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育儿公社 | 在规则与人情间摇摆,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文话童心 2020-08-08

欢迎来到清华妈妈打造的育儿公社~

 

xuqin/整理

某天文话童心的群友@敏敏特穆尔给大家分享了闺女在幼儿园的一件事情,引发了大家的大讨论。

“幼儿园不许带零食,昨天闺女看见一个小女孩口袋里有一颗糖,她就报告老师了。老师没收了糖,小女孩哭了好久。回来她跟我说,我说你可以不告诉老师的啊,娃说,老师说看见小朋友带零食来幼儿园,都要报告的啊。我打算下午去幼儿园接孩子的时候,带一颗糖让她送给那个小朋友,安抚一下人家受伤的小心灵。”

敏敏特穆尔给小朋友带糖的举动真的太暖心了,好几位妈妈都大赞敏敏。“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发生这样事情的时候其实也是父母价值观传递给孩子的时候。我们每天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各种事情,父母的为人处世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而深刻的(反对唯原生家庭论,但认同原生家庭的确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类似的问题,很多朋友都遇到过。

@susu提到幼儿园不让带玩具以及儿子回来说有人带玩具的事情。

“我们幼儿园不让带玩具去,我家瑞瑞这几天老回来跟我说一个同学带了玩具,我只是简单的跟他进行了对话,问他觉得这样做对吗?问他老师知道吗?他的回答都是比较正面的,看了大家说的,也许他也很羡慕那个同学带玩具的行为,只是觉得这件事不对,隐隐的想问我为什么他可以带自己不可以。嗯我打算再跟他聊聊这件事。”

@廖秀提到女儿坚决不带零食去上学的事情,应该也是怕零食被没收。

“说起带零食去幼儿园,我们家妞今早发现了一颗奇趣蛋,自己放那儿早忘掉了的。我看她那么开心加上要出门了,不想弄得别扭,就跟她说把奇趣蛋放到书包里吧,放学了可以吃。结果她不干,坚决不放书包里。我以为她是想现在吃呢,结果她说,放到餐桌上吧,回来吃。这不会是怕带到幼儿园被没收了吧。

@蔡晨提到老师让几个孩子监督一个不爱收拾书桌的男孩,孩子们就对这个男生围追堵截。

“例如我们班有一个孩子不收拾桌子,基本就是下节课的书本垫着上节课的写。老师就让班里几个女孩监督他,结果课间孩子们就对这个男孩围追堵截,效果并不好。

这个问题引发了朋友们的共鸣,关于规则与人情、关于要不要打小报告、关于如何引导孩子。

一、关于规则与人情

其实规则本身就是人情的体现。有一句话其实是很对的,“法律不外乎人情”。其实所有规则的制定本身就是某些人在某个时空背景下制定出来的人情集合,只不过世异时移,此人不是彼人、此时不是彼时、此地不是彼地,规则与人情产生分歧。因此,这两个概念并非完全对立,只不过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规则与人情有分歧的时候,这时是最考验三观的,三观接近的人处理的思路也会比较接近。

幼儿园不允许带零食这个规则的建立有其合理性的成分——也是人情的体现。

“至于幼儿园的规定,有次老师说过,孩子在幼儿园不能吃外面带来的东西,万一发生食物中毒什么的,幼儿园负不起责任。所以孩子生日,也不许带蛋糕来幼儿园分享。”( by @敏敏特穆尔)

大甜的小学也是不允许带零食到学校的,应该都是出于同样的考虑。作为家长,如果认同这种规则的合理性,那么应当引导孩子去遵守。如果学校的各种规则累积起来的不合理性已经超过了家长的临界值,就应当审慎考虑是否要继续在这里读书。

泛泛去谈规则与人情的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只有特别具体地针对某一个事件去谈,才可能有一些价值判断。今天敏敏给大家分享的就是育儿过程中遇到的一件非常具体的事情,因此讨论起来特别有意义!

