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自莫凭栏”,栏杆,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为什么总是那么销魂?

 入出有致 2020-08-06

栏杆,古代也称为“阑干”,有纵横交错之意,纵木为阑,横木为干。它的结构很简单,常见于建筑平台的外延、楼梯的两侧、水边等处,一般有扶手栏杆、坐凳栏杆、背靠栏杆三种类型。

在中国文学中,尤其是古典诗歌中,“栏杆”是一个常常被提及的意象,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阑干”、“凭栏”、“倚栏”等相关词语,在《全宋词》里,就超过了1200次。

宋代词人晏殊说:“凭栏总是销魂处。”小小的栏杆,在中国文化里,为什么总是那么让人销魂呢?笔者通过中国古典诗歌,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探析其蕴含的美学意象

“独自莫凭栏”,栏杆,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为什么总是那么销魂?

凭栏独倚的思妇

一、寄托思念:心理层面上,栏杆分隔了“自我”与“外物”两个世界

栏杆的作用首先是安全防护。登上一座高楼,栏杆是最后的一道屏障,这样,栏杆就分隔出了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自我的世界,一个是外物的世界。

因此,它不仅从物理层面上,而且在心理层面上,将两个世界分隔开来。

被栏杆分隔开的两个世界,无法互通有无,因此,栏杆成为了人们寄托思念时最常用的背景。

比如,李煜《浪淘沙》: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后主写这首词时,身在他乡,故国再也无法回去了。他凭栏远眺,思念着故国的山山水水,心中无比凄楚。远方是美好的故国,而自己却身为臣虏,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两个世界被一道小小的栏杆分开了,让这首词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故事,让人心碎。在他们被迫分手后,陆游写了一首《钗头凤》给唐婉,唐婉看到后,也回复了一首《钗头凤》说:“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 难!”

唐婉在分手后,想写下心中的思念,但欲言又止,只能倚着栏杆,流着眼泪,自言自语,让人无比动容。

因此,栏杆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常用来表达闺怨。

身处深闺的女子,内心寂寞孤独,只能登楼凭栏远望,将思念诉说给永远不语的栏杆。

比如李清照《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这是李清照怀念丈夫赵明诚所作,赵明诚有外任,李清照独居青州,倚遍栏干,却只望见连天衰草,意境凄美。

栏杆这一意象,亦或是传递远方的游子对家人的思念。

如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词人宦游在外,倚阑思乡,却又想着佳人妆楼凭栏远眺、误认归舟的情形。“阑干”在这首词中,已是一种彼此心心相印的意象。小小的栏杆,寄托着了词人多么深远的思乡之情。

“独自莫凭栏”,栏杆,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为什么总是那么销魂?

倚栏绣花的思妇

二、抒发壮志:随手可及的栏杆,成为了人们抒发壮志、排遣愤懑的对象

古代栏杆的高度一般是0.9-1.2米之间,这个高度十分人性化,是普通身高的成人可随手触及、倚靠的一个高度。

因此,正是这个特点,使得随手可及的栏杆,成为了人们排遣愤懑的对象。通过栏杆,诗人们抒发着心中满腔难酬的壮志。

比如岳飞经典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又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早年曾参加过抗金的战斗,但此后一直被排挤,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他登上了赏心亭,看着落日,听着声声雁鸣,拿着无法派上用场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所有的栏杆。

除了“拍栏杆”,还有“捶栏杆”,比如南宋词人吴渊《念奴娇》云:

云暗江天,烟昏淮地,是断魂时节。栏干捶碎,酒狂忠愤俱发。

词人喝醉了酒之后,“捶碎”栏杆,报国无门的满腔爱国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让人感到震撼。

同时,栏杆也成为了抒怀遣兴的对象,诗人们或凭栏怀古,或借物言志,或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

王禹偁《点绛唇》:“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词人遥望冲天远去的大雁,想到自己宦海沉浮,怀才不遇,长叹“谁会凭栏意”。

贺铸《鸳鸯梦》:“莫倚雕栏,怀往事,吴山楚水纵横。”

词人劝诫自己不要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因为那重重叠叠的山山水水遮住了眼帘,对视图的心灰意冷之情,都表达在“倚栏”的这一意象中。

栏杆,它的随处可及,与人们如影随形,人们或是凭栏长啸,壮怀激烈;或是倚着栏杆,愁绪万千。因此它成了人们排遣愤懑或抒发情感的对象。

“独自莫凭栏”,栏杆,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为什么总是那么销魂?

登高凭栏,抒怀遣兴

三、表达雅趣:精致华美的栏杆,成为了人们的一种审美意象

李后主的绝命词《虞美人》曰:“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其中的亡国之痛,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同时,从中也可窥见古代栏杆的精致华美。

传统建筑分为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作为台基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人也常常将栏杆雕刻得十分精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古代栏杆的细部雕刻很精致,比如明清时期的宫殿建筑中,雕刻一般有云龙、云凤、彩云、莲花、石榴、狮子等,显得十分华丽。

如李白《清平调》: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这首诗描写了唐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的情形,花在栏外,人倚栏杆,情景交融,雅趣横生。

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亭台楼阁一般都有精美的栏杆。并且古人常设置曲栏杆,曲径通幽,给人带来美妙的享受。靠近水边的曲栏干上常有木制座椅,被人们称为“美人靠”。可以想见,悠悠水边,一位古典美人,倚在“美人靠”上,静静发呆,让人无限遐想。

在古诗词中,这种曲栏杆,不再只是寄托相思,常成为一种审美意象,成为了文人士大夫流连忘返的场所。

比如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蝶恋花》:“独向沧浪亭外路,六曲阑干,曲曲垂杨树。”一个夜晚,王国维游览苏州沧浪亭时,看到弯弯曲曲的栏杆边种满了柳树,感到十分惬意,以致于觉得自己只知读书,辜负了如此良辰美景。

“独自莫凭栏”,栏杆,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为什么总是那么销魂?

美人靠

结语

栏杆,一方面,凭借其独特的防护功能,使得它有了一种分隔物我的审美特征,成为了古人借以表达愁苦、愤懑、孤独的意象,既是疏通情感的渠道,也是传递思念的中介;另一方面,其精美的形态与休闲功能,也使得它成为了文人们的心灵港湾。

因此,栏杆成为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意象,诗人们通过这一意象,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倾注其中,具有了说不尽的诗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