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湘文艺】熊业民 少年趣事

 潇湘原创之家 2020-08-07

          

少年趣事    

作者简介:

  熊业民,男,(网名:园丁)君山区广兴洲镇人,中师毕业,函授大专,中共党员,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30年,局机关文秘10年,君山区作协会员。多年写作,多有发表。已在《岳阳日报》《长安日报》[湖南写作][三湘文艺][清荷雅韵] 等报刊平台上发表了小说、散文多篇。如:《一丘白水田》《鲁妈》《高婶》《房前的棕榈花》《家中的凤梨花》《苦恶鸟》《洒向学生都是爱》等作品。

       少年趣事确实很多,尤其像我们湖乡伢仔,热天打刨丘(游泳)、掏鸟蛋、割猪草、摘棱角、抠藕尖……项项精彩,有滋有味。不过最有趣的还是罩鳝鱼,罩鳝鱼是地方方言,就是捕捉鳝鱼。罩鳝鱼是我们孩提时的一项绝活,既有趣味,又有效益,至今难忘。

   鳝鱼,又称黄鳝,身体像蛇,无鳞,爬行,有黑色斑点。生活在水边泥洞里。黄鳝不仅为桌上佳肴,其肉、血、头、皮均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黄鳝有补血、补气、消炎、消毒功效。黄鳝肉性味甘、温,有补中益血,治虚损之功效。

    黄鳝可谓全身是宝,尤其是野生黄鳝,现市场上很难买到,要想吃一顿野生黄鳝几乎成为一种奢望。小时候吃鳝鱼我可吃多了,红烧的、水煮的、罐子煨的、粉蒸的还有盘鳝(太极头)等等。那时鳝鱼并不干贵,又多又便宜,鲜鱼是鲜肉的半价,黄鳝又是一般鲜鱼的半价。提起我小时候买象棋、扑克、图书(连环画)的钱,颇有得意之感,就是卖鳝鱼换来的。那时我也就十四、五岁吧,正是读完小 ,说大吧也不大,说小吧也不小了,能想方设法干一些事了。

    我家住在团湖边上,那里地势低洼,纯水田地区,稻谷加稻草就是我地的经济收入。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士养活一方人。我们种的是水田,六、七十年代化肥农药用的少,种田主要用的是绿肥,红花草籽、氹子粪等有机肥料。黄鳝喜欢栖息在松软且腐殖质多的浅水和静水淤泥中,水田也正适合鳝鱼的生长繁殖。近水知鱼性,我们从小在水田里摸爬打滚,对鳝鱼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那时,水田里鳝鱼也确实不少,罩鳝鱼自然是我们小伙计的首选活动。

    捕捉鳝鱼也是有技巧的。首先是时间点,一般选择在端午节前后,早稻已栽种下去,中稻正是翻耕时季,田已整平有点浅水;其次是天气,晴天闷热的晚上是罩鳝鱼的最佳时机,因为黄鳝喜欢晚上出来觅食、纳凉;再是捕捉工具,事先要准备好三样东西:灯具、竹夹子、背篓一样不少。纯人工捕捉效果不佳,因鳝鱼体表溜滑,大鳝、小鳝容易在手中滑落,潜入浑水中逃走,叫人吃了亏戏不好看。于是我们又想出一种新办法,用竹夹子捕捉,那就是荞麦田里捉乌龟——十拿九稳。

  制作竹夹子也不算难,在家中找两块竹片子,将竹片做成象剪刀一样的形状。竹口削薄,成锯齿形, 揑手的竹把稍长一点,也要适当顺手,安个弹簧,既省力又方便,中间用铁钉固定,简易的鳝鱼夹就这样做成了。

  另还要有灯具,那时马灯,手电筒虽说可以作照明工具,但也不太理想。一是因为马灯亮度不够强且玻璃罩易熏黑;二是手电筒虽说方便,但电池比较贵,况且一般罩鳝鱼至少要用三节电池的手电才够亮度,经济上又不合算。最好的还是自制的灯具,我们就地取材,找一个大点的透明的圆柱形罐头瓶子,瓶口用铁丝固定一个提手,长短适当,里面放一个灯芯座子。然后用棉线或棉花搓成一个粗长条作为灯引,固定在瓶中央,再倒入适量煤油或柴油,用一根约一米见长的竹棍或木棍挑着灯,然后准备一个背篓就大功告成了。

  夜幕降临,我们便结伴出门了,我、牛婆、细毛、三人为最佳组合。人多了不行,资源有限,没有伴也不行,没有照应,心里不踏实。田野一片寂静,我们三人左手提着灯,右手拿着竹夹子,背着小背篓,在田里面一字儿排开,俨然是一个扫雷小分队。知了停止了叫声,夜静悄悄的,只有灯光在浅水里摇来晃去,忽明忽暗,飞蛾象是湊热闹似的扑向亮瓶,然后一头栽入水中,扑打着翅膀。我们两眼紧盯水面,生怕漏掉什么似的一眨不眨。

  在蒙眬的月光下,黄鳝相继出来了,有的仰着头四处张望、有的翻着背伸着懒腰、有的躲在洞口吐着泡泡,有大的,有小的,在灯光照射下阿娜多姿,若隐若现。说时迟那时快,我们一夹下去手到擒拿,只见黄鳝在夹子上扭了个麻花状,挣扎几下,然后乖乖的进了篓子。一两个小时过去,篓子里便上下翻滚显得有些沉重,再看灯油也不多了,预示着要回家了。

  我们洗了手脚,穿上凉鞋,看看篓里鲜活的鳝鱼,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哼着“日落西山晚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的小调,走在回家的路上,静静的田野上撒下了一串串欢歌笑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