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感悟十四:忠实的继承者——曾子 | 良石子敏(诵:蒙蒙)

 又见酸枣人生 2020-08-0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论语》感悟十四

忠实的继承者——曾子

作者/ 良石子敏   诵/蒙蒙

编辑/紫烟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鲁国人。他父亲曾点跟从孔子较早,也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去世后,学生中有不少人都收徒讲学,传播孔子思想。其中以曾子和子夏的影响最大。据说曾子亲自教授了孔子孙子子思,而后来的孟子就是子思门人的学生。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称。”由此可见,曾子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最主要的继承人和传播者。

曾子比孔子要小46岁,十六岁开始跟随孔子学习。因为颜回早死,所以他是孔子晚年最大的希望。有一次,孔子若有所思地对曾子说:“参啊,我平时所讲的仁道,有一个根本的思想贯穿其中。”曾子点头答道:“是的。”孔子出去之后,其他同学不明白,便请教曾子:“‘一以贯之’是什么意思呀?”曾子回答说:“老师的道,说到底就是‘忠恕’二字而已。”什么是“恕”?用孔子的原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可见,曾子虽然是孔子学生中年龄最小的,却悟性很高,的确得到了孔子真传。

《论语》中也记录了不少曾子的言论,例如: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相传四书之一的《大学》,就是曾子的作品。其中关于“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论述非常著名,受到许多后世儒家学者的极大推崇。《大学》中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曾子不仅是这种理念的倡导者,更是忠实的实践者;不仅如此教育和要求学生,也贯穿在他自己的一言一行中。

《礼记·檀弓上》中有一段描述了曾子临死前“易箦”的故事,显出了曾子知错即改、严于律己的品德。当时,曾子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他的学生乐正子春坐在床下,两个儿子曾元、曾申坐在脚旁,童仆坐在墙角,手拿烛火。童仆坐着无聊,似乎发现有什么不对劲,随口问道:“先生身下的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用的吧?”乐正子春急忙制止,但是曾子已经听到了,他惊醒过来,努力地说道:“说得对啊,这是季孙送给我的,我没有力气换掉它。元啊,扶我起来,把席子换掉。”曾元说:“您老人家的病已很危急了,不能移动,等到天亮再换吧。”曾子说:“难道你爱我的程度连童仆也不如呀?君子爱人是用道德要求,小人爱人是姑息迁就。我现在还要求什么呢,我只盼望死得合乎礼制罢了。”于是大家扶起曾子,换了席子,再把他扶回到床上。还没有等放安稳,曾子就去世了。按当时等级社会的礼制,不同阶层的人穿戴、用物都是有严格规定的,超出规定范围就是“越礼”。作为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的忠实继承者,曾子当然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礼制,即使临死前也毫不懈怠。

我们今天当然不可遵循那样的礼制,但任何社会都需要一种约束,需要用各种制度来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言行。时至今日,我们究竟需要怎样一种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礼”呢?这正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9年8月28日

好物推荐

作者简介

良石子敏,本名王志敏,陕西合阳人。不善言谈,不擅交结,不属于任何学会协会之类。尝暗自忖度:身不过一米六几,应不算高人;然天生面相黝黑,亦当不属白丁。如此而已。

诵者简介

蒙蒙,本名郭云香,山西原平人。喜欢朗诵,愿自己的声音能诠释文章的灵魂,在读者闲暇小憩的时光,即使微闭双眼仍能领略文学的别样风采。

来稿请以 标题+正文+作者照片+作者简介 形式发送 (缺一将不予安排编辑和发表)。一周未答复自行处理。投稿前作者必须关注平台,义务分享平台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