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诸多摄影大咖“嫌弃”,他依然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米拍摄影社区 2020-08-08

现在说起彩色摄影,没人会把它当成一件稀罕的东西。但在20世纪60年代,大家对彩色摄影的作品认可度可没那么高,而且许多摄影界大咖对此嗤之以鼻:

“黑白就是摄影的色彩”——罗伯特·弗兰克

“彩色摄影是粗俗的。”——沃克·埃文斯

“拍不好,就把画面弄成红色的”——安塞尔·亚当斯评价威廉·埃格尔斯顿的作品“红色天花板”

红色天花板

威廉·埃格尔斯顿和一群勇于革新的摄影师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彩色摄影的尝试。

威廉·埃格尔斯顿

埃格尔斯顿1939年出生于美国田纳西州的孟菲斯,18岁的时候,他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架照相机——一架佳能平视取景照相机。

两年后,他看到了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一书,被深深吸引,开始全身心投入摄影。他后来的快照风格就得益于布列松。

1960年代中期开始,埃格尔斯顿开始从事彩色摄影的实验。1965年,他尝试用彩色反转片拍摄,1967年,又进行彩色负片拍摄。也是在这一年,他来到纽约,结识了李·弗里德兰德、加里·威诺格兰德、戴安·阿勃丝等人,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比较出色的同行。

又是两年后,即1969年,埃格尔斯顿遇到了自己的“伯乐”约翰·萨考夫斯基。当时萨考夫斯基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摄影部的主任,他非常欣赏埃格尔斯顿的作品,并说服博物馆买下一张他的照片。这对埃格尔斯顿来说是个不小的鼓励。

埃格尔斯顿继续探索彩色摄影,1974年,他获得了著名的古根海姆奖金,为他的潜心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同时他还获得了在哈佛大学的卡彭特中心讲授摄影的机会。

1976年,在萨考夫斯基的帮助下,埃格尔斯顿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个展。这次展览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做的第一次彩色摄影个展被看作是摄影史上的分水岭,象征着彩色摄影已经得到了艺术界最高权威机构的承认。埃格尔斯顿也借此一举成名,获得了“彩色摄影之父”的称号。

在这之后,埃格尔斯顿就一直不紧不慢的出版影集和办个展。他在世界各地旅行拍摄,92年的时候还来过一次中国,在北京拍了一些照片。

对于埃格尔斯顿的作品,萨考夫斯基有一个十分贴切的描述:“埃格尔斯顿的作品并不是对色彩本身有兴趣,而是对‘有色彩的世界本身’有兴趣”。

他以长期生活的美国南部为拍摄对象,拍自己所发现的一切场景,广告牌、污水坑、废弃的三轮车、路边的人……什么都拍,不会因东西漂亮与否而差别对待,他把自己的这种风格称为“民主”。但事实上,他更关注的不是物体本身,而是颜色。

他的作品总有着明快又鲜艳的色彩,但这样的色彩传递出的却不全然是亲切感,还有现实生活的沉闷与空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疏离。那些平淡无奇的场景,也因此而显得张力无穷,异常动人。

《威廉·埃格尔斯顿导读》收录的是埃格尔斯顿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个展时展出的48张作品,是他的首部画册,也是该馆第一份彩印的摄影展册。约翰·萨考夫斯基为其作序。

40年之后,我们国内终于迎来了这本经典画册!精美的印刷工艺,百分百还原了原书样貌,具有相当高的收藏价值。

这是关于埃格尔斯顿不可错过的经典,也是一本研究现代彩色摄影必不可少的珍贵资料。在这本书里,感受彩色摄影的魅力。

重要广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