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关于古传太极拳的“气” 在本文开篇我们讲过:古传太极拳训练的核心就是两个字,“筋”和“气”。动作单操主要练筋,行气单操,主要练气。 关于“气”:在我们练“筋”的同时,只要把握呼吸的要领,就一定会练到“气”;而练“气”的行气单操,它的实操对象又是“筋”和“呼吸”。 这些看似绕口的拳理,却是古传太极拳在练法上的核心。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本节虽然讨论的是练“气”,但有一半的内容是在讨论“筋”,似乎练“气”,与“筋”息息相关。 没错!的确是这样,在古传太极拳的训练体系里,练气,除了调整呼吸外,也同时需要练到“筋”,呼吸和筋的训练在实操的过程中,必须是同步的。也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练到“气”。 那么练“气”的时候,我们到底需要怎样调整呼吸,又怎样练“筋”呢? “抻懒腰”和“打哈欠”,是我们人类的本能,不用教,小孩都会。在习练行气单操翻江倒海之前,仔细品一下“抻懒腰”和“打哈欠”中,呼吸和抻筋,还有它们二者之间的默契,也就不难理解,翻江倒海练气的要领了。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这个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生动的比喻,并不是要求我们在习练初期就进行实操,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呼吸之后,并且筋骨有了初步的抻拉之后,才可以把这个“生动的比喻”加入到实操里面去。 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点体会:也别把古传太极拳看的过于神秘,甚至高不可攀。过去很多拳师没有多少文化,有的甚至连字都不识,但他们也把这门功夫学成了,并且还带出了出色的徒弟。古传太极拳是练明白的,有一些东西,不一定要先想明白。 六,关于大筋和筋群的“抻拉”和“撑起” 使用行气单操练气的时候,要使大筋和筋群“抻拉”,用来达到“气行于筋”的目的。使用动作单操练“筋”的时候,还要做到大筋和筋群的“撑起”,用来产生太极拳的基础劲法,掤劲。 大家也许已经注意到,翻江倒海,如果不考虑对呼吸的调整,那么练的是对大筋的“抻拉”,这里并没有体现出“撑起”。有句俗语:大丈夫能屈能伸。而在古传太极拳练筋的范畴里,应该反过来讲,叫大丈夫能伸(抻)才能屈。这里的屈,指的是大筋和筋群,在关节部位的折(点)。有抻的基础了,再练折,找出关节部位,大筋和筋群的折点,我们就有了大筋和筋群的“撑起”,也同时就有了古传太极拳最基础的劲法,掤劲。 国家级太极拳竞赛套路的专业选手,按当下“高新难美”的打分标准,可以说,他们全都做到了,他们也是下了大功夫的。 但是,按照古传太极拳的标准,却可以说他们的拳太软散,无掤劲,中看(限于外行看)不中用。 究其原因:他们不懂古传太极拳的练气和练筋,但还需要进行超负荷训练,致使他们当中有一些冠军,在获取荣誉后,身体出现了问题,膝盖练坏了。但为了退役后继续教拳,却极力掩盖真相,让人唏嘘…… 古传太极拳单操,会把人的双膝,练得如同一对铅球一样强壮。师父今年都80多岁了,但是和师父散推,下盘最怕被师父双膝碰到。一旦被碰到,疼痛入骨….. |
|
来自: 杨门单操太极拳 > 《国庚起太极散手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