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必读】朱璟教你利用环境变化降低问题行为的发生!

 昵称71058182 2020-08-04

朱璟

国际认证行为分析师(BCBA),新西兰注册心理学家,美国爱荷华大学BCaBA课程讲师及实习督导导师。拥有多年从事自闭症早期干预以及行为干预工作的经验。

系列篇:行为干预第四步

利用环境变化来降低问题

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在ABA的行为干预中,始终强调当行为发生时要或忽略或坚持指令。这些个原则,在实施的过程里,首先看到的变化是行为的加剧而并非减少。原因很简单,一个行为一直都可以达到某个目的,但突然之间竟然不管用了,这个时候人的选择是更用力些(对于孩子来讲,闹得更凶些),探测是不是可以达到原目的。在探测后发生达不到目的,该行为就会减少,也就是慢慢达到行为干预的目的了。

举个平常的例子,用一定的力度推门,门会打开;某天,还是用一定的力度推门,门没有打开,这个时候我们会自然选择用多点力再推,看看门会不会开。如果门没有开,才会去想其它的办法。只是一次的经验并不足以完全让我们放弃这扇门,但凡有机会的时候,我们一定还会再去试着推几次。如果门一直打不开,我们才会真正放弃从那扇门走,而在那时,新的通道才有机会被加固起来。

对于父母来讲,要在孩子在哭闹中坚持打赢这场仗是有难度的,这个难度在于心理:大部分的父母不能忍受让孩子哭上大半个小时不去管;家里有老人的,更是会心疼孩子,从而责怪孩子的父母过于严厉。同样的道理,ABA的原则让人觉得不够人性。然而,我个人的体会,行为干预最为有效的就是ABA的方法,且这种有效是长期的。同时,从最简单的ABC行析来讲(行为前环境-行为-行为后环境——Antecedent-Behaviour-Consequence),ABA的行为干预原则从来不止于在行为发生时,而是需要从ABC这三个角度全方位地去展开实施,才能达到最理想的干预效果。

上一步,讲到了ABC中的C,在行为发生时的基本应对原则。这一步,我们讲A,我们要怎么样做来避免行为问题的发生。所谓的避免,并不是父母通过一味地退让、满足孩子的需求来避免问题行为,而是通过退让、满足孩子的需求来建立一个相对平衡的干预环境,在平衡中慢慢建立孩子的行为。换句话说,我们先把那些刺激行为发生的因素从环境里抽走,然后再一点一点地介入回来,让孩子有一个学习适应的过程,让好的行为有一个建立巩固的过程,让行为干预可以在一个相对缓和的关系里展开。

在行为第一次发生前,我们通常并不知道某环境会导致该行为,所以没有办法预防。当行为发生后,通常可能需要发生几次,我们才会总结出来,在某个环境里,孩子会用行为问题来坚持他的要求或抵抗父母的指令。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改变刺激行为发生的前导因素来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的可能性——这里讲的是减少发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完全避免行为的发生。

一、实物强化行为(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孩子通过行为问题来得到他想得到的东西)

l 知道孩子会在某个时间想要某个东西,在孩子提要求前就计划好如何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样控制权就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比如:孩子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一定要到电脑店里看一会儿电脑,如果不去看的话,就躺地哭闹。事先计划好路线,和孩子讲好条件,放学后到哪里看电脑、看多少时间等。如果孩子能按照讲好的条件进行,夸奖和奖励孩子,并且答应下一次还让他去看电脑。

l 在拒绝孩子的要求时,尽量不用“不”字,而用正面的语句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可以”。

比如:在晚饭前,孩子要吃冰激凌;你觉得吃了零食就吃不下晚饭了,所以不应该给。可以对孩子说“先吃晚饭,然后再吃冰激凌”,而不是简单地说“不行”。

二、注意力强化行为(孩子通过做一些不正确的事情来获取家长的注意力)

l 在问题行为发生前主动给孩子正面积极的注意力。观察孩子能独处多久,并以此为基数来决定给孩子注意力的频率;这个频率随着干预过程的进展是可以慢慢降低的。

比如:孩子最多能自己玩两分钟,然后就会找爸爸妈妈的注意力了。要减少孩子通过做一次不适当的事来获取孩子的注意力,父母就要在行为发生前给孩子注意力。所以,差不多每隔两分钟左右,父母要与孩子互动一下。这个互动可以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可以问一下孩子在做什么;可以告诉孩子你在做什么;可以给孩子一个力所能及的简单指令;你并不需要陪着孩子,你只需要让孩子知道你在忙但仍然是关注他的。——在这里,基础时间间隔是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个人情况来确定的;对于小年龄的孩子,可能需要更高的频率;对于年龄稍长的孩子,需求的频率会低一些。

l 在你即将忙于某件事而无法给孩子注意力之前,提前告诉孩子,如果有可能的话,安排好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或是他感兴趣的事。

