穴,向洞穴居民宣布真相。洞穴居民会是什么反应呢?当然愤怒、不屑,把他当成疯子、傻子、骗子。

你看到外面的世界了吗?

苏格拉底带领朋友们见识了好城邦和哲人王,这是旅行中最快乐的的攀登部分。当哲人王重回洞穴之后,旅行就进入阴森恐怖的下半程了。

旅行的上半程是说,朋友们有可能走到洞穴之外。旅行的下半程是说,人类历史的主要故事,是洞穴里面的故事。

洞穴里面的故事是什么呢?首先是洞穴居民集体拒绝和迫害哲人。接下来,就是洞穴里面的城邦退化和灵魂退化。政体的退化可以看做是“正义”的失序,败坏的过程就是失序的过程。这件事既发生在城邦也发生在灵魂里面。

苏格拉底把这个退化史概括成四种政治。

荣誉政治:没有哲人王,依靠少数人的自觉和荣誉维系。

寡头政治:依靠少数人的财富维系。当城邦开始扩大、膨胀,财富比荣誉更有效。

民主政治:依靠人的数量维系。通过穷人对富人的革命使得穷人变为小寡头。然而民主时期的小寡头与寡头时代的寡头相比缺乏荣誉、节制等牵绊。虽然社会上充斥着自由的氛围,但这种自由在初期虽然会振奋人心,但是因此人们也逐渐失去辨识的能力变得宽容。 

僭主政治:这部分值得细说。

灵魂里的民主原则,意味着灵魂失序。依照“正义”原则,理智领导激情,照看欲望,那样的灵魂是自由的,那样的城邦是自由的。依照民主原则,理智、激情、欲望绝对平等,公平竞赛,胜者优先。其结果,只能是利爪戳瞎眼睛,欲望践踏理智。

失序的灵魂,欲望是强者。苏格拉底用“雄蜂”比喻欲望、被欲望驱使的人。

日光之下,没有任何地方干净到没有雄蜂。雄蜂永远是城邦和灵魂的一部分。有序状态里,雄蜂是被统治、被照料、被规训的对象。而城邦和灵魂的败坏史,则是雄蜂的解放史、奋斗史、称霸史。

僭主政治丝毫也不深奥,无非是城邦里雄蜂窃取了他不配拥有的统治权。与之相应的,则是灵魂里的雄蜂获得了对灵魂的独裁。僭主制就是雄蜂的称霸,雄蜂称霸的前身,则是对雄蜂的放任。无节制的自由,最终为雄蜂贡献了一片通往王座的丛林。

僭主是看穿民主、利用民主的人。民主心灵总是乐观的,乐观里带着一点儿善良和天真。藉助民主气氛崛起的僭主可不善良,更不天真。他早就看穿了养育了自己的那种自由,一旦掌权,他会毫不容情地终止自由。

民主心灵失去了对好的理解力,失去了对坏的反抗力。民主心灵在王道城邦里看到的,只有他不喜欢的统治。除此以外,他什么也不愿理解;民主心灵在僭主城邦里遇到的,只有他必须忍受的统治。除此以外,他什么也不配要求。

因此,苏格拉底(柏拉图)把民主和僭政视为一体。有人指责他鄙视民主,这不是实情。民主本身不值得鄙视,民主里面那种导致僭政的可能性,则须警惕。更加值得警惕的是,大多数纯正的民主心灵丧失了警惕的能力。

杨老师讲得深入浅出,名师风范

3认识自己

从“天堂”(哲人王)下行到“地狱”(僭主政制),苏格拉底带着塞拉西马柯等人了解了当下雅典的处境:民主、僭主往复循环。

城邦的状态其实是由公民的灵魂决定的,灵魂只剩下欲望,城邦必然也是走向僭主。

塞拉西马柯等人最大的问题是偏狭,没有见到天堂,只看到了地狱,才会有“正义”是强权者得的结论,天堂地狱之行其实就是打开了他们的视野,以便能重新审视自己。

对于我来说,一场关于《理想国》的旅行,最大的感悟就是进行有效的思考。

平时对待某一则新闻、一段视频,我更多的是从道义和经验上去判断。当直觉判断成为习惯后,我会轻易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然而判断其实是受到情感、观念等各种因素影响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丧失了思考的能力。

举例来说,大家看电影,电影其实就会向观众会传输一些模式,这些未经处理的信息,很容易成为我们的思考依据。当我们看完电影,再去理解现实世界相类似的场景时,就会套用这种模式。我们误以为这是自己的选择,其实早已是灌输的结果。

反过来,如果是看书,特别是不同观点的书,当你不得不主动思考时,你也就不会那么容易被带偏了。

//
从《理想国》中得到了什么
//

杨老师说,《理想国》是一场旅行。

苏格拉底和朋友们的上行、下行,既不能把天上的王道城邦带到尘世,也不能把僭主从地上赶走,终归只是一场谈话而已。但这样的谈话里,保存着反抗奴役的希望。

僭政的实质,是僭主与人民之间的内战,是全体人民之间的内战,是每个人灵魂中的内战。

苏格拉底的谈话,则是兄弟相认的艺术。至少,他把愤怒的塞拉西马柯、卡利克勒变成了爱智慧的伙伴。这意味着,至少有几个活生生的人,摆脱了僭政赖以维系的,无教养的精神土壤。

最后,老师用柏拉图在《高尔吉亚篇》中的一段话结束了讲座。

我们认为自己是很好的伙伴,但我们却不能对同一问题拥有相同的看法,而这些问题是一切问题中最重要的,我们缺乏教养到了何等可悲的地步。

一场知识点超多的讲座,让书友们有点眩晕。

平静下来想想,我们的灵魂中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念头,在不加思考时,可能会有某种思绪占据了头脑,或者被他人的说辞影响。静下心来,检视自身,发现哪些是哲人王可能说的,哪些是大雄蜂企图让我们相信的,你终会得到答案。

或许我们不能赶走僭主政治,也无法带领身边的人走出民主的痼疾,但只要你意识到了哲人王的存在,开始努力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那么就达到了读这本书的目的。

用一句《理想国》中的话结束我的这篇侧记:

这里没有路……森林黑暗又令人困惑,但我们仍要奋力前进。

杨老师建议的《理想国》译本和辅导读物

另外杨老师近期在粉笔网进行题目为《斯文:理解中国文学的是个关键字》的公开课讲座,通过“境界古雅斯文诗教”等关键字分享一些文学史和教材少有人提及的人物,如马一浮、王国维、吴宓、严复等。有兴趣的书友可以去听一听。

为老师点赞,我们下次活动再见

感谢杨无锐老师精彩讲座

感谢优檀书院提供场地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