(1)认为老师的做法欠妥

(@葡萄叶、@加菲—墨妈

老师完全可以暂时保管,放学之后再还给孩子。如果是一个有爱心、懂孩子的老师是应该这样做的,但这样的老师可遇而不可求。

(2)认为此事无关对错

(@葡萄叶)

孩子无论是去告诉老师,还是没有去告诉老师,都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告诉老师是遵守了规则,没有告诉老师说明她体谅了同学的心情。两者孰轻孰重很难说的清楚,也无需说清楚。

(3)敏敏让孩子给同学带糖,非常有人情!

(@都都妈、@加菲—墨妈、@静赏花开)

引导孩子这样去做,试着去体谅别人的心情,这是一种更高级的爱。这就是真正的人情味儿。大赞敏敏!

二、关于小报告

打小报告,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印象里是贬义词,好几位朋友都提到不想让孩子去打小报告(@菜的小小菜、@葡萄叶)。

@敏敏现身说法,说自己在初中时候就是一个成天打小报告的人,很讨厌那时的自己,不想女儿也成为打小报告的人。

“话说我自己,一直就是班委,但就是学习委员啊文艺委员啊那种不太管事的。初中时,不知怎么就当上了班长,我就变了。以前嘻嘻哈哈很随和的,后来连好朋友都说我跟以前不一样了。现在回想当年,真是很讨厌的那种小孩,老师的爪牙,成天打小报告,狐假虎威。初中时候,很多事情是非观念很模糊,父母不管我,我自己对很多事都没概念,一顿乱搞。所以我就不愿意团团变成我当年那个样子。”

其实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小报告”?如果将“把同学之间的争执告诉老师”这个行为界定为小报告是不合适的。有时,同学之间的争执如果会给一人或者多人带来伤害,这时旁人或者当事人要求老师介入是完全正当的。

我认为的小报告是那种“不是出于为了避免别人受到伤害的动机,而完全是出于为了使别人受到伤害的动机”而去上报的行为。此外,还需要结合受益人的角度,打小报告的行为是仅仅使得上告人本人受益,还是上告人本人并不受益,还是除上告人本人之外还有他人受益。综合动机和结果,来判断行为是否属于小报告行为。有的时候,这个也只能就事论事,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加以判断。

有时候,小报告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公司舞弊案件的东窗事发绝大多数都是员工打小报告捅出来的。

本例中,孩子年龄尚小,本人是无法作出这样的价值判断的。因此此事无关对错。叹服的是,妈妈敏敏对此事表示了很大的关注,并对对方孩子给予了爱心关怀。相信有这样的妈妈的引导,孩子不会成为一心想打“小报告”的人。

大甜在上学期有一天回来说,班里要竞选班长了,她想要参加竞选。我说好呀,那你准备一下竞选演讲的内容吧。于是孩子用会写的有限的几个字,准备了一下。大概是她准备比较认真,被同学们选上了。老师给了她一个小本子,用于记录同学们的纪律表现。我有一天看见,上面非常认真地、密密麻麻地、详细记录了一些同学的学号和犯错表现。其实我心里是有很多话想跟她说的,但我看她兴冲冲的样子,我忍住了。

随着时间过去,我发现本子上的记录越来越少,甚至到期末的时候,本子上已经很久都没有新的记录了。我问她,为什么后面没有记录了?她说,我想很多同学并不是故意要犯错,再给他们一些改正的机会比较好。

这个心路历程走下来,应该也不会太容易。在体会了冲突、排挤、体谅、理解的一系列复杂过程之后,孩子的成长在悄悄发生。家长积极观察,适当介入和引导,但孩子的路还是需要Ta自己走(家长也无法替代)。

三、关于如何引导孩子

虽然孩子的成长无法替代,但在碰到类似问题时,适当的引导还是必要的!朋友们谈到了换位思考的重要性以及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一)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群里的女神@都都妈,字字金玉良言,摘录如下,大家细细品味!

“你试试问问团团,如果是她带了糖去幼儿园,同学发现了,她希望同学怎么做?先不纠结报告老师错没错,先让孩子体会一下他人的心情。

孩子懂得将心比心之后,可能这件事情就能有妥帖的办法,告诉团团,这件事老师是好意,担心大家都拿吃的没法好好听课,而且没有拿的同学会尴尬(别直接否定老师的管理)。但也要跟孩子讲明白,这不是非常严重的原则问题,所以不用必须去报告。尤其第一次发现,可以善意提醒小朋友,幼儿园不让带,先保管好别吃哦,放学后妈妈来接再吃。下次记得别带学校了。

个人观点不一定对,只是我觉得团团是个心细的孩子,是可以跟她进一步讲事理的,而不是简单告诉她你做错了或者你没错,沟通试试吧。另外,非常欣赏你准备一颗糖给那个孩子的做法,让小心灵可以得到抚慰,让她相信幼儿园里有原则,但也有朋友间的温暖。

孩子们这个阶段不理解什么是打小报告,咱们也不能一棍子把他们坚持原则的心给打回去。所以刚才说不要否定老师的管理,但是启发孩子想想,“老师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都不要带零食对吧,那么如果你通过自己的方式帮助同学,带了但是听你的话没吃,而且答应今后再也不带了,那你是不是就帮助老师管理了班级啊。妈妈觉得这样的方式可能更棒哦,并且小朋友也会佩服你的呢~”

“敏,你先有自己的判断,孩子跟着你的三观走就行了,没有通行办法,也不必在意我们大家的建议。每个人都是说说依据自己的理念采取的方式罢了,但是你希望团团怎样做,主意在你自己哈,不必纠结。”

@菜的小小菜也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分享了如果是她的话,会打算如何与孩子沟通此事。

“这个事情我家还没发生过,但仔细设想一下,我可能会先问下,基于什么原因去告诉了老师,进一步知道她是怎么判断事件的。如果只是老师要求了,那有没有想过老师知道了会怎么做呢?带糖的小朋友的处境她认同么?是她想看到的么,那有没有其它办法,即维护了带糖小朋友的也让她知道老师是规定不可以带糖的。并且老师不让带糖的目的是什么,让孩子自己想一下,如果那个小朋友没吃,是不是从老师的初衷来说,也并没有违反规定。”

换位思考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可能比较难做到,随着孩子心智的成熟,加上家长引导教育,逐渐就能理解了。

(二)换位思考的必要性

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也是需要从小培养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不会盲从,做事会有自己的判断。@葡萄叶从这个角度谈了如何引导孩子学会“对事儿不对人”,而不是“对人不对事儿”。

“我是觉得,这事的根基在于小宝只信老师,没自己想这事,所谓‘对人不对事’。这种思维方式不太好,家长要引导他们“对事不对人”,不管谁,提出什么事,应该有自己的分析,当然这要一步一步来。比如糖事件,老师的目标是幼儿园时期段不能吃零食,只要小朋友没拿出来吃,我觉得就OK。当然我想法有点窄,如果换成不许带危险物品来幼儿园,不拿出来也危险哈。”

葡萄叶又举了生活当中的两个例子,分享了她在育儿过程中是如何引导孩子不盲从、独立思考的。

“例子一:英语班万圣节当天每人发3颗糖,下课老师说葡萄只要1颗,说,妈妈说多吃糖牙会慢慢坏掉,一颗就够了。小妞回家路上托着糖舔着吃,说这样吃得久。可见她也爱糖,只不过她能控制自己。我平时遇到别家孩子的牙齿反例,一定和她详细讨论原因后果,她认同事情本身,自然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

“例子二:还是万圣节英语班,大厅挂着很多装饰物,葡萄同班一男孩跳起来屡屡打一个纸鬼人,一边打一边大笑。葡萄蠢蠢欲动呀,破坏性行为太勾人了。问我,妈妈我也想去,我问她:你觉得你应该去吗,她很挣扎,说明她知道这么干不对,我平时和她说过什么叫破坏行为,她自己能归类。但她还是想去,不过那天太巧了,三分钟不到,那个纸鬼被打得“哗啦”掉地上了,小男孩吓一跳,然后居然扭脸跑了。嘿,可该我大显身手了,先和葡萄说你看,坏了吧?大家都甭看了。然后说,那个谁给弄地上也不捡,做得对么……”

葡萄妈这一手360度无死角、见缝插针育儿术与都都妈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养娃经,都绝对是高段位的!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学习。

还有什么比都都妈在群聊里说的那句话更适合做本文结尾的呢——

“犯罪的人不可饶恕,但是,不肯饶恕是不是也是一种犯罪呢?”

— The End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