比如:接到朋友的电话,可能会聊一会儿。告诉孩子,妈妈要讲一会儿电话,你要不要看一会儿电视/玩一会儿电脑/玩一会儿(孩子喜欢的)玩具。如果讲电话的时间很长,在过程中千万不要忘了抽时间夸夸孩子。

三、逃避强化行为(孩子通过问题行为来逃避被要求做的任务)

l 孩子不喜欢做某些任务,最大的可能性是孩子觉得这个任务很难。所以,当某个指令经常引起孩子的逃避行为时,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降低任务难度,提高辅助的幅度。

例如:教孩子穿珠子,孩子如果一直失败会变得非常沮丧,并且不想再做这个任务。可以通过买洞大一些的珠子或木块,用质地硬一些的绳子来降低任务难度;可以通过手把手的辅助来确保孩子完成任务。在孩子的能力有能力做的时候,再慢慢撤销辅助、慢慢提高任务难度。

l 有的时候,家长会觉得这个任务并不难,孩子完全有能力完成。但不要忘记,我们需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来考虑和感受,有的时候确如家长所言,难的并不是任务本身,而是孩子“认为”或“感知”这个任务很难,从而在潜意识里就排斥去做这个任务。

例如:孩子可以做100以内的加减法。妈妈要孩子做20道题,半页纸满满的。孩子会觉得难(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做完那么多题),从而不想做。可以把20道题分成4小页,每页5道题。当孩子能顺利完成每一小节任务的时候,他们的自信心就会慢慢建立起来,排斥感自然就减少了。

l 有的时候,孩子有他们自己更想做的事,所以不愿意做父母给的任务。在这个情况下,要提前给孩子通知,并且尽量用“先……再……”的积极指令。

比如,孩子在玩玩具,不想洗手吃饭。提前给孩子通知:我们马上要吃饭了,你准备把玩具收起来。过几分钟,给孩子指令“我们先吃饭,然后再玩玩具”,并且辅助孩子把玩具收起来。

四、自我刺激行为(行为由于身体内在的某种刺激需求得到满足而被强化)

| 针对相应的刺激需求,介入适当的游戏或活动来让孩子满足相似的刺激需求

比如,孩子喜欢满屋子跑跳,可以考虑给孩子买个蹦床,让孩子在蹦床上跳;比如,孩子喜欢摸粘腻的东西,可以让孩子玩像皮泥、沙泥之类的玩具;比如,孩子喜欢用鼻子去闻东西,可以收集各类味道的东西,替孩子设置一个“闻气味”的游戏时间或游戏角落;等等。

| 如果找不到满足类似刺激需求的适当活动,则可尝试介入其它的强化物,但必须是孩子非常感兴趣的东西。

注意:
1.行为前环境的变化,是降低问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而并不能完全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它的主要作用是为行为干预建立一个良性的切入,以尽可能地让孩子在缓和的环境中学习新的好的行为。

2.通过行为前环境的变化而降低了行为的频率,并不代表问题行为得到了干预。也就是说,问题行为还是存在的。然而,因为问题行为发生的频率降低了,问题行为被强化的次数或可能性也就降低了,从而使行为干预方案更见效果。

3.通过行为前环境的变化,问题行为发生的频率相对减少,父母的压力会小很多,从而使得父母有能力着重于如何教孩子新的好的行为,而那个部分是行为干预最关键的一步。

-完-

点击查看行为干预系列篇:

第一步:

4步轻松掌握“熊孩子”的问题行为要告诉家长什么!

第二步:

要让孩子服从指令,就不要对他说这几句!

第三步:

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家长做到这些了吗?

回复以下对应数字获得文章推送:

【名师专栏】
1 张苗苗:评估的重要性
2 张萱:应用行为分析常见问题
3 李丹:浅谈孤独症儿童康复治疗方法
4 朱璟:兴趣是学习的唯一动力?NO!
6 郭延庆:孤独症谱系障碍:如何看,怎么办?
7 贾美香:孤独障碍儿童的青春期常见情绪问题及处理对策
26 黄伟合:社会观念的更新与自闭症事业的发展
15 马凌冬:写给家长的话
【名师答疑】
31 张苗苗老师的耐心解答
34 贾美香:给家长的十个建议
【家长必读】
17 20年康复训练, 自闭症儿入读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
37 孩子不听话? 从此让孩子听话的法宝!
42 ABA训练中,强化物的巨大力量
57 一张图让你秒懂自闭症最新国际研究成果
【上岗资格证】
24 中国50家"孤独症康复机构"统一培训,1500教师将持证上岗

获得更多相关文章,家长回复A,老师回复B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