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拒绝“决定性瞬间”然后成就了自己,他是杜安·迈克尔斯

 米拍摄影社区 2020-08-08

当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被当成摄影的正确的定义之时我所感兴趣的,却是之前与之后的那一刻。

——杜安·迈克尔斯

83岁的杜安·迈克尔斯 2015

有的作品,一张就够,那一张就是最完美的瞬间。而有的作品,需要几张甚至十几张才完整,它们是一个故事。杜安·迈克尔斯就是后者,一位一生都坚持己见的摄影大师。

杜安·迈克尔斯(Duane Michals,1932-)美国摄影师,20世纪摄影界的先驱之一。以多幅、带有叙事性的连续摄影作品,重复曝光作品等著称。他开创了“(摄影)序列”这种表达形式。

《偶遇》1970

所表现的两个相似的人,一个人如同另一个人的分身,过着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

现在的杜安·迈克尔斯算是功成名就,他的作品被美国、以色列等多地博物馆收藏,想必也拥有一批忠实粉丝。可是他开始摄影的年代(20世纪60年代),“纪实”是摄影的主流声音,大的足以淹没别的可能性,大家都以布列松、亚当斯为榜样,可那时迈克尔斯却在摄影中引入了新主题。

《爷爷去天堂》1989

有喜感、有可爱,也有莫名的伤感,爷爷背着一双翅膀向小男孩儿挥手再见,便朝着窗户的方向不见了。

1969年起,他开始拍摄连续照片——每幅影像互相都有微小的差别,像电影的连贯镜头一样。迈克尔斯利用这种方法,创作了包含超自然因素的故事或寓言。在迈克尔斯的图像序列里有着不寻常的亲热、人性隐藏的秘密,表达着关于死亡、欲望和时间流逝。

《人的境况》1969

一个男人再地铁里变成了银行。

1970年,迈克尔斯出版的《Sequences》在摄影界引起轰动,他受到一些唾弃,被视为违反了神圣的“单一”,作品也缺少决定性的时刻。但是,馆长认为,也许正是多图像的序列再加上手写文字,超越了图像表面的单一叙述性,使得作品极具哲学意味。

看迈克尔斯的作品,总好似在思考一道道哲学题。

《灵魂离开身体》1968

对于迈克尔斯来说,创作的关键词不是“摄影”,不是“写作”,不是“绘画”而是“表达”,所以他固执地将自己称为“表现主义者”。

《堕落天使》1968

你可以在他的作品里看到那些看不到的东西,比如感觉,比如梦境。怪诞而不可捉摸,一度成为他的标签,他要拍摄的不是一个在哭泣的姑娘,而是这个姑娘的悲伤。

迈克尔斯的相机不是向外看,而是向内看;当然也许并不是在看,而是在提问;比如:什么是美丽,什么是快乐,什么是梦,什么是时间,什么是欲望,什么是爱等等。迈克尔斯说:“生活是一个问题,当一个问题被答出来时,它首先要被提出来,我的一生就是在学习该问什么样的问题。

《重回伊甸园》

在纽约的一次摄影展上,有人把他引荐给了布列松,然而布列松只是迷之微笑并转身走开。迈克尔斯用15张照片与文字讲述一段故事,对于提出“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布列松来说肯定是看他不顺眼的。

《诡异的事》1973

利用几张照片,出现这个动图,镜头和观众都被向后拉扯,形成一个循环的时空。

然而迈克尔斯的摄影风格影响了以后一代一代摄影家,包括从吉姆·戈德堡(Jim Goldberg)到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以及今天那些数不清的摆拍的、在照片上刮擦涂抹并写些莫名其妙文字的摄影师们。

迈克尔斯曾说:“最好的部分不是看到了什么,而是感受。人们乐意相信眼睛,那是错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大部分摄影师很乏味,这些无害的、迷人的照片,带来又一次日落、又一处瀑布。但是在个人经历的舞台上,那些悲伤、孤独、种种,你要如何拍摄欲望?这关乎你是谁而不是你看见了什么。

如果你也喜欢这种哲学式的摄影,那么一定要读读这本杜安·迈克尔斯。


这本作品集收录了过去三十年麦克斯所遇到的各色面孔,包括马塞尔·杜尚、乔·达里桑德罗、安迪·沃霍尔、丹尼斯·霍珀、列耐·马格利特等。


重要广播:

画册团购交流群,加馆长微信:mepaibook,馆长拉你入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