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庭作家】啸云 打年糕

 潇湘原创之家 2020-08-07
年糕

作者简介

      啸云,女,湖南省岳阳市人,网络签约写手。

      年糕是一种应景的传统美食,喻年年高升,有收入高,职务高,老人高寿,小孩越长越高之意。春节洋溢着吉祥喜庆,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割舍不了的符号,在这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国度里,春节吃年糕被植入了很多感情。

      关于年糕的来历有许多传说,相传的版本各有千秋亦无从考证。最早是作为祭祀活动的用品,敬神灵和祖先,远在周朝就有记载。各地的喊法有不同,北方叫年糕寓意美好未来,南方叫“糍粑”指其糍粘粑糊,更能表达食物本身的特性。

       年糕的制作方式有很多,在湘北地区是一种有趣的打制过程。以前秋粮入仓后,勤劳的人们会留一部分比较好的糯谷晒干,出米后用漏筛过滤,筛选出上等的糯米,粒粒饱满以保证年糕的品质。临近春节,打年糕的主人会拜访左邻右舍,邀约有空闲的男人帮忙,请6、8、10人不等,双数系“好事成双”,且要精壮强健有力者。乡里乡亲的都乐意帮忙,彼此之间平时都有需求。大家择个“黄道吉日”或者“俱事可宜”的日子约起,至于为什么要选择特别的日子,我猜大抵是图个万事顺心吧,既然是年糕,那应该包含了大吉大利的想法。

     一个标准的年糕是10斤糯米,也有8斤或者6斤的,看主人的需求是自用还是送礼,或看喜爱吃的程度。浸泡好了的糯米淘洗干净,倒入篾斗沥干,大铁锅放入适量的水,水热后架入大型木甑,放入糯米猛火蒸熟。蒸主要靠热气循环利用,所以甑要严实不漏气,中途也是绝对不能揭开甑蓖看的。锅内要始终保持等量的开水,既不能干锅又有利于甑内热气对流蒸腾。熟透的时间根据米量的多少来定,40分钟,一个小时不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不用看表,凭锅内开水消散的深浅和注入的热水次数,就能八九不离十的判断熟没熟透,估摸出熟了几成。在生活实践中,劳动人民总结出的经验是智慧的结晶,也很好的印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光辉论断。

      米熟透后稍微坐气,端桶出锅需力大且用巧劲,要一气呵成。

        将热腾腾香喷喷的糯米倒入大石臼,几个请来的力士手握摸了清油的石杵,用力捣烂。由于糯米极粘稠,捣的时候需要用力。一开始可以随意鼓捣,慢慢的就要团结合作了,你上他下杵起杵落,左右交叉进行,两侧的速度要均匀通力协调。糯米趁热打才能成型,随着食物的物理演化,点击的速度在循序渐进中加快,大家围着石臼转圈,“嚯哟,嚯哟,嚯哟,嚯哟……”步伐一致你进他跟,必须全神贯注的相互配合,任何人躲不得一丁点懒。渐渐的越走越快,杵点的越来越急,“嚯哟,嚯哟……”号子越来越短促,周围看热闹的大人小孩也会跟着喊起来,群情激奋,那唯美的场面很壮观。

       等糯米在杵上成丝状可以任意提起,年糕就基本上打好了,师傅们在揉搓中完成成型,再用菜籽油和煮熟的蛋黄调和,摸在打好的年糕上,防止与篾垫相粘,出臼倒在篾垫上。女主人会切好了送给在场的每一位品尝,大人们会把最靠边的那一块送给小朋友吃,喻为吃个年糕头,讨个好彩头。讲究的主人还会在细腻柔润的年糕上撒上芝麻提香,放糖和碾碎的花生之类增加口感。一份来之不易的上等年糕,会获得众人交口称赞。淳朴善良的村民打的头锅年糕基本上是要分吃的,也以此犒劳力士们,他们吃饱了才有力气继续打年糕,第二臼,第三臼……

      年糕放了一夜,第二天洁白透亮,软硬适宜了就可以切片备用,真正的手工刀切,会有些厚薄不均。

        打年糕有多种方法,也有将蒸熟的糯米倒入小石臼里,用木锤两人打对臼的,只不过时间更长更辛苦。如果有年轻后生跃跃欲试,师傅们也很开心教,但看花容易绣花难,新手缺乏技巧很容易就打到石臼上,三五两锤缺乏耐心了,一个哈哈大笑收场,新手或自嘲或尴尬或虚心请教。这打年糕的过程如同做学问,梦想再美好,不去践行和坚持,是得不到成果的。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最有趣的打年糕是利用杠杆原理,用一根带椎头的木柱倾斜悬挂在梁上,一个人站在木柱头这边,把柱子提上来,手一松木椎落下打在糯米上,另一个站在对面不断的翻动让受力均匀,两人配合要天衣无缝,如不能高度默契,那重重的一椎砸到手上也够哭一壶的。这样操作的好处是省力,人员可以任意搭配。

        年糕可以做主食,可以当零食,亦可以做菜,想怎么吃千变万化。如今传统的糯米种植方式在渐渐隐退,农药化肥下催熟的糯谷比比皆是,陈谷旧米甚至抛光处理后的问题米都有可能被包装,机械化生产已锁定市场的胃口,那些精致的成品大多是加了劣质的杂米压制而成,缺乏香软的粘稠性,吃起来口感生硬。

         中国是个讲究美食传承的民族,华人无论走到哪里,一份家乡的味道总能勾起思乡的情愫。餐桌上的一盘年糕,它表达的不只是将种子撒入稻田,插秧,成长,收割,出米,打制……无数道工序而来,它体现出的是广袤的田野上,人类对美食原材的探究,未曾破坏的生态环境下培育出的健康食物,是对劳动的尊重更是对食物品质追求的最高境界。无论食物的多样性地域性如何改变,都应顺应自然规律,食物从田野中走来,就应回归原生态的本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要善待生养我们的土地,人对大自然的依赖与敬畏,应是我们永远要秉承的的宗旨。

本期图片:啸云

本刊新设“潇湘小作家”,诚征中小学生佳作,欢迎推荐。

作者生活照和作者简介(120字以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