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辨证中的欲和不欲——从太阳病提纲证之恶寒说起

 shenjiahuai 2020-08-06

导读:

中医辨证中的欲和不欲——从太阳病提纲证之恶寒说起

《伤寒论》太阳病提纲证,大家都比较熟悉了。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以下引号内容节选自《思考中医》:

“1、恶寒,是太阳病的第一要证。

太阳主开,表受邪,太阳开机受阻,阳气外出障碍,不敷肌表,所以有恶寒一证。见恶寒,则应考虑从表治之,从太阳治之。

2、强调主观感受

恶是什么呢?恶是讲心的喜恶,是主观上的一种感受。你厌恶某某人、某某事,一分钟都难跟他相处,这只代表你的感受如此,并不完全说明这个人这件事真这么可恶。所以,我们说恶寒也只限于你的主观感受,并非指气温很低,零下多少度,这个概念大家一定要搞清楚。我们看有些人夏日患太阳病,患伤伤寒,天气本来很热他却要盖两床被子,这个就是恶寒,它与实际的温度毫不相干。这个时候你量他的体温,体温很高,39℃甚至40℃,。所以,这个“恶”就代表这么一种情况,它完全是主观的觉受,而不代表客观上的存在。

由上面这个恶字,我们引出了一个主客观的问题。这个问题大家要仔细地去思考,这是中医里面的一曲重头戏,也是能在很多方面区别中西医的一个分水岭。我们可以看到的西医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她非常注重客观,在主客观两者间,她偏向客观的一面。比如西医的诊断,她所依赖的是物理和化学手段检测出的这些客观指标。判断疾病的进退,她依据的仍然是这些客观指标。如果一个病人主观的感受很厉害很复杂,但是在客观的指标上没有什么异常,西医往往会给他下一个“神经官能症”的诊断,开一些维生素谷维素之类的药来打发你。

而中医则有很大的不同,她很注重这个主观上的感受。比如一个口渴的证,口渴饮水这是个比较客观的表现,但中医更关心的是这个口渴后面的另一个主观感受—喜热饮还是喜冷饮?往往是这个客观表现后面的主观感受对诊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是喜冷饮这个病多数在阳明,如果是喜热饮则说明这个病可能在少阴。一个少阴、一个阳明,一个实热、一个虚寒,这个差别太大了。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已故名老中医林沛湘教授,给大家介绍林老70年代的一个病案:病人是个老干部,发烧四十多天不退,请过很权威的西医会诊,用过各类抗菌素,但是体温始终不降,也服过不少中药,病情仍不见改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把我们学院属下的名老中医都请去大会诊,林老也是被请的其中一位。名老荟萃,当然要各显身手,各抒己见。正当大家在聚精会神地四诊,在聚精会神地辨证分析的时候,林老被病人的一个特殊举动提醒了。当时正是大热天,喝些水应该是很正常的,但是病人从开水瓶把水倒入杯后,片刻未停就喝下去了,难道开水瓶装的是温水吗?林老悄悄地触摸一下刚喝过水的杯子,杯子还烫手。大热天喝这样烫的水,如果不是体内大寒,这绝不可能。仅此一点,—切都清楚了。于是林老力排众议,以少阴病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论治,处大剂四逆汤加味,药用大辛大热的附子、干姜、肉桂,服汤—剂,体温大降,几剂药后体温复常。

从以上这个病例中,大家应该能够体会到中西医的些差别,西医的诊断也好,治疗也好,都是按照这个理化的检查结果办事。中医她也注重客观的存在,比如这个脉弦、脉滑,脉象很实在地摆在那里,这个中医很重视。但是中医有时更关心那些主观上的喜恶。一个口渴,西医会关心他一天喝多少磅水,喜冷喜热西医完全不在乎。一个发热,西医只关心它的温度有多高,是什么热型,是弛张热还是稽留热?至于你恶寒还是恶热,她可不在乎。如果作为一个中医,你也完全不在乎这些主观上的因素,那很多关键性的东西你就会丢掉。”

—-////———-///////———-

我的体会:

刘力红老师所讲的上面这段以及所举的例子,很精到,也很易懂。其实讲了一个患者欲和不欲的问题,也就是主观感受。

主观感受有时候比客观指标还重要,因为人毕竟是活的生物,而不是死的机器。欲,反映的恰恰是真实的生理需要。

中医问诊往往要问口渴不渴,更进一步要问,如果渴的话,能不能喝得下去,喜欢喝热的还是冷的?

说到这里,分享我自己的一个案例,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三四年前,家里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出现了夜尿频数的问题,一晚上能小便8次。一开始老人忍着不说,但一段时间下来,神情很疲乏,当然了,起夜8次,睡也睡不好,而且因为排尿多,尿道也开始痛。

当时,我刚学习中医不久,尚未系统学习伤寒论,但是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常识已经在脑海里形成了。我就想,肾司二便,80多的老太太,肯定肾气肾阳不足了,搂不住小便了呗。

但是这个老太太呢,特别怕热,我们穿很厚的衣服的时候,她穿的特薄,还在一边扇扇子一边冒汗。我就长了个心眼儿,到底是热还是寒呢?我不能从理论上推断说80岁的老太太一样就阳虚吧,还是要找证据。

然后就观察,这个老太太虽然特别怕热,但是喝粥和喝水的时候,一定要喝滚烫的粥和水,放温一点她都不愿意喝,据说一直以来都是这个习惯。这就是欲和不欲的差别。

于是,我就明白了,这还是一个肾阳虚的症状,我给她吃了中成药金匮肾气丸,也就是肾气丸中加了牛膝、车前子的那个肾气丸。当天晚上夜尿就减少到5次了,再吃两天,夜尿只有2-3次,尿道也不痛了。这个小毛病就暂时解决了。

这个案例,是我遇到的第一个从欲饮热水来判断寒热的案子,所以印象特别深刻,当时只有一种感想,古人诚不欺我!

去年,还是这个老太太,出现什么问题了呢?

下肢水肿,走路困难,便秘,5天都下不来。

虽然这时候未见本人,是家里人通过短信反馈的症状,但我有了几年前的经验,对她的体质也有了认识。因此,给她开了真武汤,吃了五剂,下肢水肿减轻,双腿走路好转,大便二日一次。

真武汤能通便,我是从这个案子里总结的,还是那句话,肾司二便,肾阳不足的大便秘结,只要温补肾阳,利水饮,大便就能畅。同时,真武汤中的芍药本身也就有利二便的作用。

这时,家里人又说最近一直有咳喘(老人素有老慢支),痰清稀白色,上次忘了说了。我又在真武汤的基础上加了干姜五味子,再服3剂后,咳喘也就好了。

实际上,除了恶寒、欲饮热水以外,中医里还有一些其他类似的诊断思想。

比如,但欲漱水不欲咽,想用水润润口腔,但是不想咽下去,可想而知,咽下去并不舒服,这说明身体内有淤血。

再比如,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欲寐,想要睡觉,说明人的阳气虚衰,精神状态萎靡。

我想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见微知著,这些细节有时可作为中医诊断的关键点。

有时候问诊要问的很细,还要善于观察,有时候患者都被问烦了,但仍要不厌其烦。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经验尚浅,不能一眼定病机病因的新手。

不是有那句话吗?细节决定成败。

我认为这也是中医诊断的特色之一,那就是关注病人的主观感受,有时候主观感受比客观数据更重要。

温馨提示:本文提到的所有方剂,请务必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切勿擅自照搬